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6-01 05:03崔红张颖慧桑睿妤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

崔红 张颖慧 桑睿妤

摘   要: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丰富人才培养内容,针对《财经法规》课程,积极实施“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对《财经法规》课程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其次,阐述了《财经法规》课程实行“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最后,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财经法规》课程“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主要分三步实现,第一步细化“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方案,第二步充实“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内容,第三步丰富“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手段。

关键词: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财经法规

中图分类号:G711;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4-0091-03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立德树人任务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的必要举措。将“课程思政”与《财经法规》课程的人才培养工作融合,探索更为科学、有效和立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知识与思想的传授、价值与观念的引导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财经法规》课程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脱节

《财经法规》课程作为高校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道德素质与职业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与教育作用。受课程性质影响,该课程内容更侧重于法律条文与概念制度等,理论性较强,内容也相应较为枯燥、乏味,无论是“填鸭式”人才培养方式还是“身临其境”般的生动人才培养方式,都不易唤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强烈兴趣。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由于课程内容较为固定,也不能很好地穿插较多思政元素,使得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割裂开来、产生脱节,不利于学生对概念、法律法规的深刻理解,不利于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因而,也就不能使《财经法规》课程对学生思想价值与道德素养方面的引导作用得到很好发挥。

(二)课程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脱离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财经法规》课程的人才培养以理论和概念为主,是平板化的教育模式,缺少具体的实践方案与安排,使得学生具体实践不足,缺少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也难以对会计法、税法等模块的学习建立量化、明确的实践标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主观性、随意性等不良表现,使人才培养与实践相脱离。《财经法规》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若仅仅进行理论性知识的传授,不与实践相结合,不但不利于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在传统的《财经法规》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课程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育人初衷分离

国家建设需要思想道德高、文化素养强,且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是育人的初衷。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日益成熟、发展,当代青年对良莠不齐的社会文化与社会思想触手可及,再加上当今一些国家仍抱有对我国文化入侵、文化渗透的企图。而这些对于大学生来说,明辨其优劣需要具有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以及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单纯靠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自觉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团结合作等精神,需要深化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发扬爱国精神。这就使得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更凸显其重要性。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即使能够实现部分人才培养目标,也难以达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育人初衷。

二、《财经法规》课程实行“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一)培养内容丰富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业知识为主要传授内容,而“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教育经过细化、分解渗透到学科人才培养的传授中,相应地,也在很大程度上使《财经法规》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得到充分地释放與发挥,使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增加了思政教育的深度和亲和力。有助于增加专业课程的趣味性,缓解法律法规、概念制度的枯燥乏味,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加深学生对涉及到思政方面专业知识的印象,营造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把抽象化的概念与理念具象化,使学生在深入了解并掌握《财经法规》课程内容的同时,建立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结合《财经法规》课程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体系建设有更进一步的探索。

(二)人才培养与实践相融合

“课程思政”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相贯通融合,突破学科边界,把职业所需素养、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等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入到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中,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为《财经法规》课程的相关实践提供价值准绳。为增加专业课程的实践机会,课内可以模拟社会情境,由学生自主组成学习小组,分别选择各自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对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探究;课外可以参与经济活动,丰富实践经历,积累实践经验,“所学即所用”,同时深化思政教育内容,对专业知识和“课堂思政”作协调的连接与配合,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使所学专业知识更好指导实践,而且反作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提高学生思政水平

“课程思政”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与高校德育的目标相对应。在“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财经法规》课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思政教育的引领与启发作用,能够将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职业道德与价值观念等方面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具备较强专业技能且思想品质优秀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要把价值导向与知识人才培养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能在复杂的社会信息面前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中国梦,深化爱国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家国大局观念,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努力成为新时代民族复兴伟大责任的担当者。4476D649-3C54-4500-9BD5-D60813311ACB

三、《财经法规》课程“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细化“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方案

1.切入《财经法规》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同点

《财经法规》课程中的法律法规部分,可以将其引申为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教育,以培养学生必须依法进行经济活动的原则意识,处理经济业务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为前提的觉悟,深化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从《财经法规》课程中的会计法律制度部分,可以提炼出求真务实的思政素材,通过具体的正面或者负面的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思政方向的引导教育。

2.合理分配专业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的课堂时间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课堂思政”融入到专业知识的讲解中,使思政教育更加灵活、自由地整合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前20—30分钟进行本节课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对当堂所学内容有所了解;接下来安排5—10分钟的时间展开相关思政教育的讨论,教师做好线上线下答疑工作;最后的5—10分钟,对本节课的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以增强《财经法规》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趣味性,实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3.制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试行《财经法规》课程“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既包括对本课程专业知识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包括思政教育擬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思想政治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使人才培养计划趋于全面化、系统化。

(二)充实“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内容

1.突破学科界限

实现系统、立体化的思政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充实、丰富思政人才培养内容。首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内容融入人才培养中。应梳理《财经法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同点,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人才培养内容可以与心理学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在《财经法规》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可以以掌握学生心理活动为契机,促进思政教育的展开和实施。人才培养内容可以借助文学作品的力量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财经法规》课程内容的理解。

2.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是思政教育课的直接传授者,其思想政治课教学观念养成可以借鉴但不能局限于传统教育模式。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教师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的互通之处。其次,加强对思政内容的学习,培养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素养。最后,建立思政理论资源库,利用图书馆等资源,建立线上、线下思政理论资源库,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3.建立考评机制

为检测学生对“课堂思政”人才培养模式的接受和吸收程度,衡量“课堂思政”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效果,可充分发挥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第一,加大思政教育内容在《财经法规》课程考试中的比重,可以借助案例分析题型穿插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两部分内容的考核。第二,利用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岗位聘选等重要评价依据之一,增强对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丰富“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手段

1.发展互联网云课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通过云课堂这种在线学习渠道,开展课堂线上与线下双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听课时能够参与到课程的讲解中,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相应的法律意识等思政内容。云课堂为人才培养过程提供了海量的资源,使得解疑答惑、完成作业、讨论问题等都得以实现,学生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下可以及时对当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

2.建立思政课程资源库

“课堂思政”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不仅要靠媒体、技术和平台的创新,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教育课程资源库也是思政人才培养的方式之一。随着思想信息传播路径日益广泛化,应用软件、社交平台等都是提供思政教育素材的方式。根据《财经法规》课程内容的需要,可以选取多元化、多样化的思政教育素材,将这些素材融入整合到专业知识的讲解中,通过视听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的预期思政人才培养的目的。

3.发挥多种媒体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媒体成为人人都要面对的信息传播途径,所以,在《财经法规》课程的“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的试行中,可以充分发挥媒体媒介的作用。第一,利用学生常用的社交平台。例如,通过微信、QQ、微博等,建立多种联系方式的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在平台上发布疑难问题。第二,利用超星学习通、智慧云课堂等人才培养平台,辅助《财经法规》课程的人才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语

国家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的稳固。在《财经法规》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弥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而且能够形成更加丰富的人才培养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为以后进入社会奠定思想文化基础。《财经法规》课程“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三步来实现:第一步,细化“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方案;第二步,充实“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内容;第三步,丰富“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手段。总之,构建《财经法规》课程的“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殷俊明,张兴亮.会计学“专业思政”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财会通讯,2020,(15):163-166,176.

[2]   吴节.《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9):213-214.

[3]   房朔杨.高职“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审视[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6):153-156.

[4]   张亮,廖昀   .我国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势、问题与对策——基于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J].社会科学家,2021,(4):150-154.

[5]   崔慧娥.高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探索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2(8):88-91.

[6]   郑普.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3):79-82.

[责任编辑   妤   文]4476D649-3C54-4500-9BD5-D60813311ACB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