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

2022-05-30 10:48黄延敏
学习与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历史地位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标记历史方位,敏锐洞察和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重大判断;勇于守正创新,提出新发展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统筹发展和安全等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倡导共享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胸怀天下,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光辉典范;历史地位

[中图分类号] B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12-0004-04

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把握其历史地位,有助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汇聚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标记历史方位,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辨方位而正则,五精帅而来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繁荣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点、回答时代课题,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坚强战斗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在不断创新发展中标记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①新常态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实际情况、客观状态、内在规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②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对我国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集中阐释,树立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里程碑,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了坐标依据。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上对当今世界局势作出精辟论述:“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①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为奋战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锚定了历史方位。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②新的动荡变革期是习近平总书记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提出的关于世界时局的重大判断,为内政外交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了新的决策依据。

敏锐洞察和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不断作出事关全局的战略考量,体现出新时代我们党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事实胜于雄辩,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真理力量,铸就了其崇高的历史地位。

勇于守正创新,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根本在于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创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起点、逻辑起点、价值起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是当今时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同时,这一思想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将要做的事情为中心,以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历史一再证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具体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决战脱贫攻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统筹发展和安全;新时代强军目标和战略;落实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等,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随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加速推进,这一思想必将持续以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人的问题始终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①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谋求人类解放的人间正道。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模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2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4年,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019年,在回答西方政要提问时,留下“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金句;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郑重承诺;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2021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022年,在山西临汾考察时指出:“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例如,在经济领域倡导共享发展理念;在政法领域确保每一宗司法案件都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民生领域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让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尤其是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②新时代,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循序渐进,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全力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真正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坚持胸怀天下,为大变局中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冷静分析,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党大国领袖的战略眼光和广阔胸怀,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呼吁变革全球治理体系,致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狭隘性和“民族—国家”的扩张性,致力于建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开辟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境界,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经过多年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多次被写入联合国文件,正由思想理念转化为强大的行动力,成为当下中国引领世界潮流和全球文明发展进步的中国方案。

伴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我们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文明新形态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积累和发展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展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新路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一文明新形态日益超越西方历史上国强必霸的老路,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魅力和自信。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其历史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客观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的、人民自觉拥护的。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愈发展现出强大的真理穿透力、价值感召力、实践引领力、文化自信力,成为指引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

(本文是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暨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研究”〈项目编号:22LLMLA0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黄延敏,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焕宇

①《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時强调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日报》2014年5月11日,第1版。

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2日,第1版。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21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83页。

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页。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75页。

猜你喜欢
历史地位
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历史地位的正确认识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江西豫章书院的历史地位、现状与开发前景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历史地位探析
管道升画作的艺术探索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汉代音乐的艺术特征及历史地位
张载对宋明理学的历史贡献
《三字经》在蒙教中的地位与文化蕴含管窥
第一个政党性的国际工人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