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微教学设计模型构建与实践

2022-05-30 00:38谢琴李湘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2年29期

谢琴 李湘

摘要: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是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希望通过实施微教学设计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教学要求。文章从微教学的视角,分析课程实施微教学的可行性,探究微教学设计模型构建,并以“蓝屏故障排查与修复”微任务为例进行教学实践。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微教学设计;模型构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29-0150-03

1前言

自移动学习在2000年首次引入我国后,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习者乐于接受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作为学习工具,并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无线移动网络来实现线上线下交互式学习[1],出现了微学习、微课程、微教学和慕课等概念,并逐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其中微教学是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知识点加以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中的某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课件、微作业、微测验等教学资源,便于学习者在手机或其他终端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资源多样、重点凸显、主题突出,能够很好地丰富课堂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和追捧,成为当下较为流行的学习方式。

由于微教学能够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将授课内容分解成若干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件或者微视频,这样学生在课外,课中均可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行反复观看,可以增强对知识能力的领悟,对专业技能的提升。微教学还能分阶段使用评价标准评价学习效果,以达到更好的学习质量。将“微教学”结合移动学习理念构建教学模式并运用到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建设中,以期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学习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可以提升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2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微教学可行性分析

2.1课程性质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人社部第二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中一个典型性工作任务,将之转化为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一体化课程,围绕工学一体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能胜任为个人、企业用户进行计算机组装,软件环境配置,计算机故障维修,并指导用户正确使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计算机维修中级工工作岗位。课程内容知识点多,操作实践内容多,学生学起来普遍感觉枯燥乏味。通过微教学设计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极大地提高目前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

2.2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的困境

由于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课程中元器件种类多、各设备的参数多,性能指标多,故障类型多,连线多、维修维护过程中突发状况多等困难。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课堂理论知识,难以生动地理解性记忆;课程中有大量的组装维修的实践性操作,在教学过程中,传统课堂采用的是教师在操作台上演示操作,学生们无秩序地在周围观看,整个课程纪律难以控制,学习氛围差,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对实践技能的理解,教师有时不得不机械重复演示,而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也疲于奔波在教室中解决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问题,感觉分身乏术,无法指导到每一位学生,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2.3微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微教学有任务精确、微小的特点,具有教学目标针对性强,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的特点[2]。是与技工院校“学生主体、能力本位”教学理念一致的高效教学模式,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状态。对教学者、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都有新的定义。

构建微课教学设计模型,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将知识内容进行细化分解、整合,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前教师布置微任务,学生在手机 App 或电脑学习系统中观看微课程,学生们能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学习实践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在课堂的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存在困惑时,可以重复观看微课程内容,直到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巧,使学生的学习水平与专业技能逐渐提升,可以有效解决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任务。

3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微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三大传统教学设计模型:“狄克-柯瑞模型”“肯普模型”“史密斯-雷根模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有共同的特征:遵循教学设计的基础在于教学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学习需求是一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设计的主要依据。所以在进行微教学设计时,还应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构建相应的教学设计模型。此外,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流程的有着本质的区别,基于以上研究,根据微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构建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安德森将知识分为陳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基本类型。其中程序性知识也叫作操作性知识,主要是用来描述“做什么”及“如何做”的问题。例如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都属于程序性知识之列[3]。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属于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操作技能的课程,其中陈述性知识的内容较多,又注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所以在进行微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的分解细化,确定微知识点、微任务的过程中,要对照岗位能力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地位、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既不能随意地对知识内容进行分解,也不能因微从简,因为微任务的短小,而简化教学环节,忽视教学的完整性[4]。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共有12章64节,教学大纲安排 118个授课课时,按照微教学的要求进一步细化成了相对较小且完整的 11 个知识群、57个知识点。

学情分析是微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就会无的放矢;因为只有认真了解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性,现有的知识特点和已经具备的知识要点,才能找到学生的知识发展区,从而制定出确切的教学及学习目标,本门课程将从教学对象、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三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教师在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时,应当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特点,坚持“学生主体,能力本位”的设计原则,可以从知识、情感、能力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也可以结合教学流程针按照课前、课中、课后分别对每个教学环节确定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

微教学中的资源制作的任务量相对较大,既有微课视频资源制作、PPT课件制作,还有各阶段的工作页、评价表的制作。在资源的制作过程中,也可以引用网络上一些知名的计算机类公众号、视频号的资源,选取的学习平台可以多样化,学校现有的学习平台,时下流行的微信公众号、抖音App等均可以成为教学的辅助平台。

微教学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结合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的设计模式,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课前利用学习平台,学生结合视频资源进行微任务学习,提交学习任务单,教师进行评价。课中对照企业计算机维修工的工作过程设计“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交付”学习过程,每个阶段均有工作页进行填写,以达到阶段微教学目标。资讯阶段各小组明确任务,师生互动分析,评价课前学习效果;计划阶段教师指导各小组确定角色分工、查阅资料、制定实践计划;决策阶段组织小组展示、完善计划、评价;实施阶段,各组按照计划进行实践操作,遇到困难,可求助指导老师,或者查阅视频;检查阶段,小组自检、复检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交付阶段即展示评价阶段,学生聆听点评,组织模拟交付,进行评价统计。

4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微教学实践--以“蓝屏故障排查与修复”微任务为例

4.1 知识分析

“蓝屏故障排查與修复”是计算机售后服务企业一线计算机修理岗位常见的工作任务,也是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中的“办公台式计算机故障排查与修复”微任务之一,学生通过此任务的学习与实践,有利于将来进入岗位后,能够胜任计算机的维修工作。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引起蓝屏故障的原因有很多,有硬件、软件等的多达十多个方面的原因,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内存、硬盘、CPU、光驱、系统设置,病毒防范、注册表等多方面的知识,非常适合知识点分类进行微教学。根据蓝屏故障的排查与修复工作岗位的需求,坚持“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工学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鱼骨图的方法对蓝屏故障的排查与修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梳理出完成本次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如下:

知识:

1)计算机蓝屏故障的现象及分类;

2)计算机蓝屏故障的常见原因;

3)蓝屏故障的排查与修复常规方法;

4)蓝屏故障的排查与修复思路。

技能:

1)对蓝屏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得出蓝屏故障的排查与修复思路;

2)完成蓝屏故障的排查步骤与修复工作计划制定,绘制排查与修复流程图;

3)对计算机蓝屏故障进行排查并修复,完善排查修复流程图,形成蓝屏故障的排查与修复思路方法;

4)与客户良好沟通,完成工作任务的交付验收。

4.2学情分析

微任务的学习者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高技班二年级学生,全班共24人,男生12人,女生12人。该班同学已学习了办公文稿制作、IT桌面软件维护等一体化课程,完成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中“办公台式电脑组装”、笔记本电脑日常维护”两个学习任务,以及CPU、主板、内存、硬盘故障的分析与排除等微任务,已经具备了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的识别和安装、软件的安装维护以及基本硬件故障分析与排除能力。该班同学善于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会使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课前学习,提交作业,讨论问题,完成问卷,分享学习成果,适合微教学任务学习。

4.3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学情分析,为了提升课中学习的针对性和效率,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制定了学习目标:课前:1)能通过视频学习,了解不同操作系统蓝屏的表现形式;2)能通过搜集资料库的信息,分析引起蓝屏常见原因; 3)能通过观看视频,百度经验,初步了解蓝屏故障排查修复的方法。课中:1)能够通过与客户沟通描述故障的现象,正确填写维修工单;2)能通过小组辩论、头脑风暴的形式,通过分析引起蓝屏的常见原因,制定排查计划; 3)能够按照角色分工,在计算机上完成蓝屏故障检测、修复及检查,填写维修工单,达到企业的质量控制要求和较高的客户满意度。课后:1)能通过资料库了解Windows 10操作系统的蓝屏故障分析方法;2)能完成Windows 10操作系统蓝屏故障的排查与修复。

4.4微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类。为了微任务的顺利实施准备的硬件资源有移动终端、故障机器、维修工具等。根据微任务的“蓝屏故障排查与修复”的教学内容知识分析,结合安德森知识分类的原则,将微任务中的,蓝屏的故障中不同操作系统蓝屏的表现形式,引发蓝屏的故障的原因两个陈述性知识内容,和一般蓝屏故障的解决方法这个程序性知识点制作成三个微视频,并结合课前学习任务单供学生课前进行微任务的学习。制作了计算机维修工单和工作页供学生在任务过程中填写,以加强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操作规范意识,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针对各个阶段环节的任务学习制作了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等相关评价表格。

4.5微教学过程

课前,利用超星学习通移动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前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三个微视频得出排查修复思路,绘制初步排查流程图,提交超星学习通移动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为课中学习做好知识基础和问题探究的准备。

课中,采用一体化工作站再现企业工作情境,以故障排查修复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交付”的流程开展教学活动,将整个教学流程分解成6个连续的阶段性的任务,各个阶段性的成果记录在工作页。在任务导入阶段,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体验客户接待过程,正确填写维修工单;在资讯阶段,分六个学习小组给出三个不同的蓝屏故障,运用头脑风暴法启发初步解决思路;在计划阶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蓝屏故障原因,排查思路,讨论制定排查修复工作计划;在决策阶段,小组展示汇报工作计划,组间讨论,经教师点评补充完善排查修复工作计划,突出重点,充实排查修复流程图;在实施阶段,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共同努力,经过排查修复测试,多次尝试,完成任务,完善排查修复流程图,突破难点。最后完成检查交付。达成让学生在学习中亲历完整的工作過程,提升职业能力。微任务采用自我评价(20%),组内评价(20%),组间评价(20%),教师评价(40%)的多方位评价体系,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促进师生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评价指标包括可观察到的行为指标,任务完成情况,技术掌握情况,结果的完成情况,如维修工单填写情况、任务书填写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5]。

课后,让学生利用课中所学的蓝屏故障的排查修复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方法去解决不同操作系统下的蓝屏故障的排查与修复。旨在使学生在现实的工作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蓝屏故障的排查修复工作能力提升。

5结束语

通过深度剖析教材知识体系,分析学情,制定出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设计微知识点,优化课程体系,确定教学环节,从而构建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设计模型,并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尝试、探索,将一步增强教师、学生、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解决了目前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媛,黄荣怀.《2017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解读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4):15-22.

[2] 王竹立.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4):9-16.

[3] 司元雷,梁赛平,吴兆立,等.微课教学设计模型的构建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6):59-63.

[4] 陈永旺.基于微教学模式的《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以“起动机的分解检测”学习任务为例[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8(16):37-39.

[5] 司元雷.微课评价指标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电大理工,2017(2):18-20.

【通联编辑:闻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