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探索

2022-06-03 14:36陆丽娟莫荣锋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课程思政

陆丽娟 莫荣锋

【摘要】本文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结合国家和行业需求,明确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思政教学水平;完善评价考核机制,保障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等策略。

【关键词】工程招投标 合同管理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6-0080-04

根据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各高校要加快构建“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培养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的新一代青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教授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硬的工程行业人才。在当前国家“三全育人”的要求下,教师应在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实现以价值导向为目标的课程育人效果,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坚定大学生的理想理念,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工程管理人才。

一、高职院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存在问题

课程思政化是立德树人的一种重要形式。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师,要深入挖掘每门课程蕴含的思政要素,并使之与专业内容深度融合,主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本课题经过调研广西区内外36所开设工程造价专业的高职院校后,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思政化程度不够深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授课时间大多数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授课时长一般为48~56学时。受学时限制,很多专业课教师重专业轻思政,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任务,且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明显存在目标、方法、评价方法的不同,二者没有交叉点。而为了响应国家的倡导和学校的要求,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没有深入、系统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情况下,生硬融入思政内容,导致专业课程思政力度不够,使课程思政表面化和形式化,出现“两张皮”“贴标签”等现象。也有部分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时重挖掘轻提炼,渗透思政元素更是采取“填鸭”“硬灌”的方式,使课程思政教学缺乏启发性、吸引力,无法实现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应有的育人效果。

(二)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经验不足

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主要负责专业课程讲授,对思政内容不熟悉,缺乏课程思政意识及课程思政能力。特别是年轻的专业教师,一方面其在校期间“课程思政”理念尚未普及,缺乏在专业课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经历,对国家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及政策敏感度不高;另一方面很多年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一毕业就到学校就职,社会阅历较匮乏,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课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教育培训,导致其开展课程思政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学校、教师团队、教师三个层面重视程度不一

很多高职院校在学校层面虽提出课程思政的要求,但没有形成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内部治理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大思政格局;教师团队能够积极响应学校的要求,但缺乏有力组织和专业层面的整体设计;专任教师按要求实施课程思政,但思政教育经验不足。这三个层面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一,学校层面与团队层面没有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也未能及时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保障制度,导致专任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强,最后导致工作滞后、效果不佳。

二、高职院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结合国家和行业需求,明确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的设计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根据《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特点,教师可以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再分别设计各个模块的课程思政内容,力争在培养学生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的能力的同时,渗透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等道德修养与职业精神,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工程管理人才。(见表1)

(二)优化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是影响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建设,要提升其实效,需优化教学模式,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使各个教学环节安排得当。

首先,刚开始课程教学时,可以着重介绍专业及所属行业的发展历史,提炼相应的思政要素融入课程。每一个专业的发展历史,都蕴含着行业发展的需求,甚至是国家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1年):探索时期。招投标制度开始在我国实施,国家允许部分工程项目尝试采用招投标,招投标流于形式,竞争力不强,发展缓慢。第二阶段(1992—1999年):快速发展时期。这个阶段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为招标投标制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机遇,工程建设招标投标行为逐步规范化,做到有法可依。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发展与完善时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我国招投标行业逐步规范化,也逐渐走向国际市场,通过工程招投标规范国内外工程承包市场,合理确定工程建设领域的工程造价,将工程发包给最有承接能力且报价最优的投标人。在介绍工程建设招投标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自然融入一些业内的经典案例,如“鲁布革水电站引水工程国际招投标”。1982年7月,中国鲁布革水电站的引水工程项目第一次面向国际社会公开招投标。这次招标进入评标有三家公司,国内的两家公司因施工经验不足和技术管理落后等因素没有中标,中标的是日本大成公司。该公司采用施工总承包制,仅用大约30名现场管理及技术人员就完成了整个项目施工。项目的成功在中国工程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激起了人们对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强烈愿望。该案例折射出当时中国基建水平较为落后的事实,但经过行业的工程师及建筑人员30多年奋发图强,终于使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如今我国的高铁总里程世界第一,我国建成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我国的载人航天飞机安全往返太空与地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和“中国速度”。在开始专业课教学时,先介绍专业发展史,并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元素,可以较好地切入思政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背景的同时,对行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有深入的认识,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岗敬业情感,促使学生树立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形成家国情怀。EDF9D268-8426-41CA-9B2F-15B3BC3114E4

其次,当学生完成课程的初步接触并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与内容,在教学中逐渐渗透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教育。《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一门涉及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领域的课程,完成系统教学后,学生应该能够深入了解建筑市场体系,熟悉招投标相关机构的职责,掌握招投标的分类、方式、程序以及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工程合同的类型、特征、主要条款、编制方法,等等。由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招投标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及道德元素,将其融入具体的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例如,创设投标文件忘记签字导致废标、标书内容忘记盖章导致废标、投标人忘记带身份证导致无法投标、投标人因迟到无法参加投标、标书中工程量写错小数点因审核不当导致废标、清单项目名称编写错误导致废标、清单项目综合单价超过招标控制价单价导致废标等案例情境,以此说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作中细节繁多,一个细节就能决定投标的成败,警示学生养成良好严谨的职业习惯,培育优秀的职业素养。又如,教学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法律法规时,要重点介绍合同法,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意识,为其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优秀品质奠定思想基础。另外,当前我国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阶段,需要培养更多具备大国工匠精神的人才。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敢于创新、吃苦耐劳,高校的职业教育應加快“产教学”同“工匠精神”深度融合,以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再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可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为了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采购了广联达BIM招投标沙盘模拟及系列软件,以招投标行业人才发展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拟建成“理实一体”招投标沙盘模拟实训室1个,招投标实训全过程采用主流的电子招投标工具,包括招标投标沙盘执行测评系统、电子标书编制工具、网络开评标系统、电子招投标项目管理平台等组成部分,建构“线上业务模拟操作+线下专业技能实操”模式,模拟工程资格预审文件、工程招标、工程投标、工程评标、工程量清单等项目的编制实训,全面强化学生招投标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实训过程中,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除了夯实学生招投标理论知识基础,还能提升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与沟通表达能力,使所培养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人才能力与素养齐发展,以适应现代建筑行业需求。

最后,采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赛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加大思政教育的渗透力度,由此获得良好的课程思政效果。我院每年结合一年一度的全国BIM招投标大赛,积极组织学生报名参加比赛,同时开展校内BIM招投标电子沙盘大赛,教师每周定期进行赛前指导,既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实训机会,又较好地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使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赛结合的良好氛围影响下,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分别在2020年和2021年广西职业院校BIM应用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和一等奖、2020年和2021年广西大学生BIM应用技能比赛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2020年和2021年数字建筑创新应用大赛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这些比赛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沟通协作、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等精神品质。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思政教学水平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学生的引导者。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政治素养,努力成为“四有”老师。首先,高校应该定期组织各种教师培训活动,如课程思政培训、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交流会、课程思政公开课等,选拔优秀教师参加自治区级及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挂职锻炼,为教师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与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平台,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与实施的理解。其次,建立基层党支部与专业带头人双带头机制,基层党支部书记定期与党员教师谈心谈话,支部委员汇总整理谈心谈话意见后,再由基层党支部书记及专业带头人牵头,共同组织教师进行《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主要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形式,逐渐磨炼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最后,教师个人也要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政治素养。在专业能力方面,教师积极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超星平台在线教学、大学慕课等多种授课形式。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在网络上搜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真实的案例进行专业学习,同时进行职业素养渗透。在政治素养方面,教师通过学习强国App、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大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劳模名师讲座等平台或活动,加强思政理论学习,自觉提升自身的思政理论水平及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通过上述途径,可以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的“双师型”教师,为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打牢基础。

(四)完善评价考核机制,保障课程思政有效实施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指标。因此,要明确《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的效果,务必通过有效的评价考核方式做出评价。高职院校完善课程思政评价考核机制,需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着手。学校考核,主要通过考核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实习实训、期末考试等方面是否融入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的程度如何、学生接受程度如何;企业考核,专业教师在实训课程授课过程中,邀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参与学生招投标综合实训内容考核,评价学生是否具备行业职业能力与素养,是否具备家国情怀、遵法守法等政治素养;学生之间相互考核,主要以班级分组的方式来实现,考核各小组是否按照招投标工作的要求,把文明礼仪、诚实守信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学习的内容。做好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考核评价,一方面激发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熏陶的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

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过程中,把课程思政和专业内容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自觉培育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吃苦耐劳、尽职尽责等职业素养,为其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甘.高职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化的有效路径探析[J].四川水泥,2019(10).

[2]赖金茂.“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建设难点及其解决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

[3]吴锡平.大学理工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5).

注:本文系2020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南职院发〔2020〕150号”立项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020JG1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陆丽娟(1982— ),广西鹿寨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教学;莫荣锋(1969— ),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工程招投标教学。

(责编 黄健清)EDF9D268-8426-41CA-9B2F-15B3BC3114E4

猜你喜欢
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谈火电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困难及建议
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措施分析
探究企业劳务用工和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浅谈工程项目合同管理
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试论建筑工程承包项目施工合同信息管理
建筑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