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视听节目外景主持的表达策略

2022-06-04 14:20周昱含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6期

周昱含

【摘要】旅游视听节目是人民群众了解旅游信息、感受旅游文化的重要渠道,其中外景主持人以旅游体验者、推介者的形象带领受众“身临其境”。掌握良好的表达策略是其驾驭节目、提高效果的关键。本文从受众临场体验的视角讨论旅游节目外景主持人表达的内在依据和外在技巧,以期为旅游节目外景主持人提供借鉴。

【关键词】旅游节目;外景主持;表达策略

中图分类号:J9                            文獻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6.067

从197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祖国各地》,到2004年我国首个专业的旅游频道旅游卫视的开播,再到如今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旅行节目,旅游视听节目一直是人民群众了解旅游信息、感受旅游文化、满足审美需要的重要渠道。旅游节目中,外景主持人作为有声语言创作主体,其表达能力直接影响观众收看体验,影响节目效果。

1. 临场体验:旅游视听节目的传播优势

视听媒介是指以图像和声音等为载体,作用于受众视觉和听觉感觉来传播信息的媒介,包括电视、可视化广播、网络等。与一般的旅游信息相比,旅游视听节目在为受众提供临场体验上独具优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因此视听媒介在现实的模拟和再现上具有原生优势。一方面,摄影镜头作为人眼感官的虚拟仿真,“模仿和复制了人的视觉感知模式……使得整个世界活生生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另一方面,视听语言艺术和多模态话语的综合运用不仅能展示视听内容的再现意义,也能展现视听内容的构图意义和互动意义,从而使受众获得充分的现场信息和情感体验。

除媒介基础外,旅游视听节目通过叙事手法进一步强化受众的临场体验。就叙事视角而言,外景主持人通常凭体验者的身份以第一视角叙事,他带着观众的感知觉去感受旅途见闻,并通过语言表达具体感受。从叙事顺序上看,旅游视听节目一般按照时空顺序叙事,如从早到晚的日程、从外向里的走访行程,特色文化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制作流程等等,这都符合受众在现实中认知事物的规律与习惯。拍摄手法上,旅游视听节目对外景主持人或相关人物往往采用跟拍手法,能强化运动主体的动感,形成纪实的效果,将观众带入情境中。

因此,旅游视听节目外景主持人表达的最终目的,也是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其在看节目时能够展开想象,以为自己也亲临节目描绘的环境,从而进一步产生情绪的感染、文化的共鸣和情感的体验。

2. 旅游视听节目外景主持人表达的内心依据

2.1 真切的现场感受

与有稿播音不同,外景主持人的创作依据并不是文字稿件,而是直接受旅途中的外界事物的刺激。理解和感受外界事物是外景主持人创作的逻辑起点。外景主持人要让观众产生临场感而使用的一切外部语言技巧,都必须建立在自身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因此,外景主持人自己首先要“在场”。所谓“在场”,不仅是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在场,更是调动自己全部感官投入到节目的场景之中,感受生动鲜活的现场。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甚至无动于衷的人无法成为优秀的外景主持人。只有在旅途中敏锐地捕捉到兴趣点,通过真听、真看、真感受产生强烈的表达和分享欲望,外景主持人才能通过外在语言感染受众。

2.2 真实的情感体验

产生表达欲望后,外景主持人还应对所见所闻产生真切的情感,真正代替观众触摸拍摄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体验。真实的情感最容易感染受众,自然美景出现在眼前时的一声“哇”,享用当地特色美食后由衷的赞叹,体验极限运动后的惊声尖叫……凡是符合情境的情感流露都能够让受众心领神会、产生共鸣。

在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春末夏初的味道傣族美味青苔饼”这期节目中,外景主持人谭文颖向当地居民学习制作傣族青苔饼。在清理青苔时她惊奇地感叹“根本想不到这能吃,拿来做围巾还差不多”“这是毛线的手感”,这种情感流露让观众忍俊不禁。铺开青苔饼时谭文颖出现了失误,手忙脚乱补救时还小声念叨“趁阿妈没有发现,赶紧弥补一下”;而在掰青苔饼时她则开玩笑说“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在捏泥塑”。活泼可爱之余,还将青苔饼的奇特之处展露无遗。外景主持人在节目中适当“感性”会让人觉得他真性情、有温度。腾讯视频《奇遇人生》第二季第五期节目中,主持人阿雅和嘉宾到日本探访阿兹海默症老人。节目中老人忘记了自己是谁、妻子是谁,但仍记得两人年轻时一起唱过的歌。在他的歌声中,阿雅红了眼眶又强忍住泪水的一幕让观众也为之触动,纷纷通过弹幕表示“让人心疼”。

2.3 真挚的职业热情

旅游视听节目最终呈现给受众的通常是无限的风景和精彩的故事,从而让一些受众误以为外景主持人的工作就是游山玩水、吃好喝好,甚是轻松。但实际上电视旅游节目的拍摄漫长而艰辛,出差十天半个月并不鲜见,其中大部分时间往往花在路途中,时常风餐露宿,意外时有发生。外景主持人只有永葆真挚的职业热情,才能将秀美的风光和动人的文化带给受众。这份职业热情既包括对行走的热爱,也包括对世界的好奇心,更需包含吃苦耐劳的品质和为观众服务的赤子之心。

3.旅游视听节目外景主持人表达的外部技巧

3.1 准确生动的描述

对旅途中人事物的描述占据旅游视听节目外景主持内容的大部分。此时外景主持人担任叙述者的角色。叙述首先要准确、恰切,让观众对事物产生基本了解,此基础上要讲究生动形象,激发观众对它的探求欲望。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外景主持人周雪梅在“秦岭:南米北面——石子馍”一期中介绍陕西石子馍的加热方式时说,“这是一个用石头做成的铁板烧,两边都是石头”,把这种地方特色的加热方法用受众所熟悉的铁板烧做比让观众迅速地理解。同期节目中,她还将石子馍表面的凹凸比喻成“宇宙中星球的表面”,既形象又有趣。

要想能够运用修辞手法形象化描述,捕捉细节是不可缺少的。中央电视台《长城内外》“渭北一宝椽头馍”一期中介绍的陕西椽头馍非常筋道,需要极大力气才能揉动。外景主持人孙亚鹏在询问了揉面师傅的体重后才介绍道:“揉和这种面团需要用一根碗口粗的长杠,一端卡在墙上的洞内,另一端一个一百六十斤的小伙子用自己的体重全力压下,可见面团的筋道程度。”在椽头馍出锅时,他也从各个方面展示了细节。先是外形,将馍竖过来比划着说“像房屋木梁的头”;然后是质感,“拿在手里很有分量,像石凳子一样”;再拍一拍,“像皮球一样的声音,说明里面十分松软”;最后掰开品尝,“看起来很像馒头,口感却完全不一样,非常厚实”,让人看得真切、细致,印象极为深刻。

3.2 坦诚亲切的对话

外景主持人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借助旅游的“外壳”挖掘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体现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最终思考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不仅是旅游视听节目与电视风光片的根本区别,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外景主持人采访的对象中,有向导、专家、路人、民间艺人、厨师、农民等诸多身份,其民族、年齡、性别、文化层次都不尽相同,理解和表达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外景主持人要据此调节自己的语调、语速、语气等,但总体上都要以坦诚亲切的原则,热情交谈、虚心讨教、适当关怀,以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

《奇遇人生》的主持人阿雅从事过歌手、演员、制作等多个行业,掌握多种语言,还曾远赴美国西岸进修戏剧表演课程。丰富的从业经验和阅历让她能亲切自然地和各式人等交流,从而游刃有余地实现不同情境中采访的功能。在杭州寻找童谣时她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牵着小朋友的手边舞边唱,还带动了现场的阿姨们,气氛热闹。在美国体验滑翔伞时,她一边与气象学家沟通,了解滑翔的要点,一边实时翻译给春夏,并细心询问感受。“百变”阿雅给人一种好友般的亲切感,受到嘉宾和受众的喜爱。

3.3 自然恰当的副语言

电视媒介的可视性使外景主持人在有声语言外还需要辅之以自然恰当的副语言,通过服饰、表情、手势等视觉元素将观众更好地带入情境中。

服装配饰上,应符合简单大方、妆容淡雅的总体原则,并根据栏目定位与旅游地实际情况应时、应地制宜。如央视7套的《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以“乡村旅游、生态文明”为主题,因此外景主持人选用适合翻山越岭、淌水过河的冲锋衣和运动鞋,并且没有多余配饰以和朴实的当地环境相契合;而旅游卫视的《空姐看世界》则融合了娱乐、游戏、明星、时尚等元素,底油底也多选择海滩、城市等度假胜地,因此外景主持人通常选用长裙、高跟鞋,并以墨镜、耳环项链等配饰作为装点,充满时尚美感。

身势语上,手势除了辅助情绪表达外,还需要指示与引领观众的视线。表情是体现人情绪、想法的一个窗口,是辅助语言的重要手段,因此外景主持人镜头前的表情要真实自然、发自肺腑,既不能面无表情,也不要惺惺作态。

与室内主持不同,外景节目主持人还需特别注意走位问题。很多时候主持人需要边走边说,尤其是跟随当地导游游览的时候,既要兼顾到与对方正常的交流,又要保证脚步顺利行进,还要兼顾到镜头既能跟上也能拍到,可谓是“一心三用”。要解决镜头意识缺乏、走位随心所欲的问题,外景主持人需要多与摄像、编导及时沟通,提高团队默契度,而在大场面调度与复杂走位前还要进行提前设计与协商。

3.4 与其他电视表现元素的有效配合

除主持人话语外,电视旅游节目还具有其他如画面、解说、音响等多元的表现元素。与演播室节目相比,旅游节目外景部分场面调度更大,拍摄角度更加多元,音响更加丰富。外景主持人要对节目整体风格有准确的把握,将自己的主持部分置于整个节目的体系当中,兼顾与画面、解说、音响等电视表现元素的自然契合。业内常说主持人应具备“编导思维”,作为具备一定即兴表达空间的外景主持人尤其需要积极参与拍摄前的策划与构思,明确“为什么而说”“怎样说更好”;也要注重后期的审片,不仅要关注自己主持部分的得与失,也要关注成片中自己的表达与其他表现元素的配合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刚,孙振虎.电视摄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3.

[2]郭子辉,孙红日.旅游类节目的故事化叙事手法探析——基于cctv4频道《远方的家》的个案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19):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