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职前培养策略探讨

2022-06-03 12:37赖文芳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职业幸福感幼儿教师

【摘要】本文阐述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含义,分析职前阶段幼儿教师的特点,提出职前阶段培养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提高职业认同感,树立学前教育专业自信;提升职业胜任力,加强读懂儿童的修养;在课程中贯穿爱的教育,夯实职业幸福的基础;培养终身学习理念,形成职业幸福的可持续动力;学会传递幸福,构筑幼儿教师幸福成长的源泉。

【关键词】幼儿教师 职业幸福感 职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6-0072-04

幸福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对当代幼儿教师来说,幸福感的获得与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育工作中所获得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最早又可从职前的师范教育培养阶段溯源。本文分析职前阶段幼儿教师的特点,探索职前阶段培养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

一、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含义

“幸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也指生活或境遇称心如意。以孔子、孟子、老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更偏重于从哲学层面解释幸福,认为幸福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是超越物质本身的。马克思则认为幸福来自劳动对生活的创造,强调人在现实的劳动过程中实现内在潜能,身心得以发展,从而体验到幸福。

幸福感是个体对幸福的主观感受。职业幸福感则是指通过工作使个体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并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由此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和自我愉悦的状态。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可概括为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实践活动中从职业意义、职业成就感、情绪体验、投入体验、人际关系等方面体验到职业丰盈蓬勃程度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和自我愉悦的心理状态。

二、职前阶段幼儿教师的特点

在校学习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处于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职前阶段是幼儿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预备阶段,在此阶段准幼师们通过在校学习习得保教知识与技能等职业能力,获得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初步认识和初步情感体验,为其正式跨入幼教领域做好准备。此阶段的教育包括普通教育类型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也包括职业教育类型的专科、本科教育。以前,我国培养幼儿教师的任务主要由中专层次的幼儿师范院校担任;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中专、大专、本科三级层次逐渐向大专、本科转移;21世纪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进一步发展,本科甚至硕士研究生开始进入幼儿园任教。多层次培养幼儿教师的格局基本形成。

在校学习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其身心发展特点。首先,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完善,个性发展也逐渐定型。这个时期的幼师生正处于理论素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阶段,在此阶段树立牢固的专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有助于提升今后职业幸福感。其次,在知识的选择和教学方式上主要以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融合、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融合、态度与行为习惯的融合为特征。通过在校学习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涯打下基础,也为职业幸福的获得做了铺垫。再次,通过到幼儿园进行教育实践获得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初步感受和初为人师的情感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职前阶段的经验和感受对今后职业幸福感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甚至会决定其职业生涯。如果在职前阶段就拥有积极的体验,那么毕业后或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幼儿教师角色;反之,则会出现职业适应能力差甚至不再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可能。

三、职前阶段培养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

在职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师生对幼教职业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其之后职业幸福感的发展息息相关。《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到,开展幼儿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作出明确规定。下面从这三个维度出发,探讨在幼儿教师的职前阶段培养职业幸福感的策略。

(一)提高职业认同感,树立学前教育专业自信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认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是《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重要内容。在职前教育阶段,幼师生正处于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时期,通过学校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儿童观,为其今后教师职业生涯埋下幸福的种子。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培养应该要充分挖掘幼师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幸福因子,引导他们感受由充實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幸福感,尤其应该引导他们将教师职业当作自身的理想来实现。

树立学前教育专业自信能够让幼师生对幼儿园教师这份职业有认同感,有理想和追求。要树立专业自信,首先,要真正从内心认同并理解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在职前阶段就树立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与理想。幼儿教师只有树立了长远的专业发展理想,才可能不被眼前利益所驱使,不被一时困难所吓倒,表现出对学前教育的坚持和执着,为入职后的职业幸福感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源泉。其次,还要培养教育的信仰。雨果曾说过,信仰是人们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有信仰的教师由于有理想信念的支撑比常人更易在精神上获得幸福。幼儿教师的教育信仰是对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的深刻理解与极度尊重,是幼儿教师投身学前教育事业,实现生命价值,收获幸福体验的不竭精神动力。应该培养处于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塑造时期的准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信仰,提高其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增强其专业自信。

此外,成就感是教师一种重要的职业感受,也是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教师成就感的来源不仅是取得荣誉和获得奖励,还包括每天所照料的幼儿日常的行为与表现,特别是幼儿的成长和进步所带来的欣喜。相信学前教育的价值,理解和认可学前教育之于幼儿发展的作用是幼儿教师对自身职业产生幸福感的前提。而由幼儿发展所带来的外界赞誉、奖励只是成就感的附加价值。因此,《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了幼儿教师要具备促进幼儿发展的各种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应当引导职前阶段的幼儿教师进行正确的成就归因活动,令其意识到只有通过自身工作促进幼儿成长才能带来内心真正的满足。4E78E0F6-38A2-47F4-9428-DECEEC72753A

(二)提升职业胜任力,加强“读懂儿童”的修养

了解幼儿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基础,也是收获职业幸福感的前提。学前专业的师范生正处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预备阶段,成为幼儿教师的过程即是不断增强理解幼儿能力的过程,也是“读懂幼儿、心中有幼儿”的过程。《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到幼儿教师要掌握幼儿发展的知识,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作为职前阶段的幼儿教师,应该加强“读懂儿童”的修养。

要读懂幼儿的方方面面,就要学会观察幼儿。幼儿教师通过观察幼儿,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和内在需求,获得爱幼儿的情感体验。不过当前部分幼儿园教师在观察幼儿时,往往不太清楚从哪些方面、借助哪些理论来解读幼儿的行为,这也直接导致教师在干预和指导幼儿行为时左右摇摆,或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这反映出部分幼儿园教师借助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来解释教育现象能力的不足,由此带来的情况则是不少教师难以从观察中体验到成就感和幸福感。因此,在职前阶段就应该加强有关儿童发展特点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观察技能。除了引导幼师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之外,在课堂上,幼儿师范院校的教师还可以通过呈现生动的案例视频,加深学生对幼儿年龄特点的感性认识,从而喜欢上幼儿的天真可爱,萌发亲近幼儿、保护和教育他们的愿望。

(三)在课程中贯穿爱的教育,夯实职业幸福的基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层层递进,满足这些需要能够带给人不同层次的幸福感。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最高,是指个人理想抱负得到实现,个人能力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在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设置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引导幼师生去感受广博的、基础的家庭与生活中的爱,夯实他们幸福感的基础。然后引导幼师生深入理解教师职业的意义,从满足低层次的需要慢慢上升到不断追求学习的感悟,将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幼儿教师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将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国家的学前教育事业合二为一,通过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来培养幼儿教师的幸福感。

具体来说,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可通过以下方式培育其职业幸福感。首先,可通过系列讲座或新生专业引领,帮助他们了解学前教育的特点,引导他们初步树立学前教育的专业理想,指导他们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通过学习“学前教育学”等系列专业必修课,培养幼师生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与教育观,令其理解教师对幼儿的职业之爱,找到幼儿教师职业带来的归属需要、自尊需要等多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感。再次,结合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实习等实践活动,收获幼儿教师职业价值的直接经验,近距离体验幼儿教师的日常工作,给幼师生以正面的榜样示范,感悟幼儿教师职业带来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感。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幸福感的教育不止贯穿在课程中,还应渗透在幼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有学生因为作息问题影响了他人,则要引导他们树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念,让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而获得幸福感;如果有学生觉得因为自己小时候接触艺术的机会少,专业技能薄弱,则可以通过介绍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经过自身努力成为伟大音乐家的励志故事,令学生体验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而获得的幸福感。

(四)培养终身学习理念,形成职业幸福的可持续动力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的第四条提出终身学习,要求幼儿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特别是在当今保教知识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及时获取有关幼儿发展、保育教育、科学与人文方面的新知识,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体现,也是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有力保障。当学生具备了跟得上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具有不断反思的能力,才能感受到由“反思悟道”带来的职业幸福感。

对职前阶段的幼儿教师来说,培养终身学习理念尤为重要,这是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制胜法宝”。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帮助幼儿教师尽快适应入职初期,帮助他们做好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的过渡。入职初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具备终身学习理念的新手教师从开始工作就能不断地给自己争取各种实践机会,积极主动地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并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学习。同时也能制定目标和计划,及早开始自己的学历进修和其他形式的理论学习。而缺乏终身学习理念的新手教师则容易产生不能适应职业的问题,难以找到职业发展的目标,遑论获得职业幸福感。

(五)学会传递幸福,构筑幼儿教师幸福成长的源泉

幼儿教师要成为向幼儿及其家长传递人生幸福感的使者,不仅自己要成为拥有幸福感的人,而且需要具有将幸福感传递给他人的能力。要学会传递幸福,首先,要学会寻找幸福。作为职前阶段的幼师生,要注重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爱好,通过自爱让自己先快乐起来,感受到自得其乐、知足常乐的幸福感。其次,要学习欣赏身边的人,并且保持与人沟通的良好习惯,这是传递幸福的途径。当学生在这样的氛围成长,在走上崗位后学会欣赏每一位幼儿的优点,在赞扬与鼓励中把幸福感传递给幼儿。再次,要教会幼师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日常的工作中,将自己的幸福感传递给幼儿,让幼儿感知与模仿,成为幼儿体验人生幸福感的导师。幼儿感受到幸福快乐,又会通过自身的情绪感染教师,从而完成幸福感的循环传递与螺旋式上升。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有密切关系,也关系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对其职业影响深远。因此,在职前阶段,要注重引导幼师生形成对未来工作的正确认识,获得较强的职业胜任力,从而体验到较多的成就感。同时也要在生活和工作找到职业幸福感的源泉,学会爱自己、爱家人、爱幼儿、爱职业,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传递幸福的技巧,并且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收获伴随终身的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陈艳华.谈教师的幸福[J].济南大学学报,2003(1).

[3]华宝峰.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4]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陶志琼,汪洁萍.为幸福奠基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幼儿教师工作投入与专业发展能动性现状及关系研究”(2021KY0953),2021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族地区乡村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路径研究”(2021A02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赖文芳(1985—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原理、教师教育。

(责编 罗异丰)4E78E0F6-38A2-47F4-9428-DECEEC72753A

猜你喜欢
职业幸福感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从管理学角度探索教师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基于“自我更新”取向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研究
基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看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中的实践应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之研究
提升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