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行当中融化的“末”带给我们的思考

2022-06-01 17:45邢琦淇张威
妇女 2022年5期
关键词:谭鑫培程式化行当

邢琦淇 张威

京剧的行当现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取消了“末”行。所以我们在讲京剧“末”行的时候,不免好奇它为什么会消失。

“末”的定位

“末”,原来是戏中男子的总称,大约和后来“生”的意思差不多,宋元时期就有“末泥色”之称呼。在南戏中,“生”是主要角色,“末”则是相对于“生”来讲的次要男性角色。在昆剧中,“末”行是专门扮演中年以上蓄须带髯的角色,可细分为老生、副末和外,其中副末扮演的人物一般在戏中的地位比老生要低些,但昆剧中有一职能担任者叫做报台者,必由副末担任,所以副末又不可谓不重要。过去班社开台演戏,总是由大面跳加官、副末报台开始,前者叫“动手勿开口”,后者叫“开口勿动手”。

“末”的起源与发展

戏曲脚色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流行的戏叫参军戏,戏中有两个角色:一个叫“参军”、另一个叫“苍鹘”,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苍鹘”戏弄“参军”来讽刺朝廷的贪污官员。到了宋金杂剧、宋元南戏期间,出现了“五花爨弄”(爨,音cuàn,“爨弄”意为表演,因演出大都由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人组成,故名“五花爨弄”)。“五花爨弄”的演出场景在河南省出土的戏曲人物雕砖上有记载,这些雕砖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末泥,在杂剧中起引领带队的作用;装孤,扮演的是朝廷官员的形象;引戏,在杂剧中负责领舞;副净,在杂劇中专门负责滑稽表演,引人发笑;副末,常常与副净相互配合,插科打诨,也是杂剧中的喜剧角色。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和参军实际上就是副末和副净。

后来戏曲脚色的形成有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由“五花爨弄”演变为南戏的生、旦、净、末、丑、外、贴和北杂剧的末、旦、净。南戏和杂剧中的“末”代表的角色是不同的,南戏的末,用通俗语言描述指的是男二号;北杂剧的末进行了分化(元杂剧剧本有记载),出现了正末、小末、外末、冲末等。正末与生行比较相似,通俗来讲就是男主角,此时正末是由宋金杂剧的末泥转变而来,其他的小末、外末、冲末是正末的扩大或是副末的转变。不同时期的行当虽然都包含了末行,但是职能不同。元杂剧的脚色有旦、末、净、杂四类。末是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外末(正末之外的男角)、冲末(开场之末)等为男配角。

清中叶的昆山腔脚色中有副末,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谓之男脚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脚色;打诨一人,谓之杂。此江湖十二脚色。”南戏时期末角起开场作用,脚色不扮演剧中人物,上台交代剧情大意,再引出正戏的主要角色上场,职能相似于现代的报幕员或主持人。昆山腔末沿袭了这个职能,这时的副末与北宋时期副末的插科打诨就不同了。

脚色在昆曲中的20个家门中出现了末,即相当于京剧中的生。之后昆曲为雅部,其他剧种成为花部,花雅之争后花部胜利。随着花部地位的提高,就有了四大徽班进京演出的景象,通过各种地方戏之间的切磋与磨合,京剧诞生。京剧形成后的一段时间,其行当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京剧形成的后期,戏曲行当就演变为生、旦、净、丑,那么,其中的“末”到哪里去了呢?

“末”行的隐藏

末行当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它被归纳到了生行当中。将末行归入生行中的人就是谭鑫培。谭鑫培是中国戏曲史上以姓氏形成流派的第一人,创立了“谭派”。谭鑫培打破了班社体制,形成了名角制,即自己挑班演出。由于之前的体制要求,生行演员不可以演末行的戏。还有一个原因是经济问题,在演出大戏时,比如《一捧雪》,是生末交替为主角的戏,按照之前的体制,谭鑫培只能担任老生出演一折戏,另外两折戏需要末行演员出演,这样不仅限制了谭鑫培的能力发挥,同时又带来了经济负担,因此他就以生替末一赶三了。

谭鑫培当时处于戏曲界的领袖地位,引领性很强,因此其他演员群起效之,“生”“末”行当之间的界限也就打破了。虽然界限被打破,“末”行还是存在的,但并不是专攻的行当了,“生”行演员可以演出“末”行的角色。通过谭鑫培的改革,“末”行角色也开始注重唱、念、做,并不只注重表演。因此改革下来,“末”行越来越像“生”行,到最后,“末”行也就无人提及了。谭鑫培的改革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因为“末”只注重表演,没有唱念做打并重,所以“末”行最终的没落也是历史的必然。戏曲表演的综合性在此形式上也彰显得淋漓尽致。

从京剧的角度来说,“生”行是京剧中的主要角色,而“末”行当的演员专攻表演,没有兼攻其他技艺,“末”的存在阻碍了“生”行的发展。因此在京剧形成的前后,“末”行落寞,京剧形成之后的行当也就变成了“生旦净丑”了。

融化的“末”带给我们的思考

戏曲艺术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钻研、研究与细致打磨,成为一项更加高雅的艺术形式。

1.戏曲艺术特征的程式性体现

戏曲艺术家和研究者通过戏曲程式化的利用与研究,将具有相同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一一归类到相应的行当中,形成了具有程式化的戏曲行当,以此服务于戏曲表演。戏曲的程式化是构成戏曲艺术的第一要素。戏曲行当的程式化就是利用各种人物相同的性格元素服务于此行当,概括出一个有倾向性、有独特立人格的行当形象。

戏曲艺术中行当的程式化。戏曲艺术是以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为特征的艺术,它的综合性极强,这种综合性渗透在戏曲表演的各个环节中。而隐藏后的“末”也是戏曲综合性特征鲜明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末”最终并不是消失,而是功能被分散开来,融化到不同的行当当中。比如刚开始苍鹘的职能就是插科打诨,这些职能被分化到了净、丑行当当中;五花爨弄的末泥以及江湖十二脚色中的副末,二者职能是引子、开场,这种职能被分化到了舞台表演之外的主持人身上。京剧中的“末”从“生旦净末丑”中消失了,变为“生旦净丑”,“末”的职能被归入生行。“末”的定义是剧中年龄最大的男性,经常带着白色髯口,因为他的唱腔与生行唱腔相似,并且与生行相比,缺少了做工的表演,所以生行就将末行归入其中,这也就使京剧的行当更容易被世人所认知。末行的融化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戏曲特征的综合性,戏曲的综合性简单来说即唱念做打,末将“唱”“念”“做”归入生行,插科打诨(副末的职能)的“做”归入了净,这种职能的分散自然就代表了唱念做打职能的分散,从而体现出戏曲艺术的综合性特征。02388618-5EE7-40D6-A172-3E0206B770DD

戏曲艺术中演出形式的程式化。“末”融化到不同的行当当中,这也是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戏曲在古代是一种随处做场、随地演出的艺术形式,正戏开始前会有报台者(相当于现在的报幕员),就是由当时的“末”行负责的。随着戏曲艺术的逐渐精致化,报台者的职能被报幕员所接替,舞台上展现给观众的就是纯粹的表演,观众也可以一心一意地觀看演出。

2.戏曲艺术特征的综合性体现

唱、念、做、打是我们常说的戏曲艺术中演员必须要掌握的“四功”。戏曲在刚刚开始形成时,只是以技艺表演为主,但现在它的定义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的艺术形式。

我认为,之所以古代有一时期戏曲被称为杂剧,就是因为它包含的表演技巧较多较杂,随着一代代艺术家将其中的表演技巧精致化,最终形成了以唱、念、做、打为主的艺术形式。“末”融化后,其职能被归纳到其他行当中,这也对各个行当的戏曲演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和驾驭更加丰满的艺术形象。

3.戏曲艺术的写意观

只有具有写意观的艺术才可以将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形象根据其共同特点形成一个独有的行当,所有戏曲行当包括“末”的出现与融化都证明了戏曲是一种具有写意观的艺术。戏曲艺术也向我们彰显着它的美学特征。“末”被归纳到做工老生,也证明了它是具有高度人物特色而凝练于美的性格类型体系(每个行当及其分支都在唱、念、做、打、扮上有其独特的形象气质与具体规范)。

“末”从一个共性的戏曲行当进化到生行中具有个性色彩的老生分支(做工老生)中,也从侧面反映了戏曲行当分化体系的完整性,每一行、每一工,都是行当性格化的体现。不同行当演员有针对性的技术技巧训练,是一个行当应工的基本要求,进而形成严格要求各个行当演员的规律规范,这些规范最终都会化作丰富的经验反馈到演员本体中。

4.行当成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可以用来描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只有循规蹈矩地遵守规律,不懈地追求,才能到达完美的境界,这是中国戏曲利用程式化表演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末”从京剧的行当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其表演行当的表演特点以及各种属于它的职能还是保留在了戏曲表演中。时至今日,中国戏曲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成熟的表演体系,在长期的磨合中,艺术家们对戏曲艺术及其行当进行了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最后形成了生、旦、净、丑四个大类。也许在未来,随着对戏曲的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戏曲行当可能还会变化,但是只要是进行改进,还是要遵守中国的优秀传统——中庸。

我的导师经常和我讲,戏曲是一个“圆”的艺术,程式化的技巧动作如山膀、按掌、托掌等,都要讲究一个“圆”,要求胳臂不能直,也不能太弯,要恰到好处。同时我又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位老师说戏曲中的各种程式吸收了八卦的元素,并且我的导师也和我提到过戏曲与八卦太极图的一些共同点。因此我认为,戏曲艺术就像做人一样。为什么梅兰芳大师可以流芳千古,不仅仅因为他的戏曲表演能力是世界顶尖的,与他艺术能力并肩的,他的为人处事一定也是极其优秀的。只有一个人的方方面面都很优秀,才会被世人所传唱。所以在我心中,“圆”就代表着完美,戏曲之所以可以被老师们称作是一个“圆”,并且与中国传统太极八卦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是因为它是一项完美的艺术形式。

5.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结合

如果将戏曲文化与美学结合起来,那么戏曲行当中的“末”就是个性的代表,戏曲行当的分类便是共性。“末”的职能最终融化在各个戏曲职能中,就是个性与共性的高度融合。戏曲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各自的个性。“末”的融化恰恰引出戏曲的美学规律,通过将它的职能、身份、年龄、性格分化到其他行当中,将末的个性分化到整个戏曲舞台的共性中。“末”无处不在,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是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结合,这个结合,便是戏曲行当之美的规律,演员只有在认识并掌握了这一规律之后,才能创造出美的形象。

6.自观

我们还要反观回来思考,如果“末”的职能足够支撑起一个完整的行当,它可能就不会消失。这带给我们的思考也是双面的。它的职能过度分散,没有专一的职能,换句话说它没有与时代共进退,因此,它才会被其他戏曲各行当所淹没。

举个例子,我们提到“生”行,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这个称呼是戏曲舞台上所有男性的代表名词;我们提到“旦”行,它就是戏曲舞台上所有女性的代表名词;提到“净”呢,映入眼帘的就是其夸张的性格化妆、庞大的身躯与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最后的“丑”呢,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其搞笑的表演特点,因为他的扮相与性格表演就是这样一个职能。可是我们提到“末”,“末”是什么?年龄较大的男性?这就包括在了“生”行当中。当然这只是“末”之所以融化的浅层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已经提到过。如果没有一个特点鲜明的标签,它就一定会被世人所遗忘。

通过“末”行的融化,我们可以反思到更多,比如说流派的形成。在我看来,不同流派的形成就是不同的艺术家通过表演进入艺术情境时,通过自己对剧情的理解加入一些即兴表演,这些即兴表演带有极其浓重的个人特色,这种带有浓重个人表演特点的唱腔或表演方式被大部分人所喜爱并且传唱,就会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流派,这种流派的形成原因,我觉得可以归结成一个名词:特色。因为它具有鲜明的、独特的表演特色,最后才会被世人传唱,如果他没有自己的特色,就会如同“末”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泡沫中。

编辑/闵莉02388618-5EE7-40D6-A172-3E0206B770DD

猜你喜欢
谭鑫培程式化行当
谭鑫培的“妙招”
谭鑫培的“妙招”
谭鑫培带头起哄
谭鑫培带头起哄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行当
琼剧老生漫议
论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对当代戏曲的影响
扬剧青衣概说
京剧服饰的文化内涵
浅谈京剧身段表演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