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门德尔松《无词歌》音乐风格独特性
——以第三集·Op.38.1 为例

2022-06-02 03:32张轩卿
戏剧之家 2022年16期
关键词:门德尔松古典主义曲式

张轩卿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

一、门德尔松生活经历独特性简述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出生在德国汉堡一个十分显赫且富裕的家庭,他的祖父是启蒙主义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父亲是亚伯拉罕一位十分著名的银行家,母亲更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钢琴家。在这样一个富裕且社会地位崇高的德国家庭中,门德尔松从小就接受了各类学科的教育,诸如语言学、文学、体育学、古典文学和音乐等,为他未来的音乐创作积累了深厚底蕴。门德尔松5 岁时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钢琴,后来又正式跟随克莱门蒂的学生路德维希·贝格进行系统学习。他的作曲老师是A·B·马克思,后又跟随柏林声乐学院的奠基者卡尔·策尔特学习对位,同时也学习声乐和弦乐。殷实的家底为他积累了丰厚的知识底蕴,同时由于他的家庭人脉极广,使得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经常接触到当时文化界的卓越代表。在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下,门德尔松逐渐拥有了祖父深邃的哲学家思想,父亲敏锐的银行家头脑,母亲丰厚的音乐素养。多重人文环境的不断熏陶之下,门德尔松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创作手法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他在9 岁时就能以钢琴家的身份在音乐会上演奏钢琴,11 岁时就开始不断尝试创作各种类型的音乐。12 岁时他的老师策尔特带领他结识了诗人歌德并结下深厚的友谊。门德尔松独有的少年经历带给他极高且独特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眼光,同时也对他的创作风格带来深刻的影响。

门德尔松生活的时代正是德国新人文主义盛行的时代,尤其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门德尔松生活在这样一个新思想盛行的国度,对他本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又加上他所生活的上流社会,使得他所接触到的人都是德国社会中地位极高思想修养极深的人。优越的成长环境和独特的思想经历,培养了门德尔松坦然的心态,他在少年时代便很快地成长了起来,同时也逐渐造就了他高贵典雅、格调非凡、浪漫明朗的独特音乐风格基调。1829 年,门德尔松正式踏上了他的旅行生涯,愉快的旅行见闻进一步激发了这位音乐天才丰富的思维,促成了门德尔松在旅行途中一系列优秀作品的诞生。23岁时,门德尔松结识一位牧师的女儿并获得了美满的婚姻,此时的门德尔松精神状态极佳,虽然他身兼数职,但依然能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创作之中,第一集《无词歌》就是在此期间创作出来,于1832 年正式在英国出版。1835 年他来到莱比锡定居,在他的活跃之下,莱比锡乐派开始不断地复兴和传播德国古典音乐作品,被隐藏100 多年的巴赫作品《耶稣受难乐》也被门德尔松重新搬上了舞台。所以,门德尔松虽然是公认的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但他的大半生都在努力地复兴巴洛克和古典主义音乐,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他的音乐总是具有一种传统而典雅的古典主义之美。笔者认为,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浪漫主义音乐追求的标杆,正是因为他的音乐风格借用古典主义形式注入更美丽的浪漫精神,形式简单质朴而又清晰优雅。1843 年,门德尔松联合舒曼等人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对后世的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848 年门德尔松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最终因劳累过度,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而从他1832年发表第一部《无词歌》开始直到他去世的前两年,他依然没有间断过《无词歌》创作和发表,可以说《无词歌》的创作伴随了门德尔松的整个后半生。

二、《无词歌》独特风格概述

无词歌,亦称为无言歌,是由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抒情钢琴小品题材,也是门德尔松在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作。在浪漫主义时期发展起来的钢琴小品,它的根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典主义以前的键盘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风格大概可以分成两条支线,一条是古组曲中的舞曲,另一条是古组曲以外的非舞曲形式。第二条支线在巴洛克时期由巴赫之手实现了高度发展。古典主义乐派兴起之后,作曲家们的创作方向开始转向了较大型的奏鸣套曲形式,对于较短小的钢琴小品形式反而不再关注。虽然在古典主义时期也有一些被认为使用音乐或练习曲的小型作品诞生,但是这些作品都被认为是没有艺术价值或者是不严肃的创作,所以在古典主义时期,钢琴小品几乎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而进入浪漫主义时期之后,由于审美观念的变化,钢琴小品又重新回到了作曲家们的视野,作曲家开始从奏鸣套曲中寻找小品的表现形式,诸如回旋曲、谐谑曲、慢板抒情曲等。而奏鸣套曲中的慢板乐章就发展成了抒情钢琴小品,也就是夜曲体裁的前身。而提到抒情钢琴曲和夜曲,浪漫主义中非常优秀的一位作曲家就是菲尔德。而菲尔德和门德尔松师从同一位老师路德维希·贝尔格,菲尔德较门德尔松更为年长,在菲尔德成名的时候,门德尔松才刚刚开始进行音乐学习,由此来看,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风格,实际上在菲尔德夜曲风格之中就已经有所孕育了。

门德尔松创作《无词歌》的时期恰好是其游历各地旅行演出的时候,在这个时期,门德尔松已经逐渐脱离了古典主义大师的影响,创作技巧也已经非常成熟,逐渐拥有了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的门德尔松擅长用音乐来抒发对自然界,文学以及宗教等各种各样的人生体验,再加上他背后丰富的物质生活,他用音乐描绘出来的个人感受,就变得更加贴近自然,具有无上的美感。门德尔松具有非常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他早年曾跟随的一位老师策尔特是柏林歌唱协会的指挥,所以他对于声乐技巧也非常精通,这也就造成了门德尔松在用音乐抒发情感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加入歌唱一般的旋律线条。门德尔松一生创作了八集共48 首《无词歌》,每首《无词歌》的篇幅都不长,通常采用的是二段体、三段体的歌曲形式,音乐形象和主题简单易懂,就像浪漫歌曲一样,以简单的伴奏衬托出歌唱的旋律,避免了过多半音化和技巧化的器乐性旋律。每一首乐曲都会有一种伴奏织体贯穿全曲,门德尔松在乐曲织体运动中经常会安排三个声部,以高、中、低三个层次明确区分,其中高声部为歌唱性旋律,加一个流动性的中声部,再配上一个明确安静的低音线条,三个声部在左右手之间进行多样化的安排,结合得融洽自如,复调手法大量运用,巧妙地发挥了钢琴乐器的演奏技巧。更值得称道的是,门德尔松所创作的48 首《无词歌》音乐织体均无重复,这也成了《无词歌》的一大特色。

三、《无词歌》和声风格特征

从总体上来看,门德尔松在进行《无词歌》的创作时所使用的和声依然在古典主义大小调式体系中,并且是属于成熟时期的功能性和声体系。由于《无词歌》整体表现出的歌唱性旋律特点,基本也就注定了其和声运用及伴奏织体形式不会过于华丽和复杂。除了自然音体系中常用的正三和弦、副三和弦、七和弦以及九和弦以外,门德尔松还非常喜欢使用半音体系中的一些和弦,诸如重属和弦,副属和弦以及副属导减七和弦等等,但像后浪漫主义时期常用的拿波里和弦(那不勒斯和弦)、几种增六和弦以及一些其他的变音和弦则相对运用较少。与其他浪漫主义作曲家一样,在调式调性的运用上,门德尔松把欧洲特有的自然调式感削弱,转而运用大量的大小调交替调式,并在其中插入和声及旋律调性的运用,乐曲的发展和转调也大多在近关系调的范围之中,大多通过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后转向平行关系调,或先进行平行大小调交替,然后再通过同主音大小调交替获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门德尔松在和声创作上依然坚持着较为强烈的古典主义原则,但是在某些方面,他又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和创新,并且用自己的方法创造了很多个性化的和声语汇。

四、《无词歌》第三集·Op.38.1 独特性分析

门德尔松在创作《无词歌》的时候,就已经从古典主义的影响之中逐渐走出来。本文所选取的《无词歌》是第3 集第1 首,通过对本首乐曲的简要分析,以期能够对《无词歌》创作的独特性进行简要概述,曲式结构分析如下:

乐曲基调十分活泼,由一小节引子引入,在降E上开始进行,主要乐思随之出现,也奠定了整个乐曲的欢快主题风格,乐曲采用的门德尔松一贯的三声部写作手法,高声部为歌唱性旋律长度为两小节,乐曲通篇都在不同的调式或音高上重复主题,中声部为半分解式和弦织体,低声部迎合中声部形成分解式和弦,而且此时的低声部又有独立的流动感,与高声部节奏产生复调式的对抗。A 乐段为五句体不规则的复乐段,其中在第三句采用半音转调进入降b 小调,旋律是对于主题的节奏模仿。A 乐段最后终止时利用半音行进落在了大主和弦上,有标准的浪漫主义的意外性。在进入B 乐段后,主题材料并未产生冲突,依然是原来A 乐段的主题进行保留和重复,在第二句时利用减七和弦共同和弦转调进入g 小调,之后主旋律音程大跳进入连接。而在这之后所衔接的下一个乐段,笔者认为是门德尔松极具妙思的一次曲式结构的大胆创新。笔者将这一乐段命名为C 乐段,在C 乐段中,门德尔松利用同和弦转调进入f 小调,然而这一段除了调式与A 乐段不同,其他整体音乐材料完全来自于A 乐段,所以这一乐段既不能称为重复,也不能称为变化,笔者在这里把它称之为“中介性边缘曲式”。而中介性边缘曲式的结合也是门德尔松之后才逐渐运用的一种新颖的曲式结构。中介性边缘曲式是指在同一种曲式原则之内所产生的边缘性,这常常是因为曲式之间音乐素材的增减而形成的曲式类型的互相渗透。例如这首作品他的中介性就表现在再现原则之内,乐曲的中间部分停留在g 小调的完满终止,这个时候实际上音乐素材已经结束,就可以理解成此时就是结构的断分。而之后音乐并没有停止,继续在另一个调上开始,且音乐独立性很强,所以就会有新一部分C 的出现,从而似乎形成了四部曲式结构。但是这个材料的出现并没有和主题形成对比,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减弱它的独立性,所以可以认为这8 个节是中间部到再现部的过渡。这种摇摆不定的表现便产生了介于单三和单四之间的中介性。而之后进入阻碍终止,此时为音乐材料和调性复合再现,之后连接尾声,全曲在主题的长音之中缓缓终止。

门德尔松在这首乐曲中充分地展示了旋律的优美感和流畅度,同时对乐曲赋予绘画性和色彩感,速度欢快但连接自然,营造出一种欢快之中特有的抒情和典雅,曲式结构在遵循原有古典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变和弦以及多种类型的转调使音乐整体色彩不会因为过多小调的使用而显得过于暗淡。音程大跳之后的反向级进使得作品旋律张弛有度,在自然行进之中描绘出了大自然的诗情画意。

五、结语

门德尔松是西方音乐史中少有的来自富裕家庭的作曲家,笔者认为也正因如此,他创作的音乐才更具有单纯式的美感。《无词歌》是他的巅峰之作,融合了多学科性,赋予了创造性的同时又加入了大自然主题,短小精悍的作品表现了独有的戏剧性和抒情性,听起来更具文雅和画面感。《无词歌》深刻地体现了门德尔松古典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趣味的完美结合,他将美妙精致的旋律放入规整的古典曲式中,用音乐的热情歌颂,自然描绘出一幅虚无缥缈的风景画。

猜你喜欢
门德尔松古典主义曲式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绘画之本:欧洲古典主义大师素描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向古典主义致敬
架起古典主义到现代的桥梁——法国风景园林大师阿兰·普罗沃的景观设计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门德尔松的诚实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