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顺其道而为”

2022-06-02 13:05王喆宁
环球人物 2022年11期

王喆宁

潘周聃

某天夜晚,远在英国的潘周聃收到四面八方传来的信息,手机“从床上震到了地上”,朋友告诉他:“你成抖音平台顶流了!”早上醒来,他第一反应是查看日期,恰好是4月1日愚人节,心想这难不成是在开玩笑?因为一段两年前在《最强大脑》节目中“甩头”出场的视频,潘周聃突然成为网友争相模仿的对象。随后,他的学历和“学霸”身份又被拿来反复咀嚼。

6年前,潘周聃曾以特邀撰稿人的身份,在《环球人物》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名为《苏黎世联邦理工,严校出高徒》的文章。6年后,因缘际会,他作为受访人,与《环球人物》记者谈到走红时说:“科以人重科益重,人以科传人可知。一个人若只有学历值得称道,那未免有些不足。”

如今,面对大量年轻网友的喜爱,潘周聃选择“顺其道而为”,试图在探索和学习短视频的过程中,传递更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圈粉”的秘密

潘周聃的“甩头”片段,来源于2020年益智真人秀《最强大脑》第七季。当时,选手们正在席间等待。当主持人说到“有请,潘周聃”的时候,他快速做出反应,扭头、侧身、甩肩,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为了展示首发选手的气势,大步地向台上走去,颇有点“狂傲”的意味。

潘周聃解释道,由于当时坐在几位选手中间,空间小,又突然被第一个叫到名字,他为了避免碰到身旁的人,才有了那一套动作。

事实上,当时由于疫情等原因,潘周聃与其他几位选手不得不中途退出比赛。原本遗憾的旅程,在两年后却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热度”——正是这短短几秒钟的出场,让他深受网友“抬爱”。配合背景音乐,网友们的模仿视频铺天盖地、五花八门。除了单纯模仿他的动作外,还有“潘周聃式变装”“动物扭头出场”“大学生宿舍模仿潘周聃”等多个视频场景,掀起“万物皆可潘周聃”的热潮,相关话题流量高达数十亿。潘周聃对记者笑言:“虽然我没混过短视频‘江湖,‘江湖上都是我的‘传说。”

很快,潘周聃就接受了自己爆红的事实,表示“不介意网友们善意的模仿”。但越来越多的探究和留言,还是给他带去了一些困扰。作为短视频“小白”的他,决定拍摄人生中第一条抖音视频,初衷很簡单,就是让网友知道潘周聃本人究竟是谁。他向记者回忆了那段时光:没有选择签约公司,也没有请任何人帮忙,他独自策划、拍摄了一条类似“公关危机处理”的短视频,又多次更新,向网友传递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稿子不满意,就写写改改直到满意为止;白天没有时间,就大半夜找地方录制,直到镜头记录下一股“仙气”,“当时室温只有零摄氏度左右,旁边是取暖设备,那是烟囱冒出来的水汽”;拍完后,“洗剪吹”一条龙,洗照片、剪视频和“吹牛”自己全包。

镜头中,潘周聃的形象与“狂傲”截然相反——戴着眼镜,身穿白色衬衣搭配领带,语速缓慢,引经据典。视频最后,他提到《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他想借此呼吁网友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去关注那些像天地一般长久之事。

第一条视频发出,潘周聃的抖音粉丝数就从个位数变成五位数。在视频下方的留言区,点赞最多的评论道出网友心声:“以为是个拽拽的学霸,没想到本人温文尔雅。” 还有不少网友被他的学识和气质所吸引,忍不住感叹,“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吗”“一定要多读书,这才是格局”。巨大反差下的个人魅力,让人窥见一部分真实的潘周聃,也让他能够在流量时代中持续“圈粉”。

理工男的古文情结

潘周聃人如其名。在他出生前,父母曾去南京夫子庙游玩,沿着大成殿浏览《孔子圣迹图》时,被“孔子问礼老聃”一图吸引,“虽然被称为‘圣人,但孔子也是有老师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于是,潘周聃这一名字,周取自庄周,聃源于老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可能受到名字的影响,我从不认为学霸表示 ‘因学而霸道,学习是相互请教的过程。”潘周聃对记者说。

上图:2022年《最强大脑》第七季中潘周聃的出场瞬间。下图:网络上模仿潘周聃的视频截图。(本组图片为视频截图)

虽然是一名地道的理工男,但潘周聃从小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在上学前,父亲时常在家中带着潘周聃朗读唐诗宋词和三字经。当时,他年少不知其中含义,但通过模仿,已经可以背诵一些诗词和三字经片段,初步接触到中华文化和古代社会人伦知识。不仅如此,他总抱着家中的《古文观止》翻来覆去地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六七遍读下来,慢慢地也能回味一些含义和真谛。

带着对古典文学的好奇,潘周聃步入学校。那时,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同学之间流行用文字方式沟通。在写信时,潘周聃为了避免“长篇大论”,选择用文言文精炼地表达,“也感觉比较正式”。平日里他也时常有感而发,随时随地写下几句古文。

潘周聃的童年照。

左图:2022年4月,潘周聃拍摄的抖音视频截图。右图:潘周聃在母亲节所作的诗歌。

E884F99A-0FE3-400E-ABD2-623404BF5FD1

因为从小自学古典文学,潘周聃积累了不少经验。中学时,他就读于南京外国语学校,有了系统学习古典文学的机会。当时,学校十分重视素质教育,文史哲等课堂上,老师会让学生轮流进行“每日汇报”。一次,潘周聃例行汇报,上台为同学讲解李白的《行路难》。他提前将原文抄写到黑板上,用讲故事的方式传达自己的理解:“停杯投箸,杯是酒杯,箸是筷子,当时李白已经内心茫然到吃不下饭,十分苦闷……”因为他讲得诙谐幽默,当老师提醒时间已到时,台下同学纷纷表示:“让他讲完吧!”后来,那堂课几乎一半的时间,被潘周聃风趣的讲解占去。

高中毕业后,潘周聃选择出国进修,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之后又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深造。求学之路很漫长,他步入青年阶段,又初入社会,独自面对现实和未来的交错,陷入了迷茫,于是再次重温《道德经》。“小时候是囫囵吞枣,长大后有了阅历,再次阅读就能理解不少其中的意义。”潘周聃对记者说。带着生活中的疑问,他不仅阅读了诸子百家的经典,还涉猎了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作品。

在众多经典作品之中,潘周聃始终认为自己与《道德经》的缘分最深:“不仅是因为我的名字,也是因为它虽然短小,但每一章都值得细细阅读,包括后人对它的注解,都很有意义。”

“权领中单向前冲”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有一句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为人要遵循自然之理,不做不必要的事,应当遵循逻辑该做的事。在走红后,潘周聃也一直践行着这句话。

最初,潘周聃为了跟上短视频潮流,开始尝试平台上的各种功能,在网友模仿他的视频下方,回复“已阅”,委婉地表示自己看过这条视频了。不久后他发现,评论区原本最容易诞生不和谐的声音,却因为他的回复少了很多争论,变得友善起来。潘周聃对记者说:“因为很多网友喜欢在评论区‘捉我,让我觉得这种分享不仅可以让创作者感到愉快,也能够让更多人注意到作品,创造积极的舆论生态。”于是,他有空便回复网友留言,热门评论能够达到几十万人点赞。

在浏览模仿视频时,潘周聃时常感叹:“这帮‘熊孩子太给力了,创造力太强了。”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大学生在做核酸时,模仿他的“甩头”离开。潘周聃对此笑称:“这样不仅可以快速离开检测场地,还能增添一分乐趣。”这种“旧意新解”,也让不少网友从“甩头”之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因为潘周聃的视频中充斥着古文元素,不少网友误认为他是文科生。为了自证理工男身份,他在评论区开启了“在线批改作业”模式,有时解一两道数学和物理题。没想到,这引发网友纷纷参与——不少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后,录一小段视频,配上“有请,潘周聃”的背景音乐发到网上,借机请教他,活脱脱将他当作“行走的作业帮”。

“在线批改作业或者在评论区回复,都是我顺其自然的做法。”潘周聃向记者解释道。不断对新媒体平台进行探索和学习,已经成为他在舆论中的自处方式。因为“潘学长在线解题”深受网友喜爱,他也会积极地帮助网友解答疑问。“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潘周聃说。

左上圖:潘周聃滑雪照。右上图:潘周聃镜头下的建筑物。下图:潘周聃镜头下的同学。

4月中旬,潘周聃受到邀请,首次尝试以直播形式和网友互动,短短一个多小时就收获了上百万的观看。很多年轻人参与到评论互动中,向他询问成长经历、走红视频的幕后故事和名校上学体验等,他一一作出解答。随后,在五四青年节的直播中,他还向即将高考的网友分享了自己遇到的挫折:作为物理竞赛全省第一名的他,当年高考物理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如今,潘周聃再次回忆起过往经历,感慨颇深:“人生总是充满了跌宕起伏。无论是考好了还是考砸了,未来人生还有很多抑扬顿挫、百转千回等着我们,时代的浪潮是滚滚向前的。未来机会很多,与时俱进,这也是我们青年人的力量和精神。”

虽然只进行了三场直播,潘周聃却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在与90后“盘西游”达人廉洁连麦前,潘周聃与相关工作人员几乎没有睡觉,忙碌了整整三天。“直播时能够呈现出愉快的氛围,是因为我们在幕后做了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因为缺少经验,我需要字斟句酌,就很多问题请教了老师们,比如表达方式和措辞是否合适等。”

互联网时代下,潘周聃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位公众人物,一言一行变得更加谨慎,也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谈及如何为年轻人带去更多正能量时,潘周聃说:“就我个人而言,首先可以和年轻人交流古典文化。因为现在生活节奏快,一部分年轻人认为古典文化比较枯燥,那么我可以用有趣的方式分享,让网友们产生兴趣。”

不仅如此,潘周聃还有一个“杀手锏”——摄影。在日常生活中,他热衷于用镜头记录下美好瞬间,也多次尝试拍摄视频。2017年,他曾为《人民日报(海外版)》供图,之后被其他平台邀请作为特约摄影师,参与了2022全球跨年日出直播接力“追光2022”活动。他说:“未来想通过我的镜头,利用新媒体平台传递更多信息,让更多人意识到,热爱的事情也可以做好,不要妄自菲薄。”

如今,潘周聃正在从事科研工作,未来希望能从专业上为“中国制造”添砖加瓦。他对记者表示:“如果有机会,我会用直播形式与网友互动,将科研背后的更多故事分享给大家。”

对于即将到来的挑战和未知,潘周聃的态度亦如他曾在视频中所说:“人间难关亦如梦,权领中单向前冲。永远29岁,永远恰到好处的年轻,不亦快哉?”

(“@Z世代”由本刊与人民网联合制作)

潘周聃

1991年出生于江苏南京,本科毕业于牛津大学,研究生就读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2020年《最强大脑》第七季选手,OCF论坛主要组织者(2019—2021)。E884F99A-0FE3-400E-ABD2-623404BF5F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