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段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2022-05-31 05:58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年段音量狐狸

于 晶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吉林 长春 13002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1]这一观点印证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语言实践能力。在提倡大语文学习环境的当下,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眼界格局尤为重要。阅读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拓宽眼界格局的重要方式,而朗读又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进而发展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可以这样说,朗读能力的培养既是核心素养发展的通道,又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一、朗读的含义与课标解读

什么是朗读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朗读”一词的定义是“清晰响亮地能把文章念出来”。《课标》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课标》对朗读的目标要求,如果我们把朗读也分为三个境界的话,第一境界是“正确”地读,第二境界是“流利”地读,而第三境界乃“有感情”地读。“正确”即逐字逐句、按照原文意思来朗读,包括“不添字、不落字、不读错字、不颠倒字,不将词语割裂,不把句子读破等字词句正确的要求。”[3]“流利”指不重读,不回读,不结巴地读。这两个境界属于对朗读的规范性要求,需要有量的积累和方法、技巧的训练方可到达,为何这样说呢?因为随着学生阅读积累的增多、识字量的提高、阅读速度的加快较容易实现第一、第二境界,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是量的积累而形成的能力。“有感情地读”,即把文章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这并非轻而易举,需要读者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披文以入情”,朗读者只有“开掘出作品中饱含的具体而细微的思想感情及其运动变化,真切而生动地、有感情地朗读作品……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读’。”“优秀的朗读者必然对作者在作品中蕴涵的感情有自己深刻而独特的体验。”[3]“朗读是朗读者建立在生命意识之上的依据固有的文字语言,借助朗读技巧创造属于自己的有声的精神活动。”[3]由此可见,“有感情地读”属于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思维交流的产物,它是思维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它具有阅读“个性化”的特点,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学习手段,也是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最高目标。

二、小学低年段学生朗读教学的现状

1.音量失控,节奏失衡

一方面,音量控制较难。声音“清晰响亮”,这一要求看似简单,但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学生声音过大,声嘶力竭地“喊读”,这不是朗读,因为这样读不能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意味。有的学生在朗读时声若蚊蝇,听者难以分辨,何谈感情?

另一方面,识字量受限。由于学前识字量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低年段学生识字量较少,理解能力也有限,甚至读一句话都是断断续续、错字连连,更何况一篇课文。这增加了实现《课标》中提到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要求的难度。

另外,低年段学生唱读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果不加指导,低年段学生经常会以相同的语调、拖拉的节奏唱读,震耳欲聋,无法实现朗读的审美功能。

2.缺乏重视,评价泛化

低年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识字与写字上,对于朗读的要求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指导目标。在学生朗读时,教师的评价泛化、笼统,不够具体。如调整朗读时的音量,该轻读还是应该重读,哪里应该读得速度快一些,这个句子应该如何断句等,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其实也是在培养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现阶段,一些低年段的朗读教学不够具体,缺乏个性化指导,因此学生朗读能力的基石不稳。

三、小学低年段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1.声音响亮:控制音量的小技巧

为了让学生掌握好音量,教学中充分利用“音量等级标准”(见表1)来指导学生,给学生讲解音量等级划分的标准及要求,让他们明确:零级音量是不出声、在心里读,相当于默读,不能让任何人听到;一级音量,适合二人交流,音量只让对方听到,像说悄悄话;二级音量,适合小组讨论,音量只有小组内同学听到;三级音量要让全班每一个同学听清楚,适合个人在班级发言;四级音量,适合于舞台表演,是要让所有观众都听到的音量。明确了音量标准,就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训练,设计好玩的游戏,如“悄悄话”“我说你猜”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各级音量标准。同时,小组示范也很重要。表现优秀的小组可以给全班同学做演示,这样的学习更直观、更有效。通过练习,学生对各级音量可以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并意识到朗读课文应该使用三级音量。这样的练习解决了低年段学生对于音量控制的迷惑,为“清晰响亮”地朗读提供了具体有效的依据。

表1 音量等级标准

2.正确流利:准确朗读的小策略

“正确地朗读”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把字音读准,包括多音字的字音,前、后鼻音的区分,读准平、翘舌音等;另一方面是朗读时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流利地朗读”则是指在正确朗读基础上,学生能够读得通顺流畅,不停顿、不中断,语速适中,恰当地表达出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

在指导低年段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更加耐心细致。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第一,“心到”,即学生在朗读时要置身事内,也就是全神贯注于文章之中。学生要沉浸于作品之中,把文章的内容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语言,设身处地、寓情于景地去感受、去朗读。

第二,眼到。从学生一入学,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改掉“指读”的读文方式,指导学生要字字过目,看准每一个字,读准每一个字,做到字字正确。另外,指导学生逐步学习眼睛看某一个字时,要用余光看同一行后两个字的方法,这是为连续阅读做准备,以免出现“跳字”现象,这是正确朗读的技能。掌握这一技能,能够为“流利”这一朗读要求奠定基础,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第三,口到。学生在跟读、练读中加强朗读训练,能够做到流利朗读。读流利就是要做到语气流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给人以自然的感觉。例如,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第二段、第三段分别有一个反问句,学生对这种修辞手法刚刚了解,通过预习时的三次朗读大概了解了文义,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不同的语气读法,让学生了解正确的朗读方式,然后学生跟读,在读到“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一句时,重点指导“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的读法,重读“怕什么”,而且不能读出疑问句上扬的语气,要表示肯定的语气。在指导“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一句时,同样是反问句,也不能读出疑问的语气,而是要用下沉、肯定的语气。类似这样的训练,学生必须做到“口到”,通过反复揣摩、练习,才能实现朗读流畅这一目标。

3.富于感情:“有感情地朗读”的教学探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心理学上,小学生属于学龄初期儿童的范畴……他们对老师怀有特殊的信赖感……小学生这种特有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称其为向师性。”[4]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段的小学教学中,教师示范发挥了积极作用。低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把如何创设情境作为课前准备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备课时教师应事先细致读文,仔细琢磨,揣摩作者语气,酝酿情感,必要时设计动作。在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声情并茂地把课文读给学生听,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审美的愉悦。在这种经年累月的浸润下,学生对朗读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意识地去模仿、学习。相反,如果教师在范读时平铺直叙地朗读,没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快慢缓急的语速,怎能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开启学生心灵呢?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范读的作用。

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朗读示范时,学生不但情绪上深受吸引,甚至面部表情会跟随教师朗读时的情绪不断变化,学生不由自主地放下书本,沉浸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此时的教师作为朗读者,亦仿佛是一名表演者,沉浸在书中所描述的情境中,与文中的主人公共悲喜、同欢乐,以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和表达情感的丰富表情增添朗读的感染力。所有这些,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激发了他们朗读的热情,当他们自己读课文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模仿教师的状态,绘声绘色地朗读。

(2)善于想象,激发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理性地、机械地指导学生某个字或词读得重一点或轻一点,某个句子读时速度要快一些或慢一些,因为学生依照教师的要求来读,听起来刻板、生硬,却依旧读不出情感,这种机械化的、游离于文本内涵之外的指导对学生的朗读没有提升作用,并不是有效的朗读方法。阅读教学重视的是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空白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5]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在朗读时设身处地地沉浸于文中描述的情境之中,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的方法去还原人物的心情,感同身受,朗读才是有血有肉的。

例如,在讲授《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如何让学生体会狐狸的性格呢?那必须读好文中狐狸的语言。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体会狐狸当时的心情和想法。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这只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1:我会想怎么把这块肉弄到手呢?

生2:我会想怎么让这只乌鸦张嘴呢?

生3:我要说些好听的话,让乌鸦高兴,让他得意忘形。

师:同学们,请你们再想一想,狐狸说话时会用什么表情,什么语气?

生4:狐狸说话时一定满脸堆笑。

生5:狐狸是讨好的语气。

师:好!请大家试着用自己想象的情绪、神情再读一读狐狸的话,把自己想象成那只狐狸,想尽一切办法讨好乌鸦。

……

在这样的想象指导下,学生真的把自己当成了那只狐狸,惟妙惟肖地读出了狐狸巴结、谄媚之色,也理解了狐狸的性格特点。朗读为阅读理解之所用,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

作者写文章,情动而辞发,内心的情感透过文字表达出来。读者读文时披文而入情,通过对文字的涵泳揣摩,对画面进行想象体会,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又将其通过朗读加以呈现,让听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4.技巧提升:加强理论指导

(1)掌握技巧,巩固能力。“学习的技巧是科学学习、高效学习的方法和自始至终都能使自己处于最佳学习状态的调控技巧,有了这些方法和技巧,就能获得‘多快好省’的学习效果。”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倡导学生要读出真情实感,不提倡过多、生硬地讲朗读方法,但如果不懂得朗读技巧,再丰富的感情不知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达,朗读也不会有感染力。作为教师应该在理论上掌握朗读的策略和方法,在指导朗读时自然地渗透给学生。除了掌握朗诵的音量、音调、速度、力度、强弱等基本技能以外,还需要了解一些朗诵的内部技巧。“一句话的语势常常能反映出说话人的语气及情感表达的程度,分寸掌握得准确就能正确表达内容及感情色彩。语势不对就可能歪曲内容,甚至破坏作品基调。”[6]掌握了这些,读起文章来让人感觉到语意鲜明,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并且通过朗读训练,学生能够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环境及气氛的状况等。如在表达兴奋、快乐、热烈的情绪时,语速要轻快,声音要清亮;在表达痛苦、哀伤、低落的情绪时,语速要缓慢,声音要低沉。针对低年段学生的唱读现象,尤其在读“的、着、了、过、在”几个字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读这几个字时舌头要灵巧、轻快一些,快速地滑过去。朗读古诗时,最重要的是“吟”,古人作诗有“平仄”之分,“平”是指一声和二声,“仄”是指三声和四声,仄声读得短促,平声读得舒缓……这些,需要教师平日对朗诵技巧进行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读才能逐渐领悟。

(2)创造机会,强化练习。《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学生产生了朗读的兴趣,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还要扎实朗读的基本功,使“有感情地朗读”形成持久的、终生受用的能力,这需要大量的、反复的朗读来巩固。

巧利用碎片化时间。晨读时间、课前三分钟都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时机。教师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朗读内容,采用配乐、表演等形式朗读。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评价内容从材料的选择到朗读时的仪表、声音、语气、神态、动作以及音乐的配制等,学生在练习朗读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了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

在课堂上,尤其是低年段,教师应少讲,把更多朗读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多理解、多感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篇幅越来越长,课堂上没有时间把整篇课文都读得字字到位,就需要教师在课文中选择最有朗读价值的片段带领学生细读、精读,朗读内容不求多、不求长,但求精、求细,每节课都有朗读训练的要点,一课一得,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使学生在语言发展与建构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朗读能力也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低年段朗读教学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之一,教师应该结合低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有的放矢,将朗读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

猜你喜欢
年段音量狐狸
测测你的“音量值”
小学低年段口语交际训练之我见
对农村小学高年段读写结合教学的思考
解放手机的音量键
农村低年段童话体写话教学探究
把握年段特点 做好班级管理
请放心地扭大音量看电影听音乐吧!Mclntosh Sonus Faber家庭影院套装
狐狸和猫
狐狸
细火慢炖增加音量调节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