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源街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2-06-06 05:32张国华
科学与财富 2022年2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存在问题现状

张国华

摘 要:滇源街道隶属于昆明市松华坝水资源保护区,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和传统农业种植,近年来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给农民带来了好的收益。分析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实际,对滇源街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并积极探讨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和主要方向。

关键词:滇源街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滇源街道地处昆明市北部、嵩明县西部,下辖18个村民委员会、99个村民小组、102个自然村,总人口41565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6%以上,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传统的农业种植。自1982年划为昆明市主要水源保护区——松华坝上游水源保护区以来,水源保护为首要任务,先后发展起来的百合花卉种植、畜禽及水产规模养殖、夏秋蔬菜种植等产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民增收困难,经济发展一度滞缓。为此,历届地方党委政府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等方面,不断转变思路,更新观念,积极探索、谋求适合的发展途径,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和经营理念,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科技,做到变当地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取得的成效越来越明显。

1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滇源街道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海拔在1965.5米—2840米之间,属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位置,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遇雨成冬”层次分明的立体气候特点。当地群众充分利用夏秋季节高海拔气候冷凉、无需遮日降温设施这一资源,大力发展种植喜冷凉的夏秋类蔬菜,种类主要有白菜、萝卜、马铃薯、生菜、甘蓝、花菜、辣椒、小瓜、鲜食玉米等。如今,滇源街道逐步形成了以山区发展白菜、萝卜、生菜、小春甜脆豌豆等无公害夏秋蔬菜种植、坝区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半山区发展鲜食玉米、雪莲果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格局,积极探索矮化苹果、魔芋、中草药黄精的栽培种植。

1.1夏秋绿叶白菜种植

1998年,滇源街道麦地冲村委会引进夏秋白菜种植,开启了传统农业被不断优化调整的进程,经过20余年的探索发展,现已形成以竹箐口、大哨、竹园、菜子地、三转弯、麦地冲村委会为核心的夏秋绿叶白菜种植区。2021年种植无公害白菜333.3hm2,总产12500t。

1.2种植白萝卜

充分利用菜子地、大哨、竹园、竹箐口山区村委会传统种植习惯,发挥土壤耕层深厚优势,变高寒冷凉气候劣势为优势,2021年种植白萝卜266.7hm2,总产12000t。

1.3小春甜脆碗豆种植

利用当地气候冷凉,作物成熟期延迟的有效茬口,弥补市场空缺。2021年麦地冲、三转弯、菜子地村委会种植小春甜脆碗豆133.3hm2,总产1000t。

1.4鲜食玉米种植

利用老坝、周达、中所村委会便利的浇灌条件,2021年发展鲜食玉米种植100hm2,总产1200t。

1.5生菜种植

竹箐口种植生菜时间长,由起先的订单农业发展到自由种植,得到当地农户的认可,2021年发展生菜种植40hm2,总产1500t。

1.6有机蔬菜种植

云南芸岭鲜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依托其松华坝种植基地,2021年在中所、甸尾发展有机蔬菜种植166.7hm2,总产3000t。该有机农业龙头企业的成功引进,让当地农户增加土地出租流转收入、增加家门口打工就业收入,同时学习和掌握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实现水源保护和农民增收雙赢。

2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存在问题

2.1发展受限,产业单一

滇源街道属于典型的农业街道,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优势明显。作为昆明市重要饮水资源保护区,当地积极遵从保护政策要求,对有碍水源水质保护的产业视情况认真落实好限制发展、取消或不发展处理措施。当地经济主要围绕第一产业进行,二三产业中主要依靠转移劳动力。保护和发展关系不相协调,缺乏有效的措施既充分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又助力水源保护。

2.2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短板多

农业产业融合度不够,农产品品牌意识和绿色生产观念不强,本地名特优产品品种较少,总量较小、层次不高、瓶颈较多:农产品销售信息来源单一、范围小,缺乏稳定的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可靠的市场信息,种植户难于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不能及时有效的为生产服务;农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农户自销和运输户寻找冷库销售,销售模式较为分散、价格不稳定;农村青年人才外流较多,同样面临人才队伍建设不充分,农技人员能力参差不齐、青黄不接,能适应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新兴人才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的突出问题;部分种植农户科技意识不强,思想守旧按部就班,管理粗放、农产品档次不高,对推广使用的无公害生产技术,绿色防控、测土配方肥、水肥一体化等项目推广应用生产技术操作不规范,有待加强培训引导;缺乏专业的农村电子商务营销人才,畅通销售渠道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2.3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发挥自然资源优势采用露天种植,是本地农业种植的特色,既能减少生产成本,又能提升农产品品质。与设施农业相比,露天种植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偏低。经过多年的建设,滇源街道农田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因受资金投入、推进速度、地方重视程度等影响,农业基础设施覆盖不全、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凸显。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建议

滇源街道隶属昆明市松华坝重点水源保护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水源区保护与发展并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采用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双管齐下,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走低碳、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

3.1提高认识,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同时,各级各部门要主动作为,跳出水源保护限制思维,引入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通过政策引导、组织推动等措施,按照“调优、调新、调强、调出效益、调出特色”的要求,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高原特色现代都市农业为导向,因地制宜,针对辖区立体气候开展全街道农业种植区域和种植品种规划,规划建设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基地,以云南芸岭鲜生松华坝种植基地为核心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以麦地冲、迤者、小营为重点发展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以菜子地黄精种植片为重点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以白邑、苏海、三转弯、菜子地、老坝、周达、金钟、迤者为重点发展核桃、板栗、矮化苹果等生态经济林果基地,探索建设以生态环境、民俗古迹、田园农业景观为主的生态观光基地,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实现优质农产品产业化、标准化发展。

3.2补齐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经营短板

3.2.1建立新型農业经营体系,引导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以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通过入股、经营性资产入股、会员制等形式,引导蔬菜种植大户集中连片开发,发挥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最大作用,壮大生产规模,产生集聚效应。二是可以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公司+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模式发展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经济共同体。通过龙头企业购销队伍建设,加快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形成同农户链接的长效利益机制。

3.2.2大力进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

树立水源保护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要从生产源头重视安全、把控质量,并不断增强品牌意识,加快打造绿色蔬菜品牌,做好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在区域品牌基础上培育好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扩大影响力,开拓品牌产品市场,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农产品,建成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让水源区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示范区。山区、半山区夏秋蔬菜种植基地要建立无公害食品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向发展的农业生产机制,坝区以云南芸岭鲜生“绿色食品牌”为引领,向周边适当辐射发展。

3.2.3良法与良种配套,提升农产品品质

加大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的交流合作,引入先进、适宜、实用、高效的农业品种和农业新技术在滇源街道得到推广应用,提高农户种植技术,改善产品质量。充分利用街道和村委会配备专门技术人员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结合农事活动需要,大力宣传培训无公害生产、绿色防控、农药安全使用、有机蔬菜生产等技术培训,每村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打造“绿色生态”品牌,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

3.2.4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加强对农资经营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杜绝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杜绝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坚持农残检测常态化机制,做好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安全监管。

3.2.5强化农技推广队伍管理

建立健全街道、村委会两级农技推广人员的管理机制。对农技人员进行职能划分,强化责任意识,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推行农技人员准入制度,保证农技人员质量。加强专业技能培训,进行定期的综合专业素质培训,提升农技人员专业技能。鼓励大学生下乡支农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指导。

参考文献:

[1]乔秀芝.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措施[J].乡村科技.2021(02)

[2]张梅.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策略分析[J].山西农经.2021(08)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存在问题现状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