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价值的变化及影响探析

2022-06-04 14:20杨文雨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闻价值新闻新媒体

杨文雨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价值五要素发生了巨大变化,时新性向即时性转变、地理接近性向心理接近性转变、显著性向实用性转变和趣味性向泛娱乐化转变,新闻价值的转变给新闻业带来影响;一方面重构了受众关系,使受众的地位居于传播者之上,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反转新闻频发、公共性消解的问题。因此,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精神、平衡时效性与真实性,以此来化解新闻价值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新闻价值;新闻;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6.045

新闻价值这一概念起源于西方,是西方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产生于西方“廉价报刊”时期,如何从商品性的角度出发更好的提升销量是当时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当时的学者认为,新闻事实能够引起各种人的共同兴趣,就有新闻价值。但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西方新闻学界的广泛认同。直至20世纪初,经过国外学者的长期研究,新闻价值要素才成为选择新闻事实的标尺。在我国,新闻价值的概念主要由著名报人邵飘萍、徐宝璜引进,在经历了种种批判和认同之后,当前我国学者广泛认同的新闻价值五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改变了信息的传授过程和媒介生态环境,传统的新闻价值五要素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呈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并变化为新的新闻价值要素。

1.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价值的变化

1.1 时新性向即时性转变

在我国,陆定一关于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广泛认同的新闻的概念。从这一概念中可以发现,内容新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媒体时代,受制于传输和制作技术,新闻的传播速度的缓慢的,新闻通常需要一到两天的事时间才能到达受众。但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情况,在互联网的赋权下,“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到来,信息传播不再依靠传统媒体。基于互联网门槛低、易操作的特点,催生了新的内容生产方式——UGC、PGC和OGC。这三种生产方式的出现,克服了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的弊端,使信息的发布真正从“时新性”转向了“即时性”。手机的普及扩宽了信息的接收渠道,使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接受消息,消息的接收量较传统媒体时代有了数倍的增长,因此受众需要海量的信息来满足自己对于信息的需求,促使了信息传播速度的提高。在5G技术的加持下,“即时性”也将进一步向“实时性”转变,真正实现新闻的随编随发,视频化传播将成为常态。

1.2 地理接近性向心理接近性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接近性”理念包括“地理接近性”和“心理接近性”。在传统媒体时代,“地理接近性”较“心理接近性”更为突出。地理接近性指的是自身周围发生的事,以报纸为例,报纸作为传统媒体时代重要的媒介渠道,可分为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报纸,全国性报纸是面向全国的,报道的内容为影响力较大的事件,而地方性报纸则多为各种晚报、都市报等,这样的报纸仅仅针对某一地区进行发售,报道的内容也多为当地发生的事,体现出极强的地理接近性。

而心理接近性则是指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受众对与自身不相关的事情产生共鸣,进而关注事件的发展变化。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信息进入到了日常生活中,教育水平的提高更是提高了我国公民的民族自豪与民族自信,使我国公众愿意关注国际事务,并发表自己的看法。除此之外,各种社交媒体的崛起也将同样对国际事务感兴趣的民众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个的“群落”,在“群落”中,讨论欲被大大提高。

1.3 显著性向实用性转变

显著性指的是名人、胜地和著名團体、单位的变动往往为使人所瞩目。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信息和物质的双重匮乏,人们往往对名人感到强烈的好奇,但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关注点也逐渐从名人转向了自身,更加关注信息更给自身带来什么。在疫情期间,实用性成了新闻价值的重要参考,人们的关注点转移到了各地的防控措施和生活保障上,在这一特殊时期,实用性新闻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

事实上,实用性早已深入到了新闻价值中。实用性新闻既不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不像软新闻那样只能带来当下的满足,它可以给受众带来现实利益所需的信息,对于这类新闻的判断不能从传统的重要性标准和新闻的定义出发,需要因人而异地看它对受众的实用性。如在微博上活跃着一批以“某某技巧”“学点某某”为昵称的账号,这类账号较少关注社会大事,而是分享一些美食做法、生活技巧,且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对于这些账号的受众来说,其分布的就是实用性新闻。由此可见,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人们的关注点逐渐向自身和真正的社会大事转移,名人趣事变成了一时的“吃瓜”,是否有用成了公众对新闻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

1.4 趣味性向泛娱乐化转变

趣味性是新闻不可或缺的价值之一,只有具有趣味性的新闻才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趣味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新闻内容新奇少见;二是表达方式新奇,能够引发公众的求知欲。在传统媒体时代,趣味性的把控掌握在传者手中,此时的趣味性是一种符合大众审美的趣味性,能够满足大众的“普遍兴趣”。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的趣味性。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深阅读转向了浅阅读,这也就意味着用户抛弃了原有的深阅读带来的心理上的愉悦,而转向了浅阅读带来的感官上的刺激,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的眼球,就成了媒体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眼球经济的驱使下,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泛娱乐化。泛娱乐化指的是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信息内容,以“娱乐至上”为最高标准。一般情况下,娱乐化确实更容易吸引读者的视线,但在新媒体行业的竞争之下,为了赢得点击量,各类新闻都出现了“泛娱乐化”的趋势,特别是在一些时政、灾难的新闻中,对文字、图片的曲解屡见不鲜,消除了新闻的严肃性。除此之外,由于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上网浏览信息已经不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行为,而变成了消遣与猎奇,在这种情况下,公众更喜欢轻松娱乐的信息,倒逼了趣味性向泛娱乐化的转变。

2. 新闻价值变化带来的影响

2.1 传授关系重塑

传统媒体时代,什么是新闻是由传统媒体决定的,即由传者决定,这是由于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但到了新媒体时代,技术赋权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传播节点,传播过程实现了从金字塔到网络的变化。长期以来,新闻价值理论都是坚定地站在传播者那一边来思考问题的,是说明了传播者的权利。在传统媒体时代,重要性、趣味性和显著性都是由传播者角度提出的,而在实际操作中,哪些新闻是值得报道的,也是由新闻工作者决定的,公众会喜欢哪种新闻、公共如何看待新闻,在单向传播时代是难以了解的。因此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并没有真正站到受众的角度进行考量。

到了新媒体时代,点击量成了衡量新闻的关键受众会用自己的手指进行投票,选择出符合受众心理的新闻。线性因果逻辑被打破,去中心化的、波浪式涌动的网络化社会已经成为无可扭转的现实。新媒体出现后,新闻价值的评判标准从传播者转向了受众,在受众看来,新闻是不是具有显著性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解决自身当前的问题;新闻是不是具有趣味性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满足当前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中,点击量是各种媒体存活的关键,媒体必须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思考新闻的价值,受众在传授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2.2 反转新闻频发

反转新闻是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这一概念在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了公众的视野。除了“反转新闻”外,也还有“新闻反转剧”等多种称谓。反转新闻的出现与新闻媒体过度追求时效性有很大关系,在“只有第一手新闻才是新闻”的思想指导下,各大新闻媒体都争抢第一手新闻甚至在真相尚未公布前就发出消息。马克思的新闻有机运动理论指出,新闻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相的过程。因此,在真相公布之前发布消息虽然能为公众提供最新的新闻,但是却不能保证新闻是完全符合事實的,这也就为新闻的反转埋下隐患。

在时效性的要求下,媒体会抢先发布消息,甚至还会根据自身的刻板印象提前为事件“定性”,以求赢得用户的关注,而当真相被揭开后,事件的反转往往会出乎意料,反转新闻会对媒体的公信力产生影响,破坏舆论生态,挤占其他新闻的传播空间。因此,媒体应当重新思考新闻真实性与时效性的关系,把对时效性的追求放置在真实性之下。

2.3 新闻的公共性被消解

公共性指的是新闻应以服务全体公众为目的,应满足大部分人的信息需求。新闻除了满足公众的信息获取需求之外,还有建构公共领域的作用,媒体报道新闻,并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讨论,这一过程就是公共领域建构的过程。传统媒体时代,公共领域的建构是较为容易的,但在新媒体时代,公共领域的建构却面临一定的挑战,这与新闻公共性的消解是分不开的。

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之下,为取得流量,新闻媒体会用娱乐化的方式解读新闻,新闻价值的泛娱乐化使得信息的公共性降低,带有娱乐性质的新闻大量充斥在人们的视野中。当娱乐信息被过分关注,就会侵占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公共议题的传播空间,进而对公共领域的建构产生影响。

3. 新闻价值变化的应对策略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过程。当今传播环境、媒介所有制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深知产生了许多乱象,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工作者必须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媒体时代的意义,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指导开展工作,才能在新媒体时代立于传播的不败之地。

新媒体的使用者多为年轻人,成长在互联网一代的年轻人思想更为活跃,看待问题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而目前新闻平台将近80%的用户为18-30岁的青年群体,这些用户同时也是未来推动消费升级和社会治理的主力。因此,必须了解当前年轻人的接受习惯和兴趣点,只有了解用户,才能真正做好宣传工作。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价值确实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无论新闻价值怎么变,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将党性、人民性、新闻规律和新闻舆论放到首位,才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关键。

3.2 在真实性与时效性之间寻求平衡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只有真实的新闻才是有价值的新闻,但是在追逐时效性的过程中,新闻真实性被压缩。在新闻“实时”时代中,新闻事件将会以直播的形式同步到每个受众,真实性更加难以把控,反转新闻、虚假新闻将会进一步爆发。因此,必须将新闻的真实性放在首位,只有坚持真实性,才能最大限度的缓解传播乱象。

在当前的激烈的媒体竞争的环境下,流量之上的思想深入人心,抢发第一手消息成为各大媒体的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手段,而新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真相尚未揭开的时候发布新难免暗含引导。因此,在新闻事件出现之后,媒体应保持冷静克制,用客观平和的话语阐述已知的事实,不盲目推测,谨防新闻审判现象。除此之外,新闻媒体也应转变报道思想,摒弃“一次性终端报道”思想,树立“连续性阶段报道”思想,始终跟随事件的进度,不做烂尾新闻,将每一次进度客观的展现在用户面前,以此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除此之外,新闻工作者也要明确自己的职业底线,在报道过程中要保持客观公正,做到不偏不倚的发布消息,不用情绪化的表达来争夺受众的眼球,坚守客观真实的原则。

3.3 坚守新闻精神

应对新闻价值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传播者、媒介渠道、受众的共同努力。但从个体层面来看,应对这一变化需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实际上,新闻价值变化得原因是离不开新闻工作者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新闻工作者一味地追求点击量、时效性,用媚俗化、泛娱乐化的新闻来迎合受众的需要,导致新闻价值的变化。因此必须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坚守新闻精神,才能在最基本的工作层面减少新闻价值变化带来的弊端。

4. 总结

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各种观念的变化,对新闻来说也是如此,新闻价值的变化虽然让新闻业重新明确了用户的重要性,视新闻能够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但新闻价值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只有扬长避短才是新闻行业的未来发展之道,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人都进入的到了传播结构中,所以除了新闻行业、新闻工作者努力克服弊端之外,每个用户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素养,共通打造清明的传播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建珂.纸媒低迷背景下重提新闻价值[J].青年记者,2018(18):107.

[2]常江,杨奇光.技术变革语境下新闻价值的嬗变[J].青年记者,2017(04):9-10.

[3]吴琴.解读互联网环境下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J].视听,2016(11):124-125.

[4]胡翼青,李子超.重塑新闻价值:基于技术哲学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7(04):11-13.

[5]杨保军,李泓江.新闻的“漂移”及应对之道[J].新闻记者,2018(10):19-28.

猜你喜欢
新闻价值新闻新媒体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