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区大眼锯谷盗生态习性及防治方法*

2022-06-01 07:32谢更祥郑联合梁爱文王青松高红日
粮食储藏 2022年2期
关键词:储粮储藏成虫

陈 艳 谢更祥 郑联合 赵 阔 邹 易 梁爱文 王青松 高红日

(海南省粮油科学研究所 571400)

大眼锯谷盗[Oryzaephilusmercator(Fauvel)],又称“市场锯谷盗”“贸易锯谷盗”,是鞘翅目(Coleoptera)锯谷盗科(Silvanidae)的一种仓储害虫[1]。现已知的锯谷盗科昆虫有400余种,分布在世界各地,中国记载的有6属8种。大眼锯谷盗能危害质软及破碎的禾谷类、油籽类、粉类、干果、药材、干蔬菜、烟草、甚至干肉等,食性为杂食性,其取食范围和锯谷盗类似[2]。但大眼锯谷盗更喜食含油量较高的食物,如海棠籽、花生、芝麻、油菜籽、核桃、大豆等。大眼锯谷盗体型小且扁平细长,外壳多呈深褐色,复眼突出且末端靠近前胸背板,前胸背板后方变窄,背板侧边生有6对锯齿状结构,鞘翅完全覆盖腹部,后胸腹板大型,前、中足基节球形,后足基节横梯形。大眼锯谷盗周身长满金黄色细毛。其外形与锯谷盗十分相似,区别在于:大眼锯谷盗的复眼大且向后几乎伸达头的后缘,其颞颥小而尖,颞颥长约为复眼长的1/5,而锯谷盗颞颥相对复眼长约为1/3且突出部分较圆滑,复眼由40多个小眼面组成;大眼锯谷盗前胸背板上的三条纵脊较直,中间1条最直,左、右两条几乎与中间的平行[1]。

大眼锯谷盗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为害多种储藏物,更喜食破碎谷物及油料等,属于重要的次食性储粮害虫[3]。目前国内关于大眼锯谷盗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鲜有报道,关于其不同虫态的形态学观察未见研究,为此我们进行了大眼锯谷盗的相关形态和习性研究,以期为防治这一仓储害虫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源与饲料

大眼锯谷盗样本采自白沙县查苗粮食库,采集方法是筛取法、扫取法和诱集法,共采集大眼锯谷盗成虫30头,并取回其原生长环境下的稻谷约1 kg,取回的大眼锯谷盗分别放入6个昆虫饲养瓶内用原稻谷进行初步观察培养,培养时将约三分之一的稻谷进行了碎处理。调整合适的温湿度,待成虫数量变多后逐步进行扩大培养,扩大培养时饲料分别使用稻谷、大米及海棠果仁三种进行对照。

1.2 仪器与设备

SMZ-168体式显微镜;XSP-BM-2CA光学显微镜:上海产;HS-150恒温恒湿箱:南京产;SOF-155强制对流式烘箱;300 g摇摆式高速万能粉碎机;YP30001电子天平:上海产;DK-98-71电子调温万用电炉:天津产。

1.3 研究方法

室内观察:将大眼锯谷盗放入25℃、30℃、35℃恒温恒湿箱和常温环境中进行培养,保持培养箱相对湿度在76%左右。每天用体视镜进行观察,记录大眼锯谷盗各生长阶段形态特征及其生活习性,明确其生长周期及代时的变化,测量记录其生长状态,幼虫的头壳宽及体长,成虫及蛹的体长等相关数据,并进行拍照。

2 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图1)

a-1 虫卵

a-2 幼虫初孵后的卵壳

b-1 一龄幼虫背面

b-2 一龄幼虫腹面

b-3 一龄幼虫侧面

c-1 二龄幼虫背面

c-2 二龄幼虫背面

c-2 二龄幼虫腹面

d-1 三龄幼虫背面

d-2 三龄幼虫腹面

d-2 三龄幼虫侧面

e-1 一龄幼虫的蜕皮

e-2 二龄幼虫的蜕皮

e-3 排泄物

f-1 即将完成蛹期的幼虫(右侧)

f-2 即将完成蛹期的幼虫(腹面)

f-3 即将完成蛹期的幼虫(背面)

f-4 蛹(腹面)

f-5 蛹(背面)

f-6 蛹(背面)

f-7 蛹壳(背面)

f-8 蛹壳(腹面)

g-1 雌成虫(背面)

g-2 雌成虫(腹面)

g-3 雌成虫腹部生殖器官

g-4 雄成虫(背面)

g-4 雄成虫(右侧面)

g-4 雄成虫(腹面)

2.1.1 卵 大眼锯谷盗的卵为米白色,卵长为0.7 mm~0.9 mm,宽为0.3 mm~0.4 mm,外形呈长椭球形,与细长的籼米外形相似,表面粗糙,无光泽,卵的大部分不透明,另一端小部分半透明,刚完成蜕变的卵壳较透明。卵期在35℃或稍高时最短,最适温度为30℃~32.5℃。室温约为32℃时有5 d的产卵前过渡期,开始产卵一周以后达高峰期,据统计正常生殖的雌虫每日每头可产3粒卵,环境适宜时产卵时长可达一个月。正常发育雌虫一生可产卵约200粒,且95%虫卵均能孵化[3]。

2.1.2 幼虫 幼虫绝大多数共3龄,幼虫期为11 d~17 d,其体长及头壳宽数据见表1。一龄期幼虫身体呈半透明,周身可见金黄色刚毛,触角呈透明肉棒状突起,触角共3节比头部略短,咀嚼式口器上颚形似尖刺状微型牛角,黑色复眼嵌于头部触角后方,幼虫身体为11节,腹节较长,具3对半透明的胸足,足末端有钩状尖刺,虫体背部有暗黄色间隔横纹,胸足背部的横纹颜色最深且最宽,至腹背部时横纹颜色逐渐变淡;二龄期幼虫身体皮肤颜色变深,为暗黄色,虫体背部有环状黄色纹路颜色也会更深,过度到腹背部环纹颜色逐渐变淡,整个身体呈长圆筒形,到尾部渐尖,尾部末节近似半球形,无臀叉。幼虫后8节近等长,约为胸节的1.5倍。头部上端呈黄褐色,有褐色圆斑,胸节两侧各有两个褐色圆斑,三龄期幼虫斑点及体色不如二龄期,三龄幼虫行动速度更快,身体体积与足的比例会变大,此期幼虫腹部末节尾部会着生1对黄褐色尖刺状尾突(臀叉)。绝大多数幼虫会蜕皮3次之后变态成蛹。

表1 大眼锯谷盗不同虫态生长时长及体长、头壳宽度统计表

2.1.3 蛹 蛹体长为2.5 mm~3.0 mm,米白色,通体半透明。蛹头部近似呈倒梯形,可见黑色复眼且较幼虫期变大数倍,头部顶端可见肉刺状触角,两侧边缘各生有4条肉刺状半透明突起;头部和腹背部衔接分界线清晰可见,蛹腹面可见半透明鞘翅。蛹末期时周身颜色逐渐变深,腹部两侧各有6条半透明肉刺状突起,靠近尾部的两条肉刺突起长度最短,腹部近似呈细长倒三角形,尾部长有两条短肉刺,头胸连接处颜色略深[7]。蛹从侧面看呈扁平状,头部朝腹面微微倾斜,可见黑色复眼和细长条排列的黑色刻点,当气温超35℃时蛹期最短。

2.1.4 成虫 成虫体扁长,体长为3.0 mm~4.0 mm,刚羽化时成虫身体为浅黄色,随着日龄变大逐渐长成红褐色,成熟的成虫多为深褐色,极少数成虫个体为黑色。头部外形近似梯形,头顶两侧长有11节长的念珠状触角,最远的3节呈较宽的纺锤状,触角上密生金色短细毛。黑色复眼末端有尖细颞颥,前胸背板整体略呈椭圆形(长轴短轴长度约为2∶1),背部有明显刻点纹路,3条近似直线的纵隆直脊清晰可见,背板两侧边缘各生6个锯齿状突起[4-5],两端的锯齿较尖细而中部的较钝。鞘翅长度为前胸的2.6倍左右,鞘翅翅面上有纵向排列整齐的刻点[6]。雌性成虫腹部末端有坑状生殖器官,雄性成虫腹部柱状生殖器官藏于鞘翅下面,柱状分三节,基端最粗,第二节略细,最后一节为粗短尖半椭球状。

2.2 生活习性

大眼锯谷盗有避光性,在黑暗状态下活动更迅速。成虫食性杂,适应能力较强,是常见的仓库害虫。在海南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一年可发生3~5代,出现极端气温时发育会受到影响,在海南成虫生理活动四季都很活跃,夏秋两季最盛。成虫喜产卵于粮食碎屑中或粮粒内部,伪装性很强。大眼锯谷盗幼虫更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活动,幼虫身体伸缩性很强,遇到障碍和攻击时躲避行动非常迅速,一般利用胸足和身体的伸缩爬行前行,幼虫多钻孔隐藏于食物内部[8-9]。大眼锯谷盗蛹期一般为8±2.5 d,气温高于35℃且湿度合适时蛹期仅需6 d~7 d。成虫一般不能飞翔,其爬行速度很快,当遇到攻击时,会有假死行为(假死不到一秒即恢复活动)。据统计,大眼锯谷盗成虫的正常寿命很长(一般为两年左右),前进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直接向高处竖向爬行,大多数成虫更耐寒而耐酷暑能力相对较弱,长期的化学药剂防治会导致成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成虫之间偶有自相残杀的现象[10]。随温湿度在最适生长范围内时,大眼锯谷盗的世代周期会显著缩短,其对粮食的危害度变大。通过对照稻谷、大米和海棠果仁作为培养饲料发现,不同培养饲料对大眼锯谷盗的习性影响区别不显著。

表2 不同培养温度大眼锯谷盗不同虫态的生长时长统计表

3 防治方法

3.1 物理防治

3.1.1 控制温度法 低温储粮可有效预防大眼锯谷盗的发生[11]。对于已发现有此虫的粮食,将其置于8℃环境中,持续低温超过8 h,能冻死成虫。或采用日光曝晒法,在夏季晴天温度高时,将粮食曝晒5 h以上,持续的高温会使大眼锯谷盗的意识丧失,最终因脏器损伤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亡。此法有较好的杀虫效果,但是对天气的依赖性非常强,操控性存在短板。

3.1.2 气调防虫 充氮气调储粮对粮食和储藏物本身没有毒害作用,是目前粮食储藏行业正在大力推广的一项既高效环保又安全经济的储粮防虫新技术。充氮气调储粮对仓房硬件要求较高,充氮效果的好坏最大程度取决于仓房的气密性。当环境中氮气浓度为98%时,气密性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对粮食气调时间持续25 d以上,储粮害虫成虫可全部杀灭。对于卵期和蛹期则需要约35 d才能完全杀灭。

3.1.3 惰性粉防治 可采用硅藻土杀虫剂破坏大眼锯谷盗的节间膜,使其身体失水而亡[12];经测试,贝壳惰性粉在30℃、76%RH、浓度0.1 g/kg条件下,防虫效果最好,在环境中喷施惰性粉40 d后,大眼锯谷盗致死率可达到100%。

3.2 化学防治

可采用磷化铝等药剂对大眼锯谷盗熏蒸防治,熏蒸完成后,通风散气7 d以上。化学熏蒸剂对各个虫态的大眼锯谷盗都有很好的杀灭效果,若虫卵包裹于粮食颗粒中可能会导致无法消杀。目前海南粮库大多数都是选用磷化铝熏蒸,该药剂对各种储粮害虫均有很好的杀虫效果。长期使用化学熏蒸剂防治储粮害虫,会使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杀虫难度加大。

3.3 生物防治

3.3.1 生物制剂防治 利用辣椒末、山苍子、胡椒、大蒜等的精油对蛹期大眼锯谷盗进行熏蒸,对防止羽化效果明显。研究发现,不同虫期的幼虫对刺激性气味的耐受力不同,一龄幼虫的耐受力更弱,幼虫在低浓度熏蒸剂内熏蒸15 d以上后生理活动丧失。刺激性气味虽不能直接杀死大眼锯谷盗成虫,但对其有趋赶作用。故在粮食储存场所放入适量的辣椒末、山苍子、胡椒和大蒜精油对防治大眼锯谷盗效果显著。

3.3.2 天敌防治 利用黑色花蝽(Lyctocorissp.)、米象小蜂(Lariophagusdistinguendus)、窗虻(Scenopinusfenestralis)等捕食性天敌昆虫防治大眼锯谷盗,可有效控制其繁殖速度。

3.3.3 昆虫激素防治 利用昆虫信息素、昆虫激素,如昆虫保幼激素等,抑制大眼锯谷盗繁殖和幼虫的正常发育[13],可有效减少大眼锯谷盗种群的数量,且信息素使用微量即可达到非常显著的防治效果,信息素是天然昆虫激素,绿色环保,对粮食、其他储藏物和人类均无负面影响。

4 结语

大眼锯谷盗属个体较小的储粮害虫,因其食性杂、适应能力强,对粮食及储藏物的危害很大,极大影响了粮食及储藏物的品质。在海南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其每年能发生3~5代,大眼锯谷盗产的卵和幼虫均藏身于粮粒和储藏物的内部,消杀难度非常大,综合考虑抗药性问题,一般不建议使用化学方式进行防治,建议采用物理防治方法或生物防治方法,这两种防治方法对粮食和储藏物的品质及周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仓储害虫要定期进行检查,粮食和储藏物入库前需尽量清除破损部分,规避其危害习性,可把大眼锯谷盗对粮食和储藏物的危害程度降到更低。

近年来,以控温、气调和生物防治等绿色储粮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发展前景愈加广阔,可利用性、可操作性随着技术的完善越来越强,一系列绿色储粮技术体系正在逐渐成型,新型高效技术体系的建立能为我国粮食安全的保粮减损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储粮储藏成虫
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全面完成“标准仓、规范库”创建
胡萝卜冬季储藏注意事项
济宁地区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的监测与防治试验
沈阳舟蛾科成虫调查分类研究
桃如何储藏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
便于储藏的美味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
粮商心声:放开粮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