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实现语文知识的转化

2022-05-30 10:48杨文佳杨书松
语文建设·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语文知识学习任务语文能力

杨文佳 杨书松

【关键词】语文知识,学习任务,学科情境,语文能力,学科素养

一、语文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

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新教材出版后,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语文教学进入素养时代。但值得注意的是,语文知识的教学不断被弱化,淡出了许多语文教师的视野,也淡出了语文教师的课堂。不少语文教师从课堂教学到教学研讨、写论文、做课题,无一不是聚焦核心素养;有的教师开设的研讨课,文言文阅读教学也都不讲字词知识,直接进入文本分析,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凸显自己具有新课程理念。

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以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1]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涵盖了丰富的语文知识。

以必修上册为例:第一单元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学习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第1 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提示”:“阅读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这里有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知识。第3 课《百合花》和《哦,香雪》“学习任务”:“阅读时要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作品的内涵,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从两篇小说中各选择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2]这里有欣赏小说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知识。

第二单元对应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学习通讯、新闻评论等新闻作品。其中,第4 课三篇通讯报道的“学习提示”:“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三篇通讯还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作者在记述新闻事实时,常常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时要注意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表达观点的方法。”第5 课关于新闻评论的“学习提示”:“新闻评论既具有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又有新闻作品的属性。要注意分析文章中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学习文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其有的放矢、直面现实的新闻品格。”

第六单元对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课文从不同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其中,第10课学习《劝学》和《师说》,“学习提示”指出:“‘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于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多种语义关系。这两篇文章中的许多语句用了‘而,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些‘而字表现的语义关系。”这是关于文言虚词的语文知识。

第八单元聚焦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设计的是语文专题活动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材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会积累和运用词语。词语是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起点,教材提供了示例性学习活动,这种设计是教材直接回应课程标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视,是语文知识的专题学习。

在大力倡导素养教育的时代,语文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文本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中,将教材中丰富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发展为学科素养。

二、在学习任务的完成中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对应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核心,突出真实情境中的语文自主实践活动。新教材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贯穿在学习任务的完成中。学生根据课文学习提示,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自主参与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完成单元学习任务,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统编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以核心任务为引领,整合单元全部学习内容,从语文知识学习、人文素养提升、阅读表达能力培养、综合实践素养发展等多方面优化语文实践活动。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习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古代诗词名作。“单元学习任务三”指出:“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運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田园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 字左右的文学短评。”这一学习任务,不仅有古代诗歌阅读欣赏知识的学习,还有要求学生完成文学短评的写作任务,并在教材中附有“学写文学短评”知识短文。学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不仅需要理解古代诗歌中比兴、典故、白描、想象等艺术手法运用的知识,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还要在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这些手法运用的艺术效果,读写结合,形成能力。

必修上册第16 课学习古代写景抒情名篇《赤壁赋》和《登泰山记》,“学习提示”指出:“我们读古代诗文,有必要了解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拿纪年来说,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最常见的两种方法,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纪日,除了常见的干支纪日(如‘是月丁未),有些日子在古代还有特殊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这两篇文章或此前学过的课文中,整理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完成这一任务,学生要从学过的课文中梳理出古代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不同方法,加以探究,总结规律,从而掌握这一文化常识。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对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和说理散文,“单元学习任务四”要求:“学习文言文,需要多诵读,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和语法知识,逐步形成文言语感。如文言中一些常见的实词,义项较多,可用卡片记录下来,梳理总结不同义项及相关例句,并根据学习情况随时增补新的内容。仿照示例,为本单元的一些义项较多的实词制作卡片。”这是一个梳理文言词语的学习任务,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和区别,梳理文言词语在上下文中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需要从本单元课文中选择“一些义项较多的实词”,借助工具书,合作探究,归纳整理,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掌握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类似的关于文言词句知识的学习任务,在教材中还有很多。必修下册第一课要求学生归纳梳理语气助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第15 课要求学生关注“永保无疆之休”的“休”、“能克终者盖寡”之“克”这类文言实词的义项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或其他词语中,第16 课要求学生关注“直走· 咸阳”“函谷举· ”“率· 赂秦耶”“始速· 祸焉”等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词义的不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三”要求学生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常见虚词,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 课要求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意义却不同,如“明年”“诡辩”

“颜色”“形容”等,要特别注意这一类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避免以今义理解古义;第10 课关注词类活用现象,如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第11课关注名词作状语的现象。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课关注古诗文中特殊的“偏义复词”;第9 课关注“表”这一文体中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第10 课关注古诗文的一些对偶句中处于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语义往往相近或相反,由此可以推断某个词语的准确含义;第11 课关注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四”还要求学生梳理归纳判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等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基本特点。所有这些学习任务的设置,都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分工合作,“通过语言文字的成品和丰富、鲜活的语言文字现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关注汉语的特点,提升他们对汉语特点感受的敏锐性”[3];整理归纳,梳理探究,准确把握这些文言词语的语义,系统建构自己的文言词语知识。

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对应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学习两篇演讲词和两篇“书”。“单元学习任务三”要求学生“分析下面的句子,把握作者運用长句表达的深刻含义和复杂情感”。

1.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2.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3.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4.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这一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仔细揣摩品味表意复杂的长句,理解其深刻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学习理解这些结构复杂的长句,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中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量的增加,势必要接触越来越多表意丰富、逻辑复杂的文章,这些文章中会使用一些结构复杂、不易理解的长句。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是,学习长句不等于划分句子成分或分析复句结构,文言文结构复杂的长句也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汉语翻译去对应解析。学习长句应该在分析句子结构的基础上,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和表达效果,关注句子与语体、文体的关系。

三、在学科情境的应用中将语文知识发展为学科素养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种语言实践。统编教材提倡“情境教学”,高中语文课程强调学科情境,语文知识也必须在学科情境的应用中发展为学生的学科素养。

统编教材精心设计了学科情境,“每个单元都有设计若干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保证语文工具性的落实”[4]。“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5]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学习一组写景抒情的散文,几篇课文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单元学习任务三”要求学生:“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散文。写完之后与同学交换阅读,互相品评,提出修改建议。修改后,把全班的习作编辑成册,拟定书名,撰写序言,作为高中生活的一份纪念。”为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学生可以自拟题目进行写作,也可以参考教材提供的两个题目:1. 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为题,写一篇散文。

2. 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立春”“立秋”“夏至”“冬至”,这些字眼都能引发很多遐想和回忆。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

这一学习任务融合了多种情境设计,是与阅读密切结合的写作任务。两个参考题目设置的提示语,联系了学生的个人体验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教材中的写作知识短文《如何做到情景交融》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写作技巧,与学科认知情境相结合。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完成写作任务,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

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对应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第9 课《说“木叶”》涉及诗歌鉴赏的“暗示性”知识,“单元学习任务三”设置了一个具体学习情境:学习知识性读物,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学以致用,利用阅读所得探究一些具体问题。例如《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柳”“梅”“月”“鸿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也可自选形象,搜集资料,分析它们在具体诗作中的含义,思考其暗示性的由来。

1.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2.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

3.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4.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5.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这一学习任务设计了一个典型的学科认知情境,要求学生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诗歌物象的“暗示性”,探究其他物象的暗示性。比如“柳”,在送别诗中最为常见,它既可以暗示诗人的离愁别绪,传达诗人的离别之情以及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感慨,还可以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盛衰无常的感慨与伤痛。“柳”常种于房前屋后,因而在詩中往往有着故乡的意味。学生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一知识,结合这些诗句,通过鉴赏和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了验证和描述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课标修订专家设计了这样一道语文知识测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 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

2.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3.(华)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华佗传》)

4.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荆轲刺秦王》)

5. 孔子晚而喜《易》,读之,韦编三绝·。(《孔子世家》)

6. 唐天宝中,益州士曹柳某妻李氏,容色绝·代。(《许老翁》)

题目1:请解释上述材料中加点字“绝”的词义,这些意义可以归纳为几个义项?简单说明你归纳的理由。

题目2:“绝”字这些义项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有,说明它们的相关处在什么地方。

题目3:“断绝”“继续”“缠绕”“缔结”“编纂”这些动词,“纲纪”“经纬”“纤维”这些名词,“红”“紫”“绿”这些颜色词,都带“纟”部,说明它们较早的意义都与古人的哪一个生活领域有关?你能从这些词里想象这个领域的生活情境吗?写一篇短文把你的想象描写出来。[6]

此测试题看似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但不同于常见的文言文阅读考查。命题通过六个浅易文言语句材料,创设了一个学科认知情境,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常见词语的基本意义关系进行探究,既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会和理解语义的语言建构能力、文言文阅读的熟练程度和语感水平,以及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水平,也考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一组浅易文言语句,同时测查了高中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两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学生在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完成学习任务,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就会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语文知识学习任务语文能力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浅论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
利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技工院校物流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
聚焦语文知识 提升语用能力
上语文课,请讲点“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