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情境任务设计的主要“误区”及改进对策

2022-06-03 01:32黄宏菊
速读·下旬 2022年3期
关键词:改进对策误区

黄宏菊

◆摘  要:针对当前政治课教学中情境任务设计“重学生兴趣,轻学科内容”、“重精准指向,轻生成思维”、“重参与广度,轻价值引领”、“重情感熏陶,轻理智分析”等问题,本文将用“四个统一”改进思政课情境任务设计,推动活动型政治学科课程实施,促进学科核心素养高效落地。

◆关键词:情境任务;主要误区;改进对策

隐性的学科核心素养需通过显性的行为活动表现来观测,学生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有效的任务设计。无论是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必备品格的落实,还是关键能力的提升,都要求合理地设置活动任务。因此,探究如何高质量地进行情境任务设计,对于提升活动型思政课教学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将自身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改进,供大家进一步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一、坚持趣味性和学科性统一,启迪生活智慧

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以一定的真实情境作为背景,来依托相关学科内容和特定的学习任务。但有些教师在情境任务设置时,往往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收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素材,过多关注情境本身是否有趣,学习任务能否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容易忽略情境任务之下的相关学科内容。例如,有位老師在执教新教材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公正执法”时,进行了如下情境任务创设:

情境设计:市民李先生在路口左转车道等红灯时,后面驶来一辆响着警报的120救护车,他为了让道,加上觉得停在路口有危险,就直接闯红灯左转,给救护车让出了一条生命通道。路面执勤交警陈警官拦下了李先生的车辆。

任务设计:1.围绕“严格执法”的主题,根据教师提供的法律条款,6人一组讨论并模拟设计一段李先生和执法者(交警陈警官)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对话。2.小组成员派代表展示对话。

7个小组轮流上台角色扮演,台下的观众笑声不断,课堂看起来热闹非凡,学生主体地位似乎得到了充分发挥。但这样的喧嚣背后难掩学科的空洞,几乎看不出这到底是一节什么性质的课程。情境任务的设计不仅要善于从情境素材中取材、用材,更要统整学科知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任务设计不仅要设在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还要设在教材重难点、易错点。基于此,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实践:

保留第一个任务。修改第二个任务,在小组代表发言的基础上,增加“由发言人阐述这样设计的原因”,既然安排了学生角色表演,就应该让学生谈谈为何要这样表演,从而能更好感悟严格执法的意义。增加第三个任务:评价组:你执法办案,我监督评价。精选两组代表上台表演,其余同学为评价组成员,评价的过程也是给政府部门怎样严格执法提出建议的思维过程。这样的任务设计,让所有同学在任务指向中都能更好找到自己的价值。

从某种角度而言,学科素养就是指人的迁移能力,就是考察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和真实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能否将课堂情境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能否正确分析和解决真实情境中出现的新问题。设置情境任务就是为活动型课程搭脚手架、为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搭平台。因此,学习任务的设计必须将情境素材和学科内容深度融合,让情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坚持预设性和生成性统一,助力深度学习

高质量的活动教学,离不开精细化的情境任务设计。任务指向越清晰,活动开展就越高效。在一些公开课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精心设计的序列化、结构化的活动探究,每一项活动任务都分解的非常具体。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规范地完成各项预设任务,有序地建构相关学科内容。这样的课堂活动看似井井有条,但缺少活动型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嘉兴桐乡的某次教研活动上,有位老师执教“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她以“桐乡杭白菊丰产不丰收,农户情愿它烂在地里”这一新闻为背景,创设了以下情境任务:

情境设计:赵大爷觉得政府有责任帮助百姓解决困难,村民们对此议论纷纷:村民陈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了算了。村民黄二:求助媒体,把这事曝光。村民张三:一起去闹,把政府大门堵了!村民李四:找人大代表帮忙协调,反映我们诉求。村民王五:打市长热线电话投诉。村民赵六:坐等其他人批评投诉政府,我旁观。

任务设计:1.结合上述村民的议论,以6人为一小组讨论:你们组准备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帮助赵大爷?其理由是什么? 你们选择的这种方式具体怎样操作?2.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要求思路清晰、观点鲜明。3.讨论时间3分钟,每组代表发言时间不超过2分钟。4.全班参与评比:最佳发言人1人。

这样的任务设计过于精细和理想化,把教师想完成的教学内容几乎都包含进去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被理想化、程式化、机器化。学生仅有课堂上给出的2-3分钟时间讨论,缺乏亲历的深度体验和探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照本宣科,无法获得有效学习。任务设计需要有精细化的指向,给学生搭建一个阶梯式锻炼和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但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有侧重点与包容性,要能预留足够的时空来拓展学生的活动路径,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空间的伸展,科学认知的深化,能力素养的提升。由此,笔者做了以下修改:

首先,删除部分内容:村民议论的素材太限制学生的思路,评比最佳发言人的活动效度太低。其次,增添情境信息:赵大爷跑了很多部门都说不归他们管,急得他愁眉苦脸。原来的情境缺少过渡到学科内容的引子,修改后的情境设计更符合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的统一。最后,修改任务内容:全班分成10个小组,每组4人。1-5组负责课前搜集民主监督途径的具体方式与推荐理由等,任选一个角度进行;6-10组负责搜集所在社区存在的问题,任选一个问题,针对性地编制建议或方案。

修改后的任务设计增加了学生的两个课前活动,让学生在充分地探究、议论与感悟中,对家乡建设有更全方位的认识和思考,能真正“守望共同家园”,更好培育家国情怀。高中学生的思维个体差异显著,追求个性独立和创新表达,所以设计灵活多样的任务完成方式可供选择,更符合高中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更易生成差异化和创新性的思维。

三、坚持开放性和引领性统一,把握价值导向

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大多是复杂的、多变的,学生的个体经验、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显著的,所以不少教师在情境任务设计时往往会不限定任務完成的方式、不设置统一的标准答案,设计可供选择的、不同能级的学科任务,以期给予学生足够的完成任务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力、挑战力、创造力。但灵活开放的活动任务设计,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因为只有在学生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学科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位老师在执教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合探究“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时这样创设情境任务。情境设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小康社会已全面建成,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届时同学们都已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任务设计:1.以“我与2035年有个约”为话题,畅想2035年我们的祖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又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2.课前录制视频,课堂展示,请大家将这段视频封存在数字胶囊里(网盘、空间、硬盘等存储设备),等到2035年再打开看一看。

该任务活动突显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了学生探求新事物的内在动力,但内容太宽泛,要求太浅层。情境任务设计应该坚持“求异”取向和“求同”取向相结合。“求异”取向要求任务设计坚持开放性,让学生基于不同的兴趣、经验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差异化的问题解决方案;“求同”取向要求活动设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更多关注家乡建设和祖国发展,增强学生实现自己梦想的决心和勇气,培育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有创新思想的时代新人。于是,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第一,情境背景不变。第二,深化任务指向:畅想“我的2020—2035” 1.选择一个角度,设想一个场景用以展现家乡那时的景象。提示:内容选择可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 2.根据你选择的角度,任选一个任务完成:(1)为实现个人梦,制定近期小目标;(2)为实现中国梦,请你为“十四五”规划某个方面建言献策。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符合现实。第三,拓宽任务完成方式:分享方式:自定。提示:可以选择文字报告、多媒体视频、图片展示和情景剧表演等。

四、坚持情怀性和理智性统一,聚焦核心素养

思政课只有真正打动学生,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情境任务的设计需多挖掘贴近学生的本土资源,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共情体验,感悟更深的家国情怀。青春期的高中生,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容易过于感性,所以思政课不仅要讲情怀,更要强化理智分析。要给学生创设更多批判性、思辨性地思维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讨论辨析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绍兴的某次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生活与哲学》第七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他以“绍兴地铁建设”为背景,创设了以下情境任务:情境设计:绍兴将成为继杭州、宁波后的全省第三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到2035年,越城区的同学们,未来可每天去宁波、杭州、诸暨,还能实现空铁换乘,只要约10分钟,就可抵达萧山机场。任务设计:1.地铁的全面建设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2.你认为绍兴地铁的建设要考虑哪些因素?

教师设计这一活动的本意是想让学生认识到,地铁建设会让绍兴有更好发展,人民有更美好未来,从而引导学生关心家乡变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但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修建地铁给市民特别是周边居民的生活可能会带来不便。课堂上甚至出现了不少呼应者:有同学担心他以后上学要提早15分钟出门,有女生担心以后上学不敢穿喜欢的白球鞋,还有同学担心噪音扰民晚上不能安心学习……

情境任务的设计不仅要注重情感熏陶,更要基于学生的困惑点合理设置任务,强化辨析式学习,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的价值冲突时,能科学地进行比较、鉴别与判断。所以笔者进行了以下实践:情境背景不变。增强任务的辨析性指向:1.如果你家附近修建地铁,你会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2.绍兴市为什么要修建地铁?3.针对地铁修建中的一些“不便”,你会提出怎样的解决方案?

修改后的任务设计需要学生在课前做一些相关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社会的关心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新的任务设计根据学生认知经验来设置活动任务,能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现实问题,建设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更好落实核心素养。活动型学科课程不是要弱化家国情怀教育,而是要在任务设计上寻找适当的角度,让感性触动和理性思考相互作用,更深地厚植家国情怀、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教育改革的创新点,情境任务的设计是实现这一亮点的关键。情境任务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能否推进的关键。但由于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难免遇到诸多困难。面对情境任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顺势而谋,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项先银,王国芳. 任务驱动学为中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8):46-49.

[3]韩梅.任务设置:从情境到素养的“摆渡”[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07):23-25.

[4]夏建军,王亚蕊.学科任务选择的“四个基于”[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0):39-41.

[5]沈毓春.议题活动设计的五个关切点[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3):16-19.

猜你喜欢
改进对策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看病常有四个误区
当前我们对军事体育认识的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