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范畴体系

2022-06-02 05:02王文君张思军
学理论·下 2022年2期

王文君 张思军

摘 要:范畴是理论的基本构成单元,范畴体系是综合反映一个理论的切入点。厘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范畴体系,既可以确立进一步展开研究的基本依据,又可以勾勒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轮廓。根据学术界的研究与探讨,聚焦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论域,我们可以从基本范畴和一般范畴两个层次阐释其范畴体系的意涵。

关键词:范畴体系;基本范畴;一般范畴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2-0005-0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富完备的内容体系,是立足我国发展的新阶段、新理念和新格局,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所做的理论总结和实践反思,是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既有科学的内容体系,又有系统严密的逻辑体系,是极富时代精神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面对这个有着丰厚理论基础和内涵意义的新思想,如何从学理上将其阐述清楚,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范畴,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因此,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就需要明确其范畴体系的科学含义、具体内容,把握其价值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范畴体系的科学含義

范畴,源于希腊文“Kategoria”,其动词Kategorein原意是“责备”“责怪”,又有法律上“起诉”之义,引申为“定罪量刑”,特指对罪行进行分类;英文将之译为category,意为(人或事物的)类别、种类,有“规定范围”“划定界限”的意思,翻译为中文时其词义取自《尚书·洪范》中的“洪范九畴”。原文中的“洪”意为“大”,“范”意为“法”,“畴”意为“类”,“洪范九畴”就是指传说中天帝赐给禹治理天下的九类统治大法。从哲学史角度看,亚里士多德最早对范畴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从主词(S)和谓词(P)的关系角度出发,将范畴界定为谓项(P)的一般化。康德提出了一个先验范畴体系,黑格尔则把范畴看作是绝对观念的自我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范畴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1]范畴作为人类思维中具有高度普遍性和结构稳定性的基本概念,是经过无数次实践证明,并通过人类思考而被内部化和积累的。因此,范畴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有相应的范畴,只有首先把握了相关范畴,才可以完整地认识和了解该理论体系。列宁曾经说:“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2]范畴概念的出现,让世间万物变得有规律可循,而且让人们能更好地认知事物的本质。在一个理论体系中,不同范畴针对不同问题,并反映不同问题的属性。因此,准确地把握一个理论体系的范畴就可以深入认识该理论的内容架构,对于整体把握和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十分重要。

目前学术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范畴体系予以了一定关注和讨论,主张通过范畴研究来阐释其科学体系。如学者左乐平在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阐释》一文中强调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范畴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其范畴研究的确定标准和基本逻辑,认为判断基本范畴的依据和标准有三个:一是反映实践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和问题,对思想体系起着支配和统领作用;二是可以有效指导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突出问题,即为该思想的总体指导方针和布局,是一个总纲式的范畴;三是由实践证明能体现这一新时期思想的核心内容。并且左乐平提出了对基本范畴的界定最终要归于实践,对范畴的研究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又不应受绝对化的思想惯性束缚,要打破黑格尔所定义的“外部性反思”,从现实性的角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认知和把握。于是,我们就不应从单一理论维度来提炼范畴体系,而是要深入实践,从实践向度指向概括出其范畴体系。因此,为了认识的简明清晰,我们做出了基本范畴和一般范畴的界分。这样的思路,不仅有利于在理论建构上夯实基础,而且有利于在实践上发挥指导价值。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范畴体系的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并围绕这一定位将其核心内容阐释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是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十四个坚持”,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方略、办法和路径。因此,“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我们确立界分基本范畴与一般范畴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范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范畴,是指反映和概括其理论体系的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基本概念,确立基本范畴的依据是“八个明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较强的统领作用。在此,我们将这些概念作为该范畴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来对待。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宏伟的领导目标,是十三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和实践,都紧紧围绕着实现这个崇高奋斗目标精进展开。”[4]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范畴,我们必须将其贯彻于新时代的一切理论与实践之中,以达到坚守马克思主义理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凝聚中国力量的目的。

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显著特点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稳步解决了十亿多人口的衣食问题,现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达到新高度,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为广泛的需要。随着内部矛盾的不断凸显,我们党发现问题并认真分析,对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做出新的安排部署,致力于解决各方突出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社会的和谐安定。

3.“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范畴,强调全力推进全方位的现代化建设。在新时期,进一步明确“五位一体”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布局蓝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因此,“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范畴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角度,深入分析当前世界格局下国内外的趋势变化而制定的新的战略目标和新的战略部署,是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的重要范畴。

4.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新时期,党中央领导小组根据当前国情做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既是历史传承的要求,又是国家综合实力得以提升的重要路径。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要部署,理应得到高度重视和科学把控。现代治理体系的核心问题是理顺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三方关系的妥善处理,既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有效避免单一或过度化带来的僵化和弊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体现。

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时期,我国的战略布局是以“四个全面”为主导。其中,每一个“全面”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措施,既引领大局,又突出重点,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新的战略布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芒,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立场和方法,使当前和未来的长远发展中,党的主要方向和国家在各领域中的关键问题都更加清晰。

6.新时代强军目标。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必须将新时代的强军思想全面贯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巩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新时代的战略支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底手段,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坚强后盾。在如今我国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用科学技术依法振兴和治理军队,以创新驱动我军建设,实现军民融合发展,为我国的“强军梦”凝聚坚实力量。

7.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的发展前途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亨廷顿认为:“一个现代化中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5]中国社会的发展成就充分说明了正是这一核心力量的存在,才有了如今国家政局稳定、社会安定团结的和谐局面。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仅是全面深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祖国统一、捍卫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

8.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阶段凝聚共识、汇聚诉求、筑牢民心的理想信念之基。同时,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守初心的本质体现。我们党建党一百年来历经无数风雨考验,跨越重重艰难险阻,始终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曾改变。

(二)一般范畴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行了概括。我们对报告提出的“十四个坚持”进行了概念性抽象,最终确定了八个一般范畴。

1.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的初心使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都始终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因此,人民当家作主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中一以贯之的范畴。

2.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处于最高位置,是执政党在政治立场上鲜明的态度,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真挚的情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根基是人民群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最强的力量,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长期执政的关键。所以说,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贯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条主线。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社会各领域价值观理念的凝练,是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凝聚了所有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昭示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光明前景。唯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促进面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进步。

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6]。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应该秉着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将这一思想作为相应工作统筹安排的根本遵循与最高准则。

5.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能够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党的自身革命的重要举措,强力推行高压反腐,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是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赢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胜利的重要举措和范畴。

6.人类命運共同体。步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明确了人类发展进步的合理方向,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主张。在新时期,我们要合作共赢、尊重差异,共同维护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反对恃强凌弱、唯我独尊,宣扬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的普惠思想。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明确拒绝以往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殖民主义”,要做国家安全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推动者和世界和平的倡导者。

7.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范畴,是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重要理论支点。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以民为本,具有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内容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国家安全、社会长治久安的保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

8.“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新时代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新理念。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十三五”期间发展成功的关键,绿色是健康发展的标志,共享是体现公平正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有力途径。新发展理念凝聚着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实践探索的精髓,体现了党中央在国家治理发展问题上的新见解。

三、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范畴体系的价值意义

(一)为协调和统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提供重要抓手

新时代是要满足人民更高的需求,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也是中国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范畴体系,是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和关键环节,是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理论支点,必将为协调和统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提供抓手。我们要秉持理念信仰不动摇,在一切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国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路线,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全面科学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稳固我国的综合实力。

(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不竭动力

厘清和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范畴体系,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逻辑理路和崇高目标,有利于稳固党和人民的信念之基。这对清醒认识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光明前景与现实困难有重要的提点作用。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具体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范畴体系,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运用创新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总之,我们要厘清这一思想的范畴体系,并将其精神实质在党和国家的事业中贯彻落实,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华丽文章继续谱写下去。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彩图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572.

[2]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8.

[3]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習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

[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96.

[6]习近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