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翼”,建构课堂教学新样态

2022-06-01 06:38俞国平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双减作业

俞国平

【摘   要】“双减”背景下,打造轻负高质的课堂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一进一联”项目的研究,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出发,将作业融进课堂,展开有效联读,能助力课堂教学样态变革,形成语文教学新路径。

【关键词】双减;作业;联读;语文核心素养

“教师要关注教科书‘教材的功能,更应发挥其‘学材的功能。”这实际上隐含了“学科逻辑”与“学生学习逻辑”怎样统一的问题,即如何站在“学”的角度来反思“教”,如何有效设计学习活动来落实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乐清市“一进一联”项目从学教功能出发,将作业融进课堂,展开有效联读,着力建设轻负高效的教学新样态。

一、素养为“体”,紧扣课堂关键

要想落实减负提质的要求,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等现象,需要建设以素养为导向的语文课堂。

(一)本体立场

语文课堂被长期诟病,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讲得太细、要得太多。课堂目标不准,教学过程细碎,有机的联读、整本书的阅读在课中鲜有出现。

比如,六年级上册《桥》是一篇小说,课后第二题为:“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一位教师教学时在屏幕上逐项呈现学生找出的句子,并逐句问答,仅分析动作和语言就花了30分钟,且把它们和情节割裂开来,效果可想而知。要知道,语文教学的本体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等不是讲出来的。

细读《桥》课后第二题,实际上它体现了“联”的要求,即结合小说情节,联读文本内相关信息,体会人物形象。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小组合作,抓住老汉的动作或语言来绘制情节图,完成后将其张贴到黑板上并进行解说。教师提供了一些关于情节图样式的“锦囊”,帮助绘制有困难的学生。最后,学生呈现多种情节图,解说时整体关联人物的动作、语言,可谓学得活、学得透。

(二)整体视角

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在“语文要素”上。統编教材“双线编排”的体系一定程度上明晰了学习内容,更易于教师把握教学目标。但语文要素在整套教材中如何前后关联,如何融入单元整组,都需要教师基于整体的视角进行有效设计。

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阅读要素为“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这也是语文核心能力之一。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逐步渗透该要素,但像这样明确提出还是首次,旨在要求学生在此前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掌握这一方法,提高写人叙事的能力。整体看教材的“后续编排”: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要求“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要求“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要求“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不难发现,语文能力体系非常清晰,因此,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的基础作用就显而易见了。从单元整组来看,该单元首篇课文《牛和鹅》通过勾画人物动作、神态表现“我”的心情,设计时可考虑联系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完成仿写;教学单元最后一篇课文《陀螺》时,教师可联系前两课,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体会人物的心情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整合“交流平台”。这样可让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形成一个闭环,提升教学实效。

“一进一联”项目注重整体视角,努力梳理、厘清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编排体系,要求教师从单元整组出发进行教学,准确把握教材要求与实际学情,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建设“以学为主”的课堂。

(三)立体时空

在“双减”背景下,“一进一联”旨在追求轻负高质的语文课堂:立体利用学习时空,改变课堂固有模式,激活自主学习场,提升“学”的效度。为此,要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平面”到“立体”,即撬动课堂变革,将教学方式由原有的讲授式转变为支架式,也就是借助作业与联读,让教学目标集中,让教学过程舒展,让活动化特征彰显。二是从“刚性”到“柔性”,通过学习活动,把机械、刚性的作业有效融入课堂,整合到学习过程中,同时引进联读,化简单粗放的课外阅读为课内外有机联结,这使得学习活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三是从“多向”到“靶向”,“引进”的作业和精选的“联读”让教学目标更加精准,让学习路径更加清晰,使教师教的逻辑与学生学的逻辑契合,学习自然真实发生。

二、两“翼”融合,推动学程展开

“作业”和“联读”作为课堂变革的核心元素,如何设计到学程当中,架构起一“体”两“翼”的课堂教学新样态?这就需要方法论的指引,赋能教师“教”得精准、清晰、简约,学生“学”得舒展、丰富、深入。

(一)作业“三用”

这里的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和相关练习。将其引进课堂,目的是作为学习活动设计的依据,并着力在课堂中完成,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1.目标导引的“选用”

一堂课时间有限,必然要集中目标,“胡子眉毛一把抓”会导致教学繁杂且低效。作业的选用要服务于目标的达成。

比如,一位教师执教五年级上册《忆读书》时,选用了课后第3题: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学生先独学,想想自己的观点,再联系平时的阅读经验,用关键词列出自己的理由;随后合作学,进行小组辩论交流,完善句式“我赞同(不赞同)       ,因为      ”;接着全班交流,正反两方互辩;最后,在此基础上,联读《秦牧谈读书》片段,印证辩论主题,梳理信息。观察课堂,选用题目恰当,教学路径清晰,活动目标指向个性化读书经验的积累及审辩式思维的发展。

2.重点突破的“化用”

课堂中,教师把作业作为学习活动的载体,设计导学过程,使其起到重点突破的功效。

比如,一位教师执教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一课,借助下面这道题(如图1),引导学生讨论作者如何写出太阳的变化。教师请学生排序后自主圈出描写太阳变化的关键词,接着展开小组讨论,梳理关键词,并进行板贴。而后,教师引导学生纵向看关键词,发现作者是从“形状、颜色、亮光”三个角度来表达的;横向看关键词,发现作者写太阳的形状、颜色、亮光等方面,可谓精彩。随后,安排小练笔“多角度写海上日出时海水的变化”。最后,学生联读刘白羽的《日出》,比较日出景象的异同,感受自然的伟大。26409B6E-3B1A-4CA3-911E-D76019751B3B

这样设计,用作业这一支点撬动整个板块,全时空聚焦“怎样写出变化”,有效突破重点。课堂学习活动相互关联,张弛有度,使得学生的学习深入、有效。

3.学情指向的“创用”

所谓“创用”,指的是辩证地对待题目,根据学情,有机使用。

比如,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中,课后第1、2题引导学生“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说清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一位教师执教这课时,从学情出发,创造性融合课后第1、2题,引进这样一道题(如图2),引导学生共学第2自然段后,合作学习第3、4自然段,并运用微课小助手进行导学:组员分工,认领任务。其中,组员1说说感受,组员2读出神奇,组员3想象画面,组长则组织小组交流与展示。

课堂中,组长汇报,组员补充。每个学生学有路径,学有梯度,学有支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联读“三合”

“联读”旨在将单元内、单元间及课内外的内容进行联结,形成一句、一段、一篇、多篇跟整本书的阅读链,落实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的编写理念,建立“联动阅读”的思维方式。在“双减”背景下,联读具有极大的实践应用价值。

1.人文主题的“糅合”

选择与人文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联结阅读是不错的选择。联读时需要考虑的是“糅合”,即选择某一主题将相关内容巧妙融入活动语境,产生自然流畅、无缝对接的效果。

比如,教學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沿着“主仆—朋友—主仆”的路径进行架构,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四件“稀奇事”以及作者和闰土的朋友情深之后,展开想象:“三十年后他们才得以见面,见面的情形会是怎样呢?”学生纷纷想象“拥抱”“说不完的话”……教师出示《故乡》中的片段:“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在低沉忧伤的配乐下,学生被震撼了。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课外联读小说《故乡》全文。如此,实现人文主题的糅合,借助联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2.思维路径的“聚合”

阅读能力提升的核心在于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原点,也是制高点。“一进一联”,要联在学生思维的生发处,助力学生形成“思维链”,促进思维发展。

比如,一位教师执教五年级上册《月迹》一课,其活动设计如下:一是“寻文中月,厘清月迹”。联读贾平凹对自己姓名的诠释:“娘呼‘平娃,理想于通顺,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二是“品屋中月,研读动态”与“赏院中月,分享月趣”。课内联读,感受动静之美、变化之趣。三是“联读课外,思辨悟情”。在比较阅读贾平凹的《月鉴(节选)》之后,引发讨论“那一轮圆月为什么让作者如此心心念念”,此时引入贾平凹的《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展开联读,学生感悟“月迹”之于作者的意义,对作者名字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在欣赏月迹中结课。

观察本课例,作者的思想情感借助有机的“联读”被呈现、体察,学生形成“思维链”。长期训练,“思想的链条越长,思想与思想之间就会联结、相互碰撞,重新组合成新的思想板块”。

3.语言发展的“契合”

从语文核心素养来看,“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言学习自然需要具体的语言材料、语言环境。“一进一联”项目中,“联读”的作用不在于获取意义,而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生成言语智慧。

比如,一位教师执教《四季之美》一课,在教学“秋天最美是黄昏”一段时,引导学生联读周作人的译文:“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辉煌地照着,到了很接近了山边的时候,乌鸦都要归巢去了,三四只一起,两三只一起急匆匆地飞去,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飞去,随后越看去变得越小了,也真是有趣。到了日没以后,风的声响及虫类的鸣声,不消说也都是特别有意思的。”将其与课文进行比较,学生在理解动态描写的过程中品析两者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感受周作人译文的通俗、欢快、活泼,体会秋天黄昏的“有意思”。相比之下,课文的语言精练、抒情,更书面化。

在这样的联读活动中,学生沉入文本,感受语言表达的智慧,语言学习深入且高效。

总之,“一进一联”项目从整体出发,立足“学足学好”,关切“学”的优化,变革课堂样态,寻求减负提质的语文教学新路径。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   325600)26409B6E-3B1A-4CA3-911E-D76019751B3B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双减作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