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状元兄弟”成长记

2022-06-01 07:08李丽静,张海军
农民文摘 2022年5期
关键词:菌棒兴华林海

今年41岁的任章云,是河南省卢氏县潘河乡上川村人。那里曾是一个深山贫困村,每人只有7分耕地。地处河南西部山区的卢氏县,县域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8万,平均海拔1200多米,可谓“三山三河两流域、八山一水一分田”。1986年,卢氏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贫困县。

苦孩子成“香菇状元”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任章云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种起了香菇。2000年,他种了4000袋,收获8000多斤鲜香菇,被评为全县的“香菇状元”,县里还奖励他一台小型香菇烘干机。

2012年年底,他在村里承包了十多亩平地,并拿出辛苦攒下的十几万元,加上贷款共投资40多万元盖了多座简易大棚,建起一个小型香菇种植基地。

当年,他做了6万袋菌棒。做菌棒是个体力活。搜集木料、粉碎木屑后,再把木屑和麸皮、石膏、石灰按比例混合拌匀,然后一个个装袋。装完袋之后还要灭菌,需要在大笼屉里蒸三天三夜,这期间需要把握火候,一刻不敢合眼。

任章云(左)、任章武在香菇棚内察看香菇长势

“1万袋菌棒原料就有20吨,6万袋就是120吨,这需要人工一锹一锹至少翻三遍,再一个一个装袋。”任章云说,这是巨大的劳动量。那时,比他小一岁的弟弟任章武也辍学回家,兄弟俩和父母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干着。

辛苦没白费。2013年,这6万袋香菇让他挣来了40多万元,不光把投资全部收回还有剩余。他信心倍增,2014年将香菇增加到了8万袋。这年价格虽有所回落,他还是挣了30多万元。

但老艄公也有翻船的时候。2015年他又做了8万袋,但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颗粒无收,不但一分没挣,还赔了30多万。

“做菌棒是重体力活,管理香菇则是高技术活。”反思这次失败,任章云说,“在菌棒灭菌环节,如果出问题杂菌灭不干净,就会全‘菌’覆没,长不出香菇来;菌棒做好后,往棒上点菌种也需要技术,否则香菇长不匀称卖不上价;长菇时,水分、温度都得严格管理,有一点差错就会出大问题。”

“香菇状元”当上龙头企业的厂长

2017年,县里引进了林海兴华和金海生物两家龙头企业。7月,林海兴华投资建设的东明镇涧北香菇基地开始试生产。作为香菇种植大户,任章云受邀带领弟弟任章武一起去香菇基地参观。

走进现代化的种植大棚,任章云大开眼界:大棚有三层结构,第一层是银色反光层,第二层是黑色吸热层,第三层是白色透光层。里边布设了喷淋系统,从地下抽出来的深井水只有11摄氏度。

温度是影响香菇生长发育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现代化大棚彻底解决了温度的调控问题:夏天过热时,打开反光层和吸热层,棚内温度就会大幅下降,如果再打开喷淋系统温度就会降到11摄氏度左右;冬天温度过低时,就可以启动温度控制系统增温。

任章云说:“去前我们根本不相信,7月是最热的时候,按我们的经验是根本不会长香菇的,可是确实看到棒上已经长出几毫米大的菇;等到几天后我们再去看时,已经开始采摘了。”

现代化大棚不但使香菇质量更稳定,还解决了四季出菇的问题。这次参观,彻底颠覆了这个“香菇状元”的认知。就这样,任章云加入了这家龙头企业,从基层员工做起,如今已成为菌棒厂的厂长,管理着300多人的团队。

弟弟接棒成为“香菇状元”

在离朱阳关镇政府不远的灌河村,有林海兴华公司的一个香菇种植基地。任章云的弟弟任章武在这里承包了72座现代化高效种植大棚,每茬种植80万袋香菇,每年会种两茬半共计200万袋,每袋至少生产两斤鲜菇,共计400多万斤。所用的工人全部都是附近村里的,每年光劳务费就要发120多万元。任章武说,他每年的净利润至少80万元。

哥哥当了厂长,弟弟接棒成为全县有名的“香菇状元”。

同样是“香菇状元”,兄弟俩的“成绩”却堪称天壤之别:规模从当初4000袋到现在200万袋;产量从当初8000斤到现在400多万斤!“状元兄弟”的成绩单,折射了近几年卢氏香菇种植的巨大变化。

猜你喜欢
菌棒兴华林海
南方黑木耳长袋栽培关键环节技术集成*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兴华市林湖乡:村企联建共走振兴路
石湖林场香菇种植户(新韵)
摄影作品欣赏
陈孟谈:发展食用菌助农脱贫
欢 沁
冬阳
JBZ—S—4型菌棒注水机
马兴华摄影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