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2022-06-01 09:40高振环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生产

高振环

摘要 近些年,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快,极端天气暴发频次快速增加,气象灾害更是连年发生。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生长干扰非常大,且不同类别的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破坏效应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其最终都会影响到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科学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分析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减少自然气候环境变化对农业种植业限制的重要手段,科研工作者应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与特点进行重点分析,重点强调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不断提高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针对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希望借此可对相关从业人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2)03–0137–03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生产影响极大,且很多自然灾害持续时间长,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很容易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近些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异常气候现象频发,恶劣天气情况不断增多,这对于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而言十分不利[1]。此外,很多突发性天气灾害也会对农作物生长带来负面影响,如果预防手段不够合理,其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将极大。因此,各地方农业部门应加大对农业气象灾害预防建设,优化对各类灾害的处理策略,进而为我国现代化农业产业升级提供有利条件。

1 农业气象灾害存在的主要特点

1.1 季节性

通常情况下,气象灾害发生时,所在区域的气温、湿度都会发生显著改变,因此,相关部门可根据温、湿度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将会发生农业气象灾害。例如,我国北方春季经常会出现倒春寒与干旱现象,其中干旱问题尤为严重,其影响范围极大且持续时间很长。针对这一季节特性,地方农业部门应不断加大防灾减灾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有效处理季节性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2 局部性

很多农业气象灾害带有明显的地域特性,灾害本身的影响范围可能不会很大,但是实际破坏力却很强。此外,我国多数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夏季降水十分集中,区域性洪涝灾害时有发生,且突发性非常强,很可能短短十几个小时就会带来严重的破坏。同时,很多山区地带在发生短时强降水后,也很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如果地方防灾减灾措施落实不当,各项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局部性气象灾害也会产生极为惨烈的人员与财产损失。

1.3 多种灾害并发性

农业气象灾害之所以破坏力强,原因在于很多自然灾害会交替出现,甚至同时发生。例如,我国北方很多地区在经过大旱后,往往又会暴发大范围病虫害,而病虫害过后可能又会因进入雨季而发生大面积洪涝,这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无疑是毁灭性打击。这种连续性或同时性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将会直接影响到地区农业生产,农作物生长平衡被彻底打破,社会生产秩序也会受到巨大影响,地区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都会出现剧烈波动。

1.4 影响持久性

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强,且其影响往往会持续很长时间。气象灾害作用下,农作物的生长平衡性被打破,而这种破坏又具有不可逆性,即便农户后续采取相应的治理调控手段,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调节,但是,也很难保证农业种植的品质与产量,经济效益必然会受到影响。此外,很多气象灾害会直接导致区域地质环境发生改变,如山洪、泥石流、洪涝灾害等,大量雨水、砂石冲刷下,区域土壤条件发生改变,原有的土壤肥力丧失,甚至会出现无法种植的现象,耕地被彻底损毁。

2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1 干旱

干旱是我国最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其对农作物生长影响巨大。干旱灾害发生时,地区的温度将会持续升高,空气湿度大幅下降,风速流动也会加强,土壤中的水分大量散失,农作物根系无法获取到足够的水分。同时,农作物茎叶结构的水分蒸发速度也会加快。随着干旱时间不断延长,农作物会出现萎蔫、干枯,甚至大面积死亡。

此外,干旱天气下,水资源短缺现象将大面积出现,无论是农作物灌溉还是牲畜与人类饮水都会出现困难,地区产业结构受到严重冲击,经济损失极为严重。在我国,干旱天气多发生在春夏之交,如果发生在农作物播种阶段,种子将无法获取到足够的水分,发芽率与幼苗生长速度都会出现大幅降低。如果是夏季干旱,水分蒸发速度更快,而大量水分的散失,农作物很容易出现干枯死亡。

2.2 霜冻

霜冻灾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突发性,多发生于我国北方地区,且季节特性十分明显,春季、冬季与秋季的发生概率都很高,且破坏影响也各不相同。我国淮海平原以冬小麦为主要作物,若春季发生霜冻灾害,则冬小麦的返青过程将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导致冬小麦减产,而我国东北地区以玉米为主要作物,若幼苗阶段发生霜冻灾害,很多时候只能选择重新耕种,地区农业种植业将受到很大破坏。

如果霜冻灾害发生在秋季,若霜期过早,很多农作物尚未完全成熟,在霜冻灾害的影响下,农作物的品质与产量都会出现大幅下滑。此外,我國北方地区也是大棚作物种植的重点区域,若冬季出现大范围降雪,积雪过深很容易导致大棚垮塌,大棚种植的维护难度加大,农业经济稳定性被破坏。霜冻灾害发生时,所在区域的温度将会大幅下滑,而这一现象也是判断霜冻灾害的重要因素,为减少霜冻天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地区农业部门应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针对霜冻问题提前做好预警。

2.3 泥石流

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山区与丘陵地带,我国西南地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频次非常高,这对于农业生产发展而言十分不利。泥石流灾害与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息息相关,尤其是那些山高谷深、地形陡峭的区域,一旦发生强降水,大量雨水在地形作用下会在相对狭窄的区域内汇集,冲刷能力进一步加强,裹挟土壤与砂石顺坡翻滚,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威胁极大。

此外,我国很多地区绿色植被破坏严重,地表土壤没有得到有效固定,而汇集起来的雨水缺少植被的拦截,其对地表的冲刷能力与泥沙的裹挟能力也会不断提升,这让地区泥石流灾害的破坏力进一步增强。泥石流灾害对农业生产破坏力更强,如果农作物种植在山间平原地带,泥石流会将一切农作物彻底破坏,即便灾害较轻,也会让大量泥沙覆盖在农作物的根部,造成根系无法正常呼吸,最终导致农作物死亡。即便是种植在山坡位置的各类果树,泥石流灾害会造成土壤环境大幅改变,果实产量与品质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2.4 洪涝

洪涝灾害与干旱灾害是我国最常见的2种农业气象灾害,其发生地域极为广泛,即便是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在季节性气候影响下,也很容易发生洪涝。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充沛,且地域水网发达,丘陵山脉地势十分常见,一旦出现连续性强降水,农田积水将变得极为严重,水量远远超过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进而导致农作物根系腐烂而出现大面积死亡。

此外,在独特的地势条件影响下,大面积强降水很容易导致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河水倒灌、河堤垮塌现象十分常见,这也会直接危害到所在区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洪水灾害发生后,地区土壤条件也会随之改变,这对于农作物生长而言十分不利,洪涝之后的水资源与土壤污染问题也是当前重点防范的方向之一。

2.5 强风台风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每年都会面临严重的台风侵害,而华北平原又常常发生短时雷雨大风、龙卷风等极端天气,北方地区在春季又面临沙尘天气的威胁。因此,强风灾害也是当前困扰我国农业生产的难点之一。如果强风天气发生在农作物授粉期间,强烈的气流将导致农作物授粉不够充分,进而导致农作物产量下滑。如果风力超过农作物的承受极限,也很容易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倒伏。此外,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每年都会遭遇十数次台风天气,台风伴随着强降雨,如果防范措施不当,很容易导致区域农业产量大面积削减甚至绝收。

3 针对农业气象灾害不利影响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3.1 加大防灾减灾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农业部门与种植户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

近些年,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气象灾害的预测精度不断提高,气象工作者可提前数小时,甚至十数小时预测到区域气象灾害,而这些数据信息是地方农业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预防以及后续治理的重要依据。对此,农业部门应加大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广泛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宣传,结合区域农业种植工作特点以及农作物类别的不同,为农户提供更为科学的防灾减灾策略,并指导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地方农业部门也要针对区域气象条件变化情况,针对地区发生概率较高的各类气象灾害进行针对性防范,广泛采用更为科学的种植模式,选择抗灾能力更强的农作物品种,让地方农户可积极配合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防范,从而不断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破坏,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3.2 广泛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形成合理的区域林农产业

为减少强风、强降水以及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破坏,各地区应合理开展生态保护工作,结合区域农作物种植要求,合理规划防风林以及生态保护区域,提高绿色植被覆盖率,稳定区域气象条件,减少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并抑制洪涝、干旱等大范围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合理开展区域林农产业建设可明显改善气候条件,减少风与降水对土壤的侵蚀,避免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肥力,维持土壤水分含量,而这对于农业生产发展而言极为有利。

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注重与林农产业布局融合,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丰富地方农业产业结构,为农户创收提供更多途径,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地方农业部门与财政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以政策鼓励的方式,引导地方林农产业的有序化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效益,让林业成为农作物生长的“保护伞”,以生态手段减少各类气象灾害的负面影响与破坏。

3.3 全面完善区域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气象灾害防范体系建设是一项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性工程。地方农业部门与气象部门需通力合作,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针对地区农业种植工作的特点,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报系统,及时获取气象灾害的最新信息,并对气象灾害发展进行科学预测。

此外,农业部门在开展宣传工作时,也要讓农户掌握更多的灾害防御手段,了解各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可采取更为合理的手段,有效应对各类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生长的破坏。例如,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霜冻灾害问题,农业科研人员应加大增温助长剂的研制与创新工作,并加大使用和宣传力度,让农户详细了解这些科学的冻害防御机制,从而保障农业收益。针对季节性出现的洪涝与干旱问题,地方农业部门应对地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广泛落实工程性节水灌溉农业,弄注重排涝系统的有效性,避免因洪涝或干旱而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3.4 不断完善地区气象灾害防范的基础设施

气象灾害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对我国农业生产建设发展十分不利,而想要实现农业气象灾害的科学治理,地方农业部门与财政部门在加强预警体系建设的同时,也要广泛开展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首先,气象部门应加大对灾害的预防工作,积极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建立全方位实时监控平台,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性。

其次,加大雷达与气象卫星的建设投入,注重对区域气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能力。

最后,地方农业部门应积极开展各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原有的排涝与抗旱体系进行完善,修缮排洪渠、灌溉机井以及各类抗洪堤坝等设施,并建立起农业水资源平衡利用体系,将雨季的降水进行蓄积,从而为干旱季节开展灌溉工作提供保障。

3.5 加强地区基层防灾减灾部门建设工作

基层防灾减灾部门是应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第一线,也是与农户展开合作的主力工作者。因此,地方农业部门与气象部门在开展合作过程中,也要加强基层工作者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训,建立科学且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依照减灾防灾工作特点以及具体需求,广泛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并注重参与培训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建立相应的培训考核机制。

基层防灾减灾部门也要注重自身内控体系建设,注重人才管理与组织架构层面的创新改革,积极引入高素质人才,优化现有的人才队伍,并制定详细且具体的绩效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注重工作人员日常行为的科学管理,优化其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组织架构改革工作应以强化对气象灾害应对反应速度为目标,注重对各类灾害的应对能力,针对农业气象灾害的暴发特性与主体类别,积极开展各项防范措施,定期对区域各类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进行排查,寻找工作漏洞,积极推动体系完善,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与种植工作的影响。

3.6 加强区域农业经济体系多样化建设,提高农业自身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很多农业气象灾害存在多发性与突发性的特征,且这种破坏对农作物的影响也存在不同的表现。为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秩序以及农民收益的影响,地区农业部门应积极开展农业经济体系多样化建设,突破传统单一种植物以及单一产业在应对自然气象灾害时的限制与贫弱,如广泛开展农业商品化种植等等。

农业经济体系多样化建设应与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充分考量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全面发展生态农业,结合地形、土壤、气候等因素,实施林农果蔬复合产业结构,利用林果业的开发与建设,将区域地势结构进行改变,将原本的陡坡进行修整,将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区域进行提前疏导,并设置结构化处理模式,如山谷区域发展林木业,将山谷内部存在的碎石进行清理,将河道、湖泊、水库中清理出来的淤泥覆盖在山体表面,增加土壤厚度,并利用林草措施,强化水土保持能力。多重复合手段以及农业经济体系化建设,不仅可有效提高农民收益,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亦可全面改善区域气候环境与生态环境,减少水资源短缺现象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4 结束语

农业气象灾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会直接破坏农作物生长能力,进而造成农业产能下滑。针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多样性与多发性特点,地方农业部门与气象部门应不断加大基础防范措施建设工作,注重对各类气象灾害的预警,注重对区域气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对各类排涝、抗旱等设施进行完善,提高区域农业生产对气象灾害的应对能力,从而稳定农业生产建设,不断提高农民收益,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体系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春遠,孙海,于薇,等.探究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J].农家参谋, 2019(1):119.

责任编辑:黄艳飞

Exploration of the Impact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Crops

GAO Zhenhuan (Liaoning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Shenyang, Liaoning 110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acceleration of global climate warming, the frequency of extreme weather outbreaks has increased rapidly, an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ve occurred year after yea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re very disturbing to the growth of crops, and the destructive effects caus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re also different, but they will eventually affect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crops. Scientific analysis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duce the restrictions on agricultural planting work due to changes in the natural climate. To prevent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prevent and reduce disaster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impact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crops, hoping that i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relevant practitioners.

Key words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mpact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猜你喜欢
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生产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探索构建
建立气象灾害评估机制 降低农业经济损失
基于VB.net的农业气象灾害查询系统研究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效应分析
新形势下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探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方面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探究
油菜生育期气象指数等级及灾害预警指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