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的要素、类型及审题路径初探

2022-05-30 23:23付新民荣维东
语文建设·上 2022年12期

付新民 荣维东

【关键词】高考材料作文,审题分类,方法路径

材料作文因其标题不限、立意不限、材料和文体不限等,灵活度、自由度相对较大,既便于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写作水平,又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猜题押宝,所以很受命题者的青睐。然而,材料作文的审题又是考生的“重灾区”。一旦考生在审题立意上发生偏差,作文愈鹜愈远甚至言不及义、离题万里的情况便比比皆是。

一、高考材料作文透视

所谓材料作文,指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语言材料、故事、信息、图画等,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或者材料所引发的启示、思考、联想、推断等进行的作文。[1]材料作文的关键是审题,即对材料进行细读和分析。它需要写作者对材料所包含的主旨、意义、内涵等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对命题材料的引导语进行准确领会,对写作要求予以准确把握。它要求写作者审清命题材料的层次和关系、内涵和性质、情感和意图、作用和价值并作出判断分析,对所讨论问题(话题)的内容、对象、情境、表现形式等予以准确界定,对主题、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透视”一词来自绘画理论术语,该词源于拉丁文“Perspicere”(看透),故有人解释为“透而视之”。“透而视之”,就是要深入了解材料作文的主题、基本构成和表现形式。

材料和主题是构成文章的两个基本要素。无论是老材料作文、叙事体新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本质上依然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提供一个主题范围,要求写作“在话题内”“贴边”即可,材料作文写作则必须提炼或者细化主题。

1. 作文的话题和主题

话题,或者叫“议题”,是材料所涉及的或者命题者所指示限定讨论的话语范畴,或者是关于“哪个方面的议题”。它可以是具体的,比如“热爱劳动”“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如“责任”“使命”等。高中材料作文的话题涉及人生哲理、人生观、价值观、人与自然、人格精神、人文关怀、情感关怀、学会认识、道德修养、理性分析、为人处世、人际关系、教育成长、科学思维、社会热点、规则规范、苦乐人生等。[2]

为了更好地把握话题,我们需要借助母题来找规律。因为母题是反复出现的话题元素、想法或概念,它一般是具体的、数量有限的,通常通过重复的方式明确地表达出来,它确定了思考的方向与范畴,具有独特的关联与聚合效应。[3]常见的十大母题包括:人生价值类、道德情感类、理性认知类、文化教育类、创新发展类、理想信念类、态度意志类、思考体验类、心灵修养类、成长成才类。

主题则是由话题材料所引发出来的观点、想法、思想、主旨。它是经过作家或艺术家选择、加工、比较、改造、发展、组织,通过人物、环境、情节等要素来反映社会生活某些领域或现象的材料。主题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围绕主题展开。母题是对主题的归类和合并同类项。议题是对母题的进一步细化,使之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对于结构化议题,围绕问题、原因、对策来思考,就可以迅速抓住主要矛盾,快速理出重点,厘清核心,为母题提供思维框架。比如责任类主题,可能是人生价值类,也可能是道德情感类、态度意志类、思考体验类等,根据责任与贡献的关系大致可确定是人生价值类;进一步结构化,会发现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和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两个方面,由此将个人对社会的价值进一步细化,可从个人的标准和社会的标准两个方面来衡量。

有些作文的主题直接明示出来,比如2022年全国Ⅱ卷作文主题“选择·创造·未来”,它关涉到人生哲理、人生观、价值观、科学思维,关涉到社会热点、教育成长、人文关怀、创新创造等。寓言类、诗歌类、漫画类作文则相对含糊,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和方法来细化,比如2007 年漫画《摔了一跤》,西瓜皮是关键诱因,是使人跌倒的障碍物。让人摔跤的障碍物既包括有形的绊脚石、沟坎、陡坡,也包括无形的困难、问题、挫折,诸如此类,可以通过漫画的标题、细节、艺术手法等来找到思维的抓手。

2. 材料作文的材料与作文素材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者筛选后提供的、灌注了命题者意图的、未经写作者加工的原始材料的统称,是可以用来作为文章內容的人物、事情、现象、景物等。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以充分、生动、典型、新鲜的材料去表现主题,文章才显得内容丰富,有较强的说服力。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同于话题作文的材料,也不同于命题作文的提示。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而命题作文附有的提示,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素材是指进入写作者写作视野的,感性、零散、不系统的,尚未提炼的原始材料。素材是为了写作的需要而搜集的一系列事实和事理,包括事实性材料和观念性材料。事实性材料是指现实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或文献记载提供的具体事实。观念性材料则是指一系列符合客观事实的观点,包括科学原理、制造方法、谚语、格言、警句、民间传说等。

3. 材料作文的“材料”的基本构成

标准的新材料作文包括材料、提示语、写作任务和要求。三者紧密相连,构成“读—思—写”的写作任务链。材料是提炼、形成主题的基础与依据,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结构的安排。材料一般包括标题、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如果是非连续性文本,还要提取材料的公因式或者找到互补点。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应从材料情境中提炼哲思,以任务情境确定与细化交际身份,在写作情境中进行深度思辨,以实现写作活动的价值认知生成。考生只有把准材料的结构和命题特点,了解基本要求和命题意图,写作才能事半功倍。事实上,材料对于主题和题材来说,具有来源和依据的双重作用,具有呈现评议对象、诠释主题和决定立意三大核心功能。

提示语一般出现在材料之后,具有导入话题、开拓思路、暗示立意及限定内容、角度等作用。因此,用心审提示语,对精准作文有很大帮助。

写作任务包括任务性要求和警戒性要求。任务性也就是指令性,要求必须明确、具体。警戒性要求任务具有矛盾性、权衡性、思辨性和比较性的特点。比如,如果出现了一个对立性、矛盾性的情境,那么就需要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考生必须权衡,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多维度地比较论证说理,在强烈的对比中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论点,凸显自己的观点。

材料的表现形式包括材料呈现方式和材料作文的输出方式。高考作文材料呈现不外乎表现为叙述一件完整的事情或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呈现与写作者学习、生活、修养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一段论述,揭露社会生活陋习的漫画或漫画组合等形式。材料写作输出一般包括引述材料、评议材料、亮出观点、联系现实、分析拓展、总结升华等环节。形式可以不断变化,但形式总归为内容服务,内容才是“命意”,才是命题的“基本中心”,考生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这样才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

2022 年全國高考作文,整体上仍沿袭新材料作文的样式,更加注重时代性和思辨性以及内容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更加强调高考对高素质人才的选拔功能。所选材料内容涉及传统文化、社会热点、红色文化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政策导向,有利于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指引功能。

二、高考材料作文的类型、特点及审题要求

材料作文作为近年来高考作文的主要题型,体现了语文学习读写结合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标准或不同的划分方法,材料作文可以分为以下类型。按照材料呈现方式划分,有文字类、图表类;按照材料数量划分,有单则类、多则类;按照材料内容划分,有叙事类、寓言类和议论类;按照材料题材和命题指向划分,还可以分为社会现象评说类、自我品格修养类、人生哲理感悟类等。[4]

一般而言,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审题训练,不妨把高考材料类作文分成叙述性材料(直观性的、含蓄性的)作文、漫画图画类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首要的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材料,在理解材料含义和具体写作要求的基础上,确立写作主旨,确定写作范围与重点。

叙述性材料是用文字叙述呈现的,这些材料可以是新闻、故事、寓言、名言警句、关键词、诗句等。新闻、故事类材料一般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或者叙述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记叙类文体的六大要素。由于这类材料缺少观点句,往往审题难度很大,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提炼、概括,从而揭示材料的中心内涵。而名句组合型新材料作文关键是找到有内涵的句组材料间暗含的逻辑关联,这种作文题型审题的第一步就是解读名句,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然后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所选用的名句之间不外乎构成条件、因果、递进、并列等关系,句子一般有比喻义、引申义或者临时语境义。

漫画图画类材料一般提供的是一幅或者几幅漫画、图画,并配以适当的说明性或者提示性文字。要求审题准确,提炼材料的主旨要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画面,转化画面,要能触及事物或问题的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做到新颖、独到。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在特定情景下,精准解读、精准回应的专业性很强的实用性写作,要求考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呈现具有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的深度思考。考生要特别注意“材料”“任务”“写作要求”这三要素,防止偏离题意或者遗漏任务要求。

三、材料作文的审题原则与一般路径

审题的过程,就是抓住恰当的切入点,形成最佳写作方案,不断缩小“包围圈”的过程。其思维流程一般是先细读文本,然后发散联想,再比较聚焦、产生观点,最后组织材料进行论证。

叙述性材料作文审题具有典型性,兼具漫画图画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的一般要求。故而本文集中讨论叙述性材料作文的审题原则和审题路径。

材料作文审题一般需要遵循整体性、多角度、明限制和倾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必须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能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必须在材料整体框架下思考。多角度原则,是指为了避免立意雷同,利用大多材料都包含多个含义的特征,在分析材料时,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列出由材料引出来的多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分析角度去写。明限制原则要求材料作文必须明确材料题旨,以此来确定立意。倾向性原则,是指必须明白材料要求客观地叙述一件事,不带命题人任何主观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还要求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写作者的主观倾向。

一般而言,叙述性材料作文审题要清楚对象性内容、关系性内容和目的性内容。比如2022 年全国Ⅱ卷作文题,对象性内容为参加高考的考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过程性内容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关系性内容为考生与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考生与中央广播电视台的关系,考生与2022年主旋律、考生与复兴中学之间的关系等;目的性内容为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结合当下时事,明确复兴之路。材料要求考生以特定的身份,围绕复兴之路,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与特定的对象交流自己的感悟,这是“话题情境”材料,也是考生写作的起点、基石和重要参考,更是防宿构、防套作的利器。这样,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就都清楚了。

材料作文的审题实质上是一种智力测试,它要求考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材料阅读的过程也是审题的过程。

第一,要审出材料的内容和感情倾向,准确把握题干关键信息。一则材料,既有内容要点,又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内容要点与情感倾向互相依存,互为因果。对于具有褒贬色彩的词语,如“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带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如哑口无言、苦笑等,考生往往易于把握,故而重点在于审内容要点。

叙述性材料,有的较为直观,有的则较为含蓄。对于直观性材料,最佳的办法是概括材料的核心事件,从而把握材料中心内容。直观性材料如果是单则的,也可通过抓关键句,把握对象、条件、事件和结果,特别是条件和结果,用由果溯因法来挖掘材料的内涵。如果是多则的,还要把握几则材料中人、事、物的共同点,求异存同,找到情感共鸣点。

含蓄性材料必须通过解读寓意来理解,通过明中心、找对象、析原因、看褒贬、求异同,重点在由表及里,挖掘材料的比喻义、引申义,把它与生活、社会、时代、心灵等层面联系起来。[5]比喻义是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词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具有形貌性状相似、功能作用相似、方式情态相似的特点。由于二者的相似点而产生的新意义比较固定,所以可以脱离具体的修辞语境而独立存在。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的对象具有相似之处。引申的基本趋势是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转换。一般而言,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条件、因果关系,具有相关性或相因性。

第二,要弄清命题者意图,破译命题设计密码。对于不同类型的材料,审题也有不一样的考量,不过命题人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考生通过材料(或题目、话题)理解、思考现实社会、生活、人生中的某一问题或现象,从而形成一定的认知(观点),或表达一定的情感。因此,命题人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让考生了解他们在材料中或隐或显地表达出来的命题意图。找准材料间的关系有助于弄清命题者意图。考生可以通过勾画关键词,提炼材料要点,综合把握材料中出现的若干要素,提炼出一个足以涵盖整个材料的观点,再针对这个观点进行深化,从而很好地把握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6]比如问题词、影响词、原因词、对策词、关联词等,弄清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要点的精准性和全面性。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怎样?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怎样?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怎样?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所有要点均须来自给定材料,自己概括出来的语词不能失真。比如2022 年全国高考Ⅰ卷作文题,看似讲的是围棋术语,实则延伸到做人做事上面,可以发现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在本手扎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突破。若是脱离实际一味求新,投机取巧,就很容易出现失败,即俗手。再如,2022 年全国新高考甲卷作文题,要求思考给大观园中亭子取名“沁芳”的事件,考生能够判断出三个不同的取名方法显示了“创新”的重要性。命题者的意图不在于讨论传统文化或者《红楼梦》作品本身,重点强调的是创新。

第三,要挖掘以因果关系为主的逻辑关系。材料主题之间可能构成条件、因果、递进和并列等多种关系,但最为关键的是找到因果关系。[7]因果关系是最常见的一种必然性关系。概括中心法只是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必须借助因果思维来发现最佳立意。有时情节中间蕴含着深刻的矛盾,这就更要抓住矛盾作层层深入的因果分析。[8]材料作文均可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来提炼观点,通过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导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比如诗歌类材料,先着眼于读懂,分析意象的深层意义(如比喻、象征的本体),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然后是厘清材料内在、外在关系,用因果法分析材料中的現象或结果,类比联系生活。审题时,需要先把材料的内涵“对译”成命题者意图,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体现的是家国情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体现的是自信、自我认同,“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体现的是胸怀和格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体现的是自信和担当。这样联系得到的原因,自然就是写作的中心和重心。事实上,凡叙事类材料,不管是社会生活、寓言故事还是自然现象等,只要包含故事情节,皆可运用因果分析来解决审题的问题。当然,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方法并用的。比如2022年全国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三者的关系中,“选择”对于照顾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长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创造”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未来”的发展自然也会不一样。这里既有因果关系审题,也有条件和递进关系思维。审题时,必须着眼材料整体,综合思辨,异中求同,分析出材料之间的“关联点”或“交叉点”,提炼出它们的“共性”。

第四,要对接现实。对于即将迈入大学的新青年,命题者在命题时会有意识地引导考生注视时代、观照现实、关注社会、关爱人生,这折射着未来中国对他们的期待。因此,考生必须连接现实社会、生活、人生,仔细揣摩命题人在材料中或隐或显地表达出来的含义,同时要结合现实分析材料所蕴含的价值、意义、隐喻,并作出合理的联系、拓展、延伸,让材料成为一个谈论现实生活话题的线索、引子或者论点的支撑,发挥材料对考生写作的引发、启发、隐喻、例证等功能。比如2013 年全国大纲卷高考作文题“针对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的一次调查”,所选材料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挖掘精神内涵,正确处理同学关系,培育考生乐观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

总之,材料作文审题有一定的路径,将审题的技巧清晰化、简约化、程序化非常必要。准确理解材料作文的题意,读懂材料所负载的主题,显示自我思辨的见地,避免思维链条断裂,需要考生整体全面地把握材料,细致地观照材料,正确地揣摩命题意图。在具体的语境中,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来理解材料,才能找到作文的生发点、适合自己的写作点,作文的指向性与针对性才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