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实践策略

2022-06-03 12:01张纳新王转梅杨亚丽
当代体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共同体体育教师教研

张纳新 王转梅 杨亚丽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良好方式,需要将其逐步推广并得到有效实施。但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并不容易。一方面,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一些偏远山区以不同学科的教师兼职、不同学校的教师兼职并不鲜见,不仅无法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平台,更无法组成交流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点多面广的教学现状,诸多硬件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村体育教师难以适应主动或被动的交流学习。因此,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应该着眼于当前存在的困难,创新思路,形成有效的实践策略。

1 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涵义及农村体育教师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价值

1.1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与涵义

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LearningCommu-nities,简称PLCs)始于企业界对于组织学习能力的管理,随后在引入教育领域中,于1997年,霍德(Hord)首次提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将其界定为:“由有共同愿景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共同建构的团队,他们在学习中共同探究、相互分享、注重实践,以此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专业学习共同体最初来源于学习型组织,是致力于组织以相同的专业特征和性质的个人形成共同学习的组织机构,通过培训、交流等形式达到专业成长、知识积累的目的。起初,这种形式更多的是以集中交流培训为主,例如教委经常性的组织教师进行的集体学习等形式。在这一形式下,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往往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的灌输形式,缺乏对组织内部个人思维的表达。

专业学习共同体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其理论内容逐渐得到了完善,并形成了共识。要既能达到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又能发挥集体才智,创造适用于个人应用的专业能力。必然依托于平等的地位,自由的环境,要基于自主、自觉的反思、协商与合作。例如,学科教研组的集体教学研究工作正是基于此进行构建的。其中的组织者如教研主任,是以组织者的身份进行组织,由相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探讨交流,获得适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知识。

1.2 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价值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农村发展的基础。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確的提出了“乡村教师素质提高行动”作为教师教育振兴行动的重要举措之一。由此可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成为了国家重要的战略问题。以体育专业教师为例,一方面,实施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可以有效的缓解教师培训力量的不足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欠发达的因素,造成学校布局广、规模小,而师资欠缺,体育教师更是欠缺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培训的组织难度十分巨大,且不能兼顾不同区域、不同设施条件和教研环境,无法形成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形成平等、互助、反思的交流环境和内容,有助于快速打破教师心理上的“局外人”思想,这相比较于上下级的灌输式培训更加有效。例如,老教师带新教师,由于平等的地位和基于实践的交流,将使得新教师能够从感情上和思维上快速积累经验,形成教学力量。

2 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阻碍

研究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应基于在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阻碍,并充分尊重农村教学的客观环境、体育教师的师资和专业特点。

2.1 缺乏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文化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之中的交流学习,是以平等的互相交流和探讨,是倾听和表达,而不是辩论,更不是要求和指导。而只有通过相互之间的共识、理解,才能获得具有指导个人实践的价值。而在农村教学环境中,往往以集体主义为基础,强调隐忍和反思。一方面,校长作为组织的最高代表,体育教师作为下属,在交流中往往都是以服从为主,这种交流实际上是具有行政特征的安排和指导。同时,校长作为组织的行政代表,其对于教研活动或教学活动的安排往往不是基于学科专业实际进行的安排,并不能形成有益于教学质量的交流活动。另一方面,在体育相同专业的交流活动中,新教师与老教师之间同样因为集体主义观念、组织观念、大局意识等思维,以自我谦虚和谨慎为原则,容易形成上下级观念,老教师与新教师的交流,更像是指导和培训,而不是基于经验的分享和相互之间的平等探讨。这些都是组织文化方面的障碍,阻碍了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2.2 缺乏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平台

一般而言,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平台形式,一般可以考虑两种形式。一种是同一所学校内同一学科的教师形成教研组,进行备课、课题研究、教学活动组织等交流。另一种则是上级组织或行业协会组织,不同学校或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学科之间教师,以某一共同点进行平等自由的交流活动。而在农村环境中的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第一种形式难以形成,这同样是源自于农村的客观办学环境。农村属于地广人稀,造成了学校点多面广,而学校规模不大,教师往往要采取“走教”的形式进行,难以形成固定的交流场合。同时,体育教师作为传统教育中认为的“不重要”学科,往往对体育教师的师资待遇、教学硬件条件投入不足,造成教师往往不能安心留住,形成体育教师的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更加不能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而在一些地区强行实施过程中,往往只能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学习共同体的组建,这无疑成了拼凑,专业学习共同体成了形式化。而以上级组织培训、座谈交流等形式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往往以文化课为主,同样是基于对体育等传统思维中认知的“不重要”学科的不重视。培训、座谈等交流活动组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存在欠缺。基于此,农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缺乏基本的组织平台。

2.3 专业学习共同体素养的投入不足

造成专业学习共同体素养的培训不足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最主要原因同样是基于农村教学环境的现状。一方面,在各种客观因素和师资投入不足的影响,教师往往留不住,这就造成教师的缺乏,尤其是体育教师,作为传统的“不重要”学科教师,在农村采取不同学科兼职、多校兼职等情况并不鲜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日常的工作任务繁重,身兼数职,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参加上级组织的“不重要”体育学科的培训,显然从心理上是抗拒的。另一方面,一些山区或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往往需要通过“走教”“带饭”等形式,每天在不同的学校中进行教学,交通住宿等都难以解决。而培训往往都是上级在城镇、县城等地方举办,这种情况也迫使农村体育教师不愿意主动接受培训。

3 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策略

针对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显然无法通过针对客观的地理和经济条件进行改变,而是需要从教育系统内部寻找突破的方向,从交流机制上、平台建设上、师资解决方面寻找策略。

3.1 建立基于平等、互助的交流机制

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打造方式,以教研活动的开展为主。但正如上文中所分析,基于农村的办学环境和教学模式,教研活动的开展不仅受限于集中开展的环境,更在于教师的集体主义思维。这种思维之下,教研活动成了行政化的安排和要求;自身的谦虚和谨慎,促使个人思想的磨灭。因此,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应该制订以平等、互助为原则交流机制。

从交流的距离来看,应该以平等、互助的思维来规范交流对象,显然“同行之间的横向合作”距离最近。为此,应该规范教研活动的参与对象,教师的上级只能作为交流活动的组织者或主持者,应减少或不必对专业的教研内容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建议。而具体的探讨方,应该以体育教师为主,在相互平等和互助的思维中,总结各自的得失,并启发对方的智慧,从而在交流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从交流的内容来看,应该遵循平等、互助的原则。应该摒弃上文中农村教学环境中,校长与教师之间的行政式交流,一方面,其交流的内容往往并不设计更加深入的交流性,而是充斥着一定层面上的安排和要求。另一方面,交流的内容往往是对于整体教学工作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益处,但从农村当前并不重视体育课程来说,这种对于整体工作存在的益处是否对体育教学有着益处值得怀疑。

从交流的态度来说,同样应该遵循平等、互助的原则。在体育教研组织的活动规范中,应该提倡相平等的语言地位。摒弃传统教研组中充斥的问责式、服从式等态度不平等的交流,摒弃偷换集体主义的概念,让交流活动变得“和谐”,应该宣扬积极的参与、个性的发挥以及自我思想的展示,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百花齐放的教研场面,从而使得人人在交流中获得启发,这也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价值体现。

3.2 构建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平台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首先要解决交流活动的平台问题,没有统一的场所或方式,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就成了空喊口号。

3.2.1 通过集中建设教学园区,形成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平台

农村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了体育专业教师的缺乏,造成了单一的教师没有了专业学习共同体逐渐的成员和硬件条件。为此,要考虑从较大的区域内采取集中教师的形式,然后统一创设硬件条件。首先,从较大区域范围来说,教师的数量不再变得稀薄,这就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创设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对象;其次,由于农村体育教师普遍以“走教”形式为主,通过集中性的创设硬件条件的方式,给他们的教研交流活动提供场所,从而达到逐渐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目的。最后,在硬件建设上,秦安县通过打造陇城教育园区的形式,通过在教育园区中设立教研教改中心,负责制订园区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组织教师学习培训、集体备课,开展教学交流、教研教改等活动,解决了体育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平台的问题,其经验受到了教育部和省、市各级领导检查指导和肯定,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做了大量报道,是解决农村教师各方面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典型。

3.2.2 通过信息化建设,构建跨区域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平台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远程通信已经变得十分普遍,其视频和声音以及实时性等均能得到保证。而通过建立虚拟的交流平台,同样可以解决构建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平台的需要。当前,各级教育机构均在加快信息化教育建设步伐,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提出“注重加强师德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要求,这不仅意味着教师要学习信息化技术,将其应用于教学活动当中,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形成跨区域的交流范围,拉近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解决农村体育教师在较大范围内缺乏交流对象的问题,同时,通过跨区域之间的交流学习,能够在平等互助的理念下,展示农村教学的现状,通过故事分享、经验交流,展示不一样的教学形式和效果,给予不同区域的体育教学以思维上的启发和教学经验上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技术构建的交流平台,能够拉近教师与专家之间的距离,能够参与教学培训和研讨,从而快速提高专业素质;也能使教师能够及时的看到新的政策标准、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建立先进的教学思维,在提升自我素质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

3.3 有效集中师资力量提升教学质量

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平等、互助性的交流获得教学经验和知识的提升,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而这其中乡村教师“留住难”是突出问题。如何留住较为稀少的体育教师,并努力提高专业素质、教学水平,通过建设教学园区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

3.3.1 通過集中性的硬件投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通过建设教学园区,能够解决体育教师的后顾之忧,从硬件条件上,让农村教师安于在当地教学。以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为例,予以说明。

秦安县委、县政府以当地办学现状为基础,在充分调研论证后,按照“资源共享、联合互动、集中住宿、巡回走教”的工作思路,通过财政拨款、项目投入、社会捐助等方式建立了集食宿、办公、管理于一体的陇城教育园区。该园区通过统一的周转房的形式,让教师携家属住宿,方便了孩子上学以及教师住宿问题;设置集中食堂就餐,解决了教师以往吃住难的问题;而通过后勤车辆的统一调配管理,让以往的学生“走读”变成了体育教师的“走教”,极大的方便了教学活动的开展。这种形式,显然极大的消除了体育教师以往出现的诸多后顾之忧,让其真正的安心授课,从而减少农村体育教师的流失问题。

3.3.2 通过集中性的师资力量,规避教师流失的问题

受限于农村的地理与经济环境,教师留不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除了上文中所述的诸多硬件设施的不足之处,还有教师待遇问题。尤其是对于以传统思维上认知的“不重要”的体育科目,教师不仅任务繁重,往往要在多个学校任教,各种补贴、奖金等由于重要程度不如文化课程,造成其待遇相对较低。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因为投入的缺乏而导致原本稀缺的体育教师更加留不住;另一方面,由于当地的教育部门以及学校想留住体育教师,教师的教学质量往往并不受关注。同时,在两方面的作用下,体育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也不会太高。这就造成了农村体育教学质量无法获得提高。

为此,通过集中建立教学区域的方式,可以很好的绕过教师流失的问题。一方面,集中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更好的统筹安排辖区内各个学校的体育课程,编排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表,形成教师的集约化管理,这对于原本各学校各自为战的体育教师拮据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化的管理,能够更方便的考察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好的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从而规避一些教师的流失问题,强化队伍素质。

4 结束语

教育专业化发展问题任重道远,尤其是在农村欠发达地区,需要以乡村振兴战略的眼光,以均衡的发展策略,加大农村师资力量的投入。在实施上可以通过集中性的教学园区建设、信息化平台搭建等方式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平台,并通过平等、互助的教研机制,达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甘肃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1]GHB2047,课题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1.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甘肃省秦安县刘坪学区;3.甘肃省秦安县陇城学区)

猜你喜欢
共同体体育教师教研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