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趣味

2022-06-02 13:24叶水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隐者童子理智

叶水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以简短而朴实的话语,写出一波三折的诗情与意趣。寻找隐者而到达 “松下”,显见已经找到,隐者之居家近在咫尺。询问临门的“童子”,更是满怀希望——与“隐者”很快能碰面。然而,却是大失所望——“言师采药去”——不在家,童子说,他的师父“采药去”了。不过,接下来童子的一句话,又激起来访者新的希望——“只在此山中”——未出远门,就在这山中。那么,总是能够找到的吧。但是,“云深不知处”。童子的这句话,让来访者完全失去了希望——山高林密,云遮雾绕,到哪里去找呢,也不知他何时归来。于是,彻底失望。希望——失望——新的希望——完全失望,短短四句话,写出寻访者起伏跌宕的心理变化。简朴的语言,隽永的情趣,电影蒙太奇式的镜头转换,是这首诗最鲜明的特色。《寻隐者不遇》尺水兴波,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领略到无穷的趣味。

显然,无论读诗或写诗,都要从平易中见奇崛,领会与把握其中的佳妙,而对于这种佳妙的爱好与领略就是所谓“趣味”。艺术创作需要才能和技巧,藝术欣赏需要趣味和修养。才能和趣味、技巧和修养是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相辅相成。西方,最早把才能和趣味联系起来的是康德。在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兴盛于18世纪。法国美学家夏尔·巴德把科学和艺术相比较,指出科学诉诸理智,而艺术诉诸趣味。艺术中的趣味等于科学中的理智。理智是认清真假并把它们区分开来的能力,趣味则是知觉优劣并把它们正确地区分开来的能力。巴德把理智比作光,它可以帮助人们如实地看清对象;而把趣味比作热,它诱使人们接近或远离对象。用现代哲学语言说,理智发现真理,而趣味确定价值。

语言文学属于人文学科。狄尔泰将其归类于精神科学,他认为,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根本上的不同:自然科学研究外在于人的客观或物质现象,而精神科学研究的则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中心或基本内容是价值和意义的体验、表达与理解。因此,语文教学必定是诉诸形象的,基于感觉和感性,它需要唤起更多的想象与联想,从而让学生有切身体验的意趣。诚如马克思所言,唯有人们把一切感觉能力“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觉、情感、愿望、活动、爱”都调动起来,投入其中,才能达到“对对象的全面占有”。如身临其境那样沉入对象世界,师生才能有发自内心的审美趣味。语文教学只有通过创设并优化情境,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像鱼游水中那样自然并陶醉,而趣味正是一种内心欣喜的美感体验。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趣”的基点在“情”。“情”不仅是语言的触发点——“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而且是语文学科育人的生长点,所谓晓之以理而动之以情。李泽厚主张“情本体”。他在《论语今读》前言中说:“孔学特别重视人性情感的培育,重视动物性(欲)与社会性(理)的交融统一。我以为这实际是以‘情’作为人性和人生的基础、实体和本源。它即是我所谓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核心:‘情理结构’。人以这种‘情理结构’区别于动物和机器。”

审美情趣也是教师精神生活的表征。一个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教师,必定具有健康完善的人格和个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 冰心说:“一个人应该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形,人有才、情、趣。”教师是培育花朵的园丁,更应充溢着才华和情趣。

猜你喜欢
隐者童子理智
寻隐者不遇
失眠
《寻隐者不遇》续篇
熊童子
寻隐者不遇
山童子和一串红
寻隐者不遇
解读服装造型中蕴含的情感与理智
青春有梦理智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