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关注和研究儿童的差异性

2022-06-04 14:25于伟
中小学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个体哲学差异

于伟

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从课程、教材到考试评价都有统一的一般性要求,这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思考如何看待把握儿童差异性的问题。

儿童的“个在”是丰富多彩的、有差异的。教育离不开抽象的一般概念,需要对儿童进行一般性的规律性的把握,但儿童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概念,还意味着一个个鲜活的具体的面孔。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是一个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生命体。西方哲学中的Existence一词过往一直译为“存在”,这种译法是指一般的、抽象的在;也有学者将其译为“个在”(孙周兴.人类世的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227.),这就关注到了个体存在。在这里,“个在”比“存在”一词更好,也更准确一些。即使如此,作为抽象概念的“个在”仍然是一般性的,仍难以把握具体,因为“个在”也是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每个儿童不仅先天禀赋有差异,更重要的是每個儿童都处在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中,即使儿童来自同一个班级、有一样的看法目标,即使儿童的面孔、容颜没有改变,他们也总在差异化地成长为新的自己。比如儿童的身高,同一个班的孩子身高相差十几厘米很正常,甚至有的双胞胎,二人身高也会相差几厘米。

儿童不仅是理性人的存在,还是情感人的存在。我们应该看到,人不仅有理性认知,还有心态情感、意志人格和丰富的心理活动,而且这些方面的个体差异性更值得关注。我们研究儿童,往往比较关注儿童的理性思维、能力发展,至于作为“个在”的儿童心情如何、感觉如何、有没有矛盾、有没有牵挂、父母是什么情况等,则关注较少,而恰恰是这些影响着儿童的心理与行动。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经常是繁忙的、操心的,总是在为生活奔波、为学习烦恼。哲学应该是全人的哲学,整全的哲学。我们不能将人看成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没有欲望的,甚至像机器一样的存在。因此,在制定教育政策、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时,首先要看到每一个儿童都是鲜活的,都是有切身利益的,而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

不仅要研究关注儿童的一般性,还要聚焦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更多关注从个别抽象而来的一般。久而久之,儿童被作为总体的“在”,成为抽象的名词。书上到处都写儿童第一,一切为了儿童。众所周知,这些“儿童”往往是作为总体存在的儿童。但作为鲜活的“个在”的儿童,并不是都能被看见的。不少学校、一些教师习惯了“齐步走”“一刀切”,看到不整齐就受不了。有的学生坐得不齐,教师就说学生,“你咋和别人不一样呢?其他同学上课都不动,你咋坐不住呢?别人能做到你咋做不到?你是不是故意气人啊?”教师不一定不知道小孩子是有差异的,而是觉得有差异也要和别人一样齐。我不反对中小学要有统一要求,包括纪律要求,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反对的是不考虑儿童的个体差异,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甚至把写得齐不齐、坐得齐不齐、站得齐不齐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标准。

要走进差异,尊重儿童的自由和尊严。现实中,很多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以一般的名义来规训个体,因而有的孩子很难做到,有的孩子即使努力也难以做到。比如:100米跑12秒有多少学生能达到?有的孩子写字就是比别人慢,有的孩子走路会顺拐,等等。不少家长还没有把孩子当作有自由、有尊严的独特个体来看待,甚至有的家长还把孩子当作投资对象来对待。有的家长经常进行横向比较,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经常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将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这就使得孩子没有自主空间,缺少自由活动与思考的时间。如果说儿童有什么共同的本质,那就是自由,也恰恰是这一共同的本质使儿童处于差异之中。我们要研究儿童的自由与尊严,让儿童学会像人一样有自由有尊严地活着,这样才能有人的全面发展,而这正是教育的重要目的。

总之,儿童的“个在”是鲜活的,它是变化的、生长的、有差异的,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不动的、千人一面的。儿童的“个在”也是生成的,它在生长着、出现着、显露着、展现着、绽放着。因此,儿童的“个在”是过程的在、变化的在、生长的在、差异的在,而不仅仅是形上的在、抽象的在、符号的在和相对静止的在。教育者应充分关注一般意义的抽象的儿童,更应该深入研究存在差异性的儿童的“个在”,从而让校园里的每一个儿童都能绽放生命的华彩。

(编辑 谢 凡)

猜你喜欢
个体哲学差异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