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22-06-01 02:25袁丽亚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史类本科生学历

袁丽亚,龙 倩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1 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从各类纸质书刊变迁到各类移动终端。 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1.1%,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9.3%[1]。 可见,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而碎片化阅读更是数字化阅读的主流现象。 碎片化阅读是指利用手机、 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的方式[2]。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近年来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学界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者对于“碎片化阅读” 持毁誉参半的态度。 吴海珍[3]认为碎片化阅读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是阅读方式变迁的时代特征;牟南瑛[4]认为碎片化阅读内容包罗万象,有利于语言类词汇与事实类知识的积累。 但是,碎片化阅读具有的一些特征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思维发展。刘芬[5]认为面对媒介网络平台众多的信息源,碎片化阅读容易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压抑和焦虑;王江波等[6]发现碎片化阅读易养成大学生惰性思维,使其产生认知浮于表面、 阅读质量下降等问题。 面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影响,王培林等[7]认为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其应当在阅读的过程当中逐渐摸索构建适合自己的碎片化知识体系,而不只是把“碎片化阅读” 当作打发时间的方式和工具。

综上所述,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研究大学生碎片化阅读行为,分析其带来的利弊以及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而较少有研究者关注到不同学历、 不同专业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差异。 因此,本文对不同学历、 不同专业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差异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层次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差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进行碎片化阅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具有全日制学籍的在校大学生,其中包括专科生、 本科生和研究生 (硕士生、博士生)。 通过访谈44 名在校大学生,从访谈内容以及相关研究文献中提取关键词,再利用问卷星APP 自编问卷并发放。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50 份,剔除无效问卷47 份,收集到有效问卷803 份,回收 率 为94.5%。 性 别 方 面: 女 性570 人,占70.98%; 男性233 人,占29.02%。 学历方面: 专科生47 人,占5.85%; 本科生696 人,占86.67%;研究生60 人,占7.47%。 专业方面: 理工类大学生203 人,占25.3%; 艺术类大学生108 人,占13.4%; 文史类大学生491 人,占61.1%。

2.2 研究方法

为探究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差异,本文在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量化研究和观察访谈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线上线下观察访谈的方式对44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并对访谈对象从T1—T44 进行编号,从访谈内容中提炼出关键词,并进行问卷调查的编制与发放,同时运用SPSS 分析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量化分析,更加深入地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2.3 问卷信息

问卷有3 个主要内容,分别为人口学信息,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基本情况,碎片化阅读对于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影响。 除了人口学信息以外,问卷共设计28 个题项,采用5 点计分方式(1 为非常不符合,5 为非常符合)。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学历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专科生 (n=47)、 本科生 (n=696)、 研究生 (n=60) 3 个不同学历大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时目的性、 平台、 内容等多个因素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学历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分析表

根据表1 得出,不同学历大学生在碎片化阅读目的性上无明显差异,而在碎片化阅读平台,即社交平台 (P=0.001<0.05)、 搜索引擎 (P=0.003<0.05) 以及专业平台 (P=0.018<0.05); 碎片化阅读内容,即新闻资讯 (P=0.044<0.05)、 娱乐八卦(P=0.014<0.05),不同学历大学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根据量化结果可知,本科生在碎片化阅读平台与内容方面显著高于研究生、 专科生。

分析认为,不同学历大学生选择碎片化阅读内容以及平台时存在不同偏好,而其影响源于不同学历大学生培养方式不同。 杨志坚[8]指出研究生教育强调学术性,以“导师制” 为主的教育方式强调培养研究生个人独立探索与自主研究的能力; 而以技能学习为主的专科生虽然同样需要学习基础专业知识,但更多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科阶段的教育主要以传统讲授为主,强调基础性,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样被动的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本科生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导致本科生在面对问题时更多是寻求答案而不是自我思考,尤其在互联网的普及与移动终端的发展下,知识与信息的获得更为便捷迅速,大大增加了本科生使用碎片化阅读平台的概率与程度。 另外,本科阶段的管理相对宽松,很容易使得没有过多课程的本科生逐渐变得懒散,他们更愿意通过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度过空闲时间。 刘振声[9]指出信息需求和社交需求相对旺盛的大学生很容易成为微博的高度依赖用户,最终成为Web 2.0 时代的 “媒体寄居蟹”。 QQ、 微信及微博等社交软件作为当代大学生使用的移动终端中必备的软件,本科生依赖于利用这类软件浏览朋友现状、 娱乐八卦或通过软件推送获取新闻资讯等碎片化内容。

不同学历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在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方面都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增加知识面” (P=0.012<0.05) “有助知识体系构建”(P=0.0002<0.05) “产生从众心理” (P=0.014<0.05) “缺乏紧密联系” (P=0.0004<0.05) 等,具体的影响分析见第8 页表2。 根据量化结果可知,在碎片化阅读产生的影响方面本科生显著高于研究生、 专科生。

表2 不同学历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影响分析表

分析认为,研究生经历了四年的专业学习,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独立学习与创新思维的能力更高,学习时也更为理性与系统化; 而本科生由高中进入大学之后,经历身份的转换,周围环境中的诱惑突然增多,对事情的专注度普遍有所下降[10],移动终端中的各类推送消息很容易打断本科生的专注力,产生消极影响。 研究生系统化的学习更多是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知识进行填充,碎片化阅读对其更多是起辅助作用,而本科生进行碎片化阅读时更多是获取即时感官上的刺激,对于如何将信息、 知识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并未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11]。因此,对于本科生而言,碎片化阅读浏览面更广,获取的知识碎片可以更好地帮助本科生构建知识体系,但繁杂的阅读内容也容易使得本科生知识体系缺乏紧密联系。

3.2 不同专业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理工类(n=203)、 艺术类(n=108) 以及文史类(n=491) 专业大学生碎片化阅读时产生的影响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3 不同专业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影响分析表

根据表3 得出,不同专业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后产生的影响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增加知识面”(P=0.035<0.05) “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P=0.023<0.05)。 根据量化结果可知,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碎片化阅读产生的影响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文史类大学生显著高于理工类与艺术类大学生。

分析认为,学科背景不同的大学生在学业类型与学习思维上存在极大差异。 理工类大学生需要经常做科学实验或钻研数据,待在实验室的时间较多,课余时间较少,意味着他们接触碎片化阅读的时间比文史类、 艺术类大学生少; 而文史类大学生需要在图书馆耗费大量时间查询书籍或文献[12],但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的发展,数字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便利,因此数字阅读成为这类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即文史类大学生接触碎片化阅读的时间更多。 另外,理工类大学生在思维上更为严谨、 有逻辑,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更希望从中获取相关专业知识; 文史类大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接触不同类型的文本内容与资料,碎片化阅读能使其知识面更广,并且文史类大学生一般在思维上更加开放,面对碎片化阅读时也更希望获取不一样的知识。 综上,碎片化阅读对文史类大学生在阅读时间、 学科类型以及思维方面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

4 建议

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场所,因此,图书馆要关注到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差异,结合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阅读服务,引导大学生正确进行碎片化阅读。

4.1 细分目标群体并提升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在进行馆内建设时,应对在校大学生的学历、 学科背景等因素进行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阅读服务。 首先,在图书馆内根据在校大学生的学科背景划分多个区域,比如为不同学历、 不同专业大学生或者针对每个高校每年都盛行的“考研热” “公务员热” 等,相应设置不同的板块,以便大学生能从海量信息中快速筛选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更大可能地吸引大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其次,高校图书馆也应为大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发挥碎片化阅读的积极作用; 最后,比起传统纸质阅读,当代大学生更适应数字阅读,因此移动图书馆的建设也不容忽视,高校图书馆可根据大学生的基本信息、 浏览数据等分析大学生的阅读倾向以及阅读兴趣,让大学生从碎片化阅读中获取更满意的阅读体验。

4.2 建设“图书馆+社交平台” 以发挥阅读作用

在不同学历大学生中,本科生是接触碎片化阅读最多的群体,但在取得成效上存在“获取的信息缺乏紧密联系” “产生从众心理” 等一系列消极影响,显示出一些本科生碎片化阅读成效并不理想。因此,图书馆应创新宣传方式、 改变阅读体验,在顺应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基础上,与社交平台结合,最大程度发挥碎片化阅读的作用。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移动终端的发展,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已经开始借助微信、 微博等社交软件加强与读者之间的联系,改变读者的阅读体验。 图书馆可以利用建设微信公众号等将馆内资源数字化,并按一定的知识体系将其专题化和系统化,为不同专业、 不同学历的大学生构建知识地图[13],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另外,图书馆内许多长篇大论的文章,很容易让习惯碎片化阅读的大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为了能更好地发挥碎片化阅读作用,图书馆可以尝试将一些经典书籍、 文献进行碎片化处理以提升读者兴趣,让大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文章重点,达到很好的阅读效果。

4.3 增添教育板块以丰富阅读内容

互联网中各类信息无处不在,不仅容易打断大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害的信息还容易毒害大学生的思想,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而言,他们没有研究生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更加理性与系统化的学习思维,碎片化阅读数量庞大且内容繁杂,如果未掌握网络信息检索能力以及正确的阅读技巧,很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 因此,图书馆应担负起引导大学生正确进行碎片化阅读的责任,增添教育板块,可以根据不同学历、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特性,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通过开设线上线下专题讲座或课程,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阅读指导,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正确利用碎片化阅读搜集信息,丰富阅读内容,并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逐渐构建起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结构[14]。

猜你喜欢
文史类本科生学历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论文史类教学的模式探究
大学生文史类与理工类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异
大学生文史类与理工类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异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知识无力感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