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背景下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22-06-03 20:39黄燕春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高校

【摘要】本文基于竞技体育发展背景,分析竞技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关系,针对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中宣传不足、学生参与度低、场地设施不足、设施利用率低以及公共体育课程种类有限等问题,提出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加强高水平体育运动队建设、积极开展竞技比赛等措施,从而推动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为国家输送高水平运动人才。

【关键词】高校 竞技体育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6-0134-05

競技体育作为展示国民素质、国家实力的重要载体和窗口,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代表的竞技体育也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竞技体育背景下,高校作为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可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切入点,通过重点构建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体育人才。

一、竞技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

竞技体育是指以体育竞赛为主要载体,在明确的规则制度下,运动员通过竞争,以取得优异成绩、赢得比赛为目的的体育竞技赛事。竞技体育比赛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也能锻炼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人的抗压能力,对人的发展有积极影响。竞技体育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过程来看,竞技体育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等多个方面。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特定的校园范围内,教师与学生作为参与主体,通过参与各类体育竞技运动、体育锻炼、体育文化节等活动,所创造与展示的精神、物质、行为的综合,是学校师生在体育教学、运动等活动中展示出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等,对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体育竞技精神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竞技体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竞争性、技艺性、娱乐性等特点,它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竞技体育发展同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一,竞技体育能弥补普通体育课程对学生培养的不足。传统体育教学课堂多以教师为主导,忽视学生作为参与主体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不足。竞技体育的发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竞技体育中蕴含的体育精神、运动技巧、价值理念等,由此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二,竞技体育能增加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度与广度。竞技体育的发展引导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体育教学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载体,体育教学活动与校园体育文化相互协调发展,形成共赢共利的关系。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团结合作、拼搏进取、公平公正、和谐友爱等理念,是高校学生个人发展所需的重要品质。因此,积极引入竞技体育,并将其渗透于校园体育教学活动之中,能增加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度与广度,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其三,校园体育文化能为竞技体育营造氛围、提供保障。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大力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有效地将竞技体育引入校园中,开展校园竞技体育比赛,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理念,激发学生参与竞技体育运动的兴趣,有助于学校培养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

二、竞技体育背景下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职能定位

竞技体育背景下,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及学生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教育功能

教育具有育人功能,其首要目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校园体育教育体系中,体育教学占主导地位。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中包含体育教学内容,具备教育功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意识等方面都具有显著影响。竞技体育中,有时需要个人独立拼搏,有时需要团队协作。除此之外,输赢也是竞技体育参与者经常需要面对的事情。因此,通过体育教学,教师不仅能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体育运动技巧,还能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在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中,学生也能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在体育学习中增强自信心,实现自身发展。

(二)强身健体功能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载体包括课余体育锻炼、体育文化活动等。以丰富的校园体育行为活动带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机能反应,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例如,短跑能锻炼一个人的反应能力、对运动距离与速度的感知力等。

(三)休闲娱乐功能

竞技体育具有休闲娱乐功能,高校体育行为文化也具有休闲娱乐功能。高校师生在闲暇之余多参加校园竞技体育赛事,积极参与各类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在轻松有趣的体育赛事中放松自我。因此,竞技体育背景下,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能让师生感受体育的魅力,充实师生的校园生活。

三、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体育文化宣传不足,学生参与度低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需要学生共同参与,校园体育文化能促进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然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体育文化宣传不足的现象逐渐显露,还有一些学校虽有宣传但宣传方式单一落后,易导致学生参与度低。例如,有研究者对山西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以及相关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仅占38.5%。除此以外,对学校体育文化宣传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尽管学校有一定的宣传措施,但主要以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等传统的宣传方式为主,占比达66.6%,而调查对象所在学校设有网络体育文化宣传栏的情况仅占11.6%。体育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将造成学生对学校所开展的活动了解少,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进而影响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二)体育运动场地设施数量不足,设施利用率低

竞技体育发展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也肩负着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体育锻炼、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竞技的责任。高校作为培养国家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大力发展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开展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因素为高校体育场地及运动器械等配套体育设施的建设。体育运动设施是保障学校体育教学、体育运动训练以及课余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影响高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也是影响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体育运动场地建设情况及其对学生体育运动的影响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广西师范大学姚莉娜对广西桂林10所高校15个校区的体育场地及设施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见下页),桂林市各高校均存在必备室内外场地不足的情況。同时,一些高校还存在体育设施利用率低的问题,例如桂林医学院东城校区的一些室外排球场与篮球场被改为停车场。除此之外,对在校学生走访调查中发现,过半学生认为学校体育设施种类不能满足其需求时会减少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由此可见,当前高校体育运动场地存在设施数量不足以及设施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使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行为受到限制,不利于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三)公共体育课程种类有限,学生选课热情不高

当前,多数高校积极开设公共体育课程,由学生自行进行选择。通过学习公共体育课程,学生掌握一项或多项运动项目的技巧及理论知识,参加体育活动以及观看体育竞技比赛的热情更高。但由于选课人数以及课程数量的差异,高校中存在一些课程无人选而另一些课程因选课人数过多而“选不上”的情况。莆田学院卢敏英对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高校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选课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出现想选但选不上的现象”占71%,同时也有不少学生认为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种类少,不适合自己。公共体育课程作为教授学生体育知识与技巧的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需求,这会阻碍高校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四、竞技体育背景下高校加强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体育舆论宣传导向,营造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衡量高校实力的因素已不再局限于学校的科研成果与文化教学质量,体育教学也成为评价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为增强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高校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通过舆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根据学生的社交特点,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及时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革新宣传方式,重点探索如何利用网络宣传校园体育文化。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向学生推送学校举办的竞技体育赛事,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校园体育网站,规范化管理校园体育事项,如体育赛事的报名和组织流程、公共体育课程选课、课余体育训练、运动场地和器械的管理等,除了日常的基础管理,还可以通过校园体育网站对学校的大型体育活动进行直播,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例如,天津体育学院在学院网站上设置训练竞赛处,对学校训练与竞赛相关工作安排进行公示公告,拟定学校训练竞赛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规章制度,公布学校体育竞技成绩、奖励等,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推动学校体育行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二)加强学校体育设施与场地建设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比例不低于90%,体育器械配备达标比例不低于97%,体育教育教学条件全面改善,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体育设施与场地是开展体育活动、建设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行为文化建设,带动更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校园体育设施设备。

1.增加体育场馆开放时间

针对室内体育馆场地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对场馆开放时间进行调整,增加向在校学生开放体育运动馆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充足、适宜的运动场地,学生可以凭借相关证件在特定时间内进入场馆训练。四川师范大学郭浩然对成都15所高校体育馆管理运营调查显示,针对校内师生免费开放的场地有田径场、篮球场、乒乓球馆,而游泳馆、羽毛球馆、网球场等多为收费场所,对游泳馆之类的建设成本较高的场馆,学校师生也表示能够接受收费行为。除了增加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学校在后期需加大宣传力度,创新体育馆管理方式,积极推行线上预约服务,以便于师生进行体育训练。

2.增加体育设施设备的投入

由于在校学生数量持续增加,为保证体育设施设备数量充足、学生体育活动能安全顺利开展,学校可以加大对体育设施设备的投入。一方面,学校需要增加购入体育设施设备的资金比例,做好体育器材的招标采购工作,加快购入体育器材设施设备;另一方面,对已有场地、器材及设施,学校应设置专人看管,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做好维护工作,降低器材损耗,并及时增添、更新体育器材,保障运动器材的安全性、有效性,带给学生更愉悦的运动体验。

3.建立校内多功能小型健身娱乐场所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兴趣,学校可以探索建立集个性化与休闲性于一体的多功能小型健身娱乐场所,为师生提供多样化、多功能的校园体育运动锻炼形式,发挥校园体育行为作用,推动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正式建设此类健身场所之前,管理人员可以对在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师生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建立特色化小型健身俱乐部,增加俱乐部的使用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场所。

(三)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练习,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体育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积极练习。基于此,教师可以将“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引入体育教学之中。“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指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理念之下,将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俱乐部相结合,设置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小组,并根据运动类型的不同成立不同体育项目的俱乐部,供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及兴趣对体育运动进行选择。在课堂上集中讲解体育运动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注意事项,而大量的实践教学及练习则课外集中在俱乐部中进行。“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积极拓展课外体育训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有效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不足。例如,广西师范大学与柳州远道足球俱乐部开展合作,积极推进足球进校园,除了开展课堂足球教学,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闲暇时间到俱乐部中跟随教练进行练习,也可以自行练习。“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由学生自己选择运动项目、上课时间以及指导教师,使学生的运动兴趣更浓、参与度更高。同时,将课外体育俱乐部与课内体育课程相结合,不仅增加了学生可选择的运动项目,也能推动体育俱乐部发展,有助于发展学校特色体育运动。例如,合肥学院充分利用体育俱乐部优势,结合学生体质监测结果,设置瑜伽、健美操、羽毛球等22个体育俱乐部,集体育教学、课余训练、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于一体,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体育训练,有助于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行为文化。

(四)加强高校高水平体育运动队建设,开展体育竞技比赛

体育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各类体育赛事不断增多,体育实力也逐渐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竞技体育发展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需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依托本校体育特色,加强对高水平运动人才的培养。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进行了部署。

1.增加体育特长生录取人数

运动员是制约运动队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首先需要积极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扩大对优秀体育运动员的录取。在不违反国家规定的前提下,高校可以适当增加体育特长生录取名额,着力发展本校的优秀体育专业。同时,在校内选拔校运动队成员时,需要全面考察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

2.聘请高水平教练

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教练的指导。因此,高校可以积极聘请优秀的教练进入学校指导学生锻炼。例如,聘请国家体育运动队中的已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入校带教,他们能够从专业角度对运动员的训练做出合理安排及进行专业指导,能增强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提升高校运动队的竞技水平。

3.开展具有特色的体育竞技比赛

参加比赛是提升运动员水平的重要方式,高校可以多开展体育竞技比赛,特别是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竞技比赛,发挥校运动队的示范性作用,为学生提供体育交流平台,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助力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构建。例如,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重点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学科专业群,培养特色人才,该校的校运动队多次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屡创佳绩。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分支,对校园体育发展具有重要影響。竞技体育背景下,各高校需加快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竞技氛围,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输送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田麦久,雷厉,田烈.我国竞技体育理论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12(7).

[2]王远海,李玲.论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7).

[3]陶磊.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及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4]蒙丽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6.

[5]支学干.山西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2).

[6]罗立平.浙江省普通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1(3).

[7]姚莉娜.桂林市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8]卢敏英.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兴趣与体育公共课程设置调查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3(4).

[9]郭浩然.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状况及智能化运营管理个案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1.

[10]贾亦帅,马凯.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优势分析与体系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20(32).

[11]苏传俭,何亚梅,郝辉.安徽省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以合肥学院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20(6).

注: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科研项目(2018yb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燕春(1985— ),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高校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
探究竞技体育科技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初中体育中的课余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终身体育的相关性研究
天津游泳运动员思想政治现状调查与分析
浅析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