高校教师与学生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2022-05-30 10:48刘晓艳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专业教师高等学校大学生

摘要: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的两大主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师生互学互鉴,共同开启“智识之源”。高校要与时俱进,以学生的成才成长为发展理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途径,促进师生共同体的内涵发展。

关键词: 师生共同体;高等学校;专业教师;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01-0028-04

高校是师生共同体的集合,德国教育哲学大家卡尔·雅思贝尔斯说:“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1] “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在高校这一片热土上,教师与学生密切相连,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由师生组成的共同体,是一种具有共同愿景、共同组织行为的教育教学主体,它是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石。

一、师生共同体的初心和使命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这依赖于教师和学生这两大根本主体要素的推动和发展。对于每一位刚入学的新生和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都是一批怀有理想和报负的追梦人,这样的两个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在高等学府的碰撞,应该是能闪耀出无数的光芒,绽放出青春应有的奋斗激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担当意识,培育教师核心价值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和情感素养,推进师生共同体的发展。

(一)学生

步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每一个学生都带有美好的憧憬,梦想着自己如何在这象牙塔里实现伟大的人生追求。但是可能现实是第一次远离家乡,离开父母,面对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开始新的学业,如何平稳过渡衔接?如何有效实现青春梦想?如何达到自己规划的人生目标?

大学生年轻、有思想、有活力,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骨干中坚力量,应当立足当下,脚踏实地,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紧紧相连,立鸿鹄之志,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追求、有作为、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2]。

(二)教师

作为高校教师,选择这份职业的时候,也都是充满着希望和热情。梦想着和学生打成一片,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梦想着自己与学生欢声笑语、激扬人生的场景,或在自己的指导下,收获桃李遍天下的喜悦。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专心做学问、爱心对学生,潜移默化,师生在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中,增强独立创新的能力。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育不止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心灵的碰撞、思想的共鸣。

(三)师生共同体双方的发展需求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和感触,需要及时疏解和引导。面对满怀希望和现实有时矛盾、彷徨、迷茫的大学生,作为高校教师,该如何发挥引路人、陪伴者、助跑者的角色和作用?该如何把育人和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效融合,达到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一致步调?这其实是作为高校教师值得思考的课题。

从本质上讲,高校教师一直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肩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伟大使命,“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情系教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时刻牢记的工作准则。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不断创新、提升,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来影响、感化学生,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3-4]。

二、师生共同体的形成与建立

(一)师生共同体的形成

共同体具有“整体、和谐、开放、有序”的特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高等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关系,高等教育逐渐从规模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师生共同体”的提出和形成是教育系统工程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师和学生作为共同体的关系对象,相互依靠、相互促进、协同发展[5]。

新时代的大学生价值多元化、信息多渠道、个性明显化,教师要适应并调整与大学生交流、教学方式,发挥主导、引领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让学生逐渐充分融入共同体中。带领学生去体验人生、感受人生,享受教学和知识带来的快乐,领悟人生的内涵,师生共同体合作共赢、共享成果,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二)师生共同体的建立

师生主体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一体存在,自然相互浸入、渗透,为高等学校开展高质量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创造了条件,师生共同体的构建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教师首先需要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要不断拓深自己的专业能力,紧跟学科前沿,关注行业动态和趋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大学生正处于坚定理想、锤炼本领、勇担重任的黄金时期,牢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希望和嘱托,志存高远,奋斗青春。青年大学生要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大学生要拥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理解专业中的理论与实践、定理与规律的探索,尊重事实,追求真理,与教師共同推动创新,提升教育兴邦、国富民强。

(三)师生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师生间的交流也不仅仅限制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主动关心询问学生的生活、理想、家庭以及感情等多方面的问题,做到以真心换真心,师生之间可以达到精神和思想的平等舒畅对话交流。与时代同步,寻找师生之间的共同话题,给予学生思想上、精神上的支持,心灵上的安慰,这对于形成师生共同体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师生之间共享知识信息和生活志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认知实践能力,拓宽师生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互相正向影响和托举,不断推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师生共同体超越了时空的局限,不仅仅拘泥于在校期间。教师把真情、真心、真诚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学生的心始终会与教师在一起。即使毕业多年,师生仍然时常问候、相互关心,在互动中保持着良好关系,师生情谊突破了交往地域、时间的限制,终身受益,既满足了人作为社会成员的情感需求,又丰富了个人求学求知的思想境界,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寶贵精神财富,这也正是师生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彰显。

三、师生共同体的发展促进途径

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围绕这个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致力于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受教育者的知己[6-7]。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的真正成长在于教师个人的内心觉醒” [8]。专业教师作为学生的年长者,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按照三全育人的路线,从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到职业发展,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交流、去创造,走进学生的内心,学术、教学、文化师生共同体的氛围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和大学精神的内涵。

(一)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

新入职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的实施,对于师生双方获益良多。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背景,尤其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思路活跃,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在生活、学习、交流话题等多方面,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相互的信任和借鉴容易产生。创新与学生的沟通方式,让思想教育融入学生的话语体系。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或辅导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利用专业优势,使学生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学习目标明确,及时了解专业前沿,提高学习效率和方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教学

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创新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多地带领学生走入实践,引导思考,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创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不同时期的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发展特征,有效的教学必须在充分尊重个体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对于教学的热情和态度,正以春风化细雨的方式格致课堂。

(三)专业教师进行创新课题指导

专业教师对学科专业最新动态敏锐,有很多科研创新想法,可以组织学生团队进行课题研究。学生参与创新课题,增进师生交流,开阔科研视野和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创新过程中对于学生阅读、整理文献、实践创造、撰写分析报告、答辩等的系统训练,或者由此发展的创新创业项目,都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为将来的就业或者继续深造提供更大的空间。

(四)师生平台互动

当然,除了学习、科研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学校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师生可以互相参与,或者自发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开展“五育并举”的各子项目专题活动,安排一些美育、体育、劳育的生动体验。在这样的活动中,有利于与他人建立联结,发现培养个体的某些兴趣、潜能,并从中体验到成就感与荣誉感。这样,作为大学主人的教师和学生,在建立“自由、平等、和谐、互动、充满人情味而又不违背原则的亲密关系”上,更紧密地成为追求真理道路上的合作伙伴,这也正是大学精神时代相传的根本保证。

四、师生共同体的和谐发展

教师和学生作为高校中最主要的两类主体,教师把育人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教育的情怀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和学生相辅相成,用开放的胸怀和精神去接纳、去学习,让高尚的品格感化学生,把握好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润物细无声地将美德、将学术、将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让每一个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遵循教育的规律,把握教育的真谛,“智慧加上人格,才是教育的真谛”,师生在共同创造的民主和谐的氛围里,推动国家、民族的时代创新。

参考文献:[1] 龚放.大学“师生共同体”:概念辨析与现实重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6-10.

[2]苗国厚,石加友.大学生人生教育的新思考[J].江苏高教. 2019,2:90-93.

[3]李欣颖. 师生命运共同体下的导师立德树人[J].思考.教师教育论坛:2019,7:89-93.

[4]陈凤.基于命运共同体的师生关系重构与促进[J]. 机械职业教育 2019,9:58-62.

[5]施小明,程梦勤. 基于“师生共同体”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34(4):125-130.

[6]王默,尹晶晶,董洋.师生共同体中课堂氛围与教师情感的彰显——基于与单主题教学风格的比较[J].教师教育论坛. 2017,30(9):27-32.

[7]杨庆益,杨祺.对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探索[J].高教学刊.2020.23:150-152.

[8]人民教育家-于漪特刊[J].上海教育. 2019,31(11A).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tudent Community

Liu Xiao-yan

(College of Textil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201620)

Abstract: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the two main bodies of university.Knowledge higher as a teacher, virture higher as a model. ‘The button of life should be buckled from the beginning. Both of them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jointly open up ‘the source of wisdom. The growth of students is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in university, many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talent cultiv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re explored, which can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Keywords: teacher-student community,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teacher, student

作者简介:刘晓艳,女,江苏靖江人,博士,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纺织材料和教育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专业教师高等学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提升中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利与弊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助力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两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