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内卷,企业竞争,市场代谢的矛盾与对策

2022-06-06 06:31刘思嘉
科学与财富 2022年2期

摘 要:本文从职场内卷的社会情况出发,分析目前企业竞争与市场代谢之间的主要矛盾。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日益严峻的国际疫情和逐步衰退的全球经济形势,迫使中国企业面临转型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中国企业组织内部衍生出不合理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引发职场内卷和职工倦怠,建立正确企业竞争关系迫在眉睫。本文提出企业竞争的长久方案在于“知识代谢增长”,企业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创造新的知识,更新平台、创造技术、发展模式才能增强商业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职场内卷;企業竞争;知识代谢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要“内卷”?加班究竟为了产出还是压迫?五百强企业为什么要强过中小微企业,他们之间存在的是员工工作的时间差距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恐怕华为永远无法赶超苹果,“拼多多”永远无法与“淘宝”抢夺客户群体了。

由马云提出的996工作制度被顶上舆论巅峰,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竟然一部分企业家十分赞同这样的工作安排。一百多年前确立的人类世界八小时的工作制运用至今,在21世纪被打破,资本主义的人力榨汁机制度开始萌芽。在现在的中国社会,东部以互联网为首的发达企业率先开始采用996制度,并将此作为面试时是否具有员工资格的评判标准。这究竟是市场资本的驱使,还是企业家的禹禹独行?

八小时工作制的由来最早是由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于1817年提出。主要内容有“8小时劳动, 8小时休闲, 8个小时休息”。这个制度最初在俄国十月革命工人取得胜利后以法条的形式得以存在。随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8小时工作制被1919年国际劳工会议所采用。以后,在工人们长期的斗争游行的示威之下,以资本主义为主的西欧各国被迫陆续确认了8小时工作制。建国后,我国也承认这一制度。而996,顾名思义,早九点晚九点一周六天,是中国企业面对强力竞争,将员工加班强制制度化的一种剥夺方式。在社会大幅度宣传996制度的社会福利效应,尤其是像马云,刘强东等这种具有偶像效应的企业家的提倡和支持时,"羊群效应"的产生不可避免。正因如此,大家更应保持冷静,清楚分析利弊。在市场赛道上,生产者和消费者相互合作,暂时落后的企业和暂时先进的企业都在相互竞争追逐,谁也不知道最后谁会“跑”在了前面。

996制度应该早抵制早拒绝。996制度错的不是加班,而是在于将加班制度化,这是资本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降低人力成本,剥削员工的借口。在日本,企业实行的员工终生应聘制。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低效率的表现,员工应该有权去追求自身自身价值的实现,如果一毕业就被一家企业签订职场独家协议,是个人竞争优势的丧失。但是从宏观层面来说,稳定的工作制度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提高,企业的人员稳定性增强了,减少了招聘和实现培训等相关沉没成本,企业猎头之间的恶性竞争也得到根本的解决。忠于职位是员工对企业的一种使命认可感,是自主自愿的经济劳动,这种良性循环于个人,于企业,于社会的福利效应都是增加的。换言之,加班的主动权应该在员工的手中,不是被迫的,否则,其结果是出现效率底下的“磨洋工”,明明一个小时的工作将会拖延到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去完成。

回顾996的拥护者,都是一些知名的企业家,虽然他们自身优秀,以厂为家,但是也不能,更没有权利把对高管的拼搏要求泛化到普通员工身上。马云这样的企业家之所以令人尊敬,是因为他做到了常人之难以做到的,他们舍弃了陪伴家人的时间,牺牲了空闲时间的娱乐和休息,工作已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但企业家与员工之间的区别在于,他奉献的是他自己的事业,成功之后的“名与利”为他私人所有,所盈利的企业财富将会是他的私人资产,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能得到满足。而员工的加班不是为他自己,是他人的企业,员工的付出不一定会被看得到,也不一定有回报,如果在付出和回报的不成正比还要求普通员工牺牲家庭,个人生活,甚至是个人健康,就完全不合情理。不仅如此,007一词的创造也给我们敲醒了警钟,如果我们现在妥协了,接受了996的制度,谁能保证以后不会出现更荒谬扭曲的在工作时间制。为了平衡企业竞争与职场内卷之间的主要矛盾,找到解决方案迫在眉睫。反观历史,企业的成长是可以加速的,信息、技术、知识、资本等等因素都可以成为企业成长的加速器,关键不在于员工工时长短,而是知识的类别和积累。

企业的领导者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拒绝一味跟风,到底是压榨员工可以让企业暂时领先,还是劳逸结合更能够让企业长期发展?Google Docs公司则是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允许员工在办公室玩游戏,带孩子,做运动,还聘请米其林餐厅的高级厨师,这些高成本的投入都是为了鼓励员工,提高员工工作创造性和企业忠诚度。学习西方制度,并不是全部抄板照抄,而是通过文化制度交流,改进自身弊端,从而成就更好的中国特色市场化。我国企业也能如此,把员工当人看,当做自己的合作伙伴,当成企业未来的星星之火,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道。

因此从制度本质挖掘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进步的第一步。要弄清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哪里?为什么中国能几次避免和减轻制度危机的消极影响,成功转型?就要对制度进行详细阐述和研究分析,找到最适合自身的理论,加以改进。第一是政治制度,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有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是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其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就是在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资本的盲目逐利性成为我国当前职场内卷的主要原因。由于资本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的追求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从而获得经济利润,在没有新型技术突破、市场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企业盲目将希望寄托于工作时间,无论多出来的加班时间是否高效。当一家企业出现职场加班制度,在连锁反应之下,其他企业相继效仿,最终只是导致下班时间的延迟,产出并没有很大效率的提升,还恶化了员工幸福指数。延长工时,剥削人力只是表明上的努力,而并不是提升效率,获得产出的根本方法,根本方法还是在于知识积累。

在目前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资本显然不成为重要因素。罗默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力是资本积累,已不再完全适用于现在市场的发展规律。取而代之的是知识,知识变成了人力资本了,那么先发展起来的企业,知识和技术积累多,自然比中小企业要走的快,走的远。但知识的积累也并不一定会带来竞争的胜利,类比国家更替的发展理论,如果仅仅依靠知识资本的累积就可以取胜,那没有那个国家能够撼动中华五千年文化积累的地位,“日不落”大英帝国的君主霸权应该还在,而美国也不会实现“弯道超车成為目前的超级大国。

毛主席说过:“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企业。如何改变落后,做个市场的领先者?想必是每个企业家都面临的重大难题。

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平教授就这一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代谢增长论”。沉淀知识不完全是靠数量的积累,时间长短也不能代表文化的厚度,知识是新陈代谢的,时代永远在进步,技术落后的产业就会被淘汰,与旧企业相关的知识也落伍了,一味的积累落后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这种量变也必然不会带来质的更替。一方产业的没落给新兴产业的萌芽就创造了机会,新型企业的万象可期,创造了符合时代更替的技术知识,迎合了不断变化的市场规则。也正因为知识是优胜劣汰的,知识范式改变的可能性创造了准备者后来居上的可能性。决定胜败的不是靠压榨员工,剥夺时间的剩余价值,是学习的速度,是效率的提升。

立足于“经济双循环”视角,顺应商业革命和消费潮流,倡导国际企业合作。过去是一种简单的商品经济时期,不存在商品生产过剩的状态,企业之间关系较为稳定,更多的是合作而非竞争,也被称为“卖方市场”,很难出现资源危机。伴随着国际贸易全球化,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速度加快,国际化的竞争与合作深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地球村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模式。国际化商业改变了传统的竞争模式,各国贸易壁垒不断削弱,贸易自由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张,势必会迎来技术变革。鼓励“互联网+资源循环”,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形成更多的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加大与外界联系,与各国友好相处,相互交流文化和技术。促进流通创新发展,优化广大企业沟通交流环境,增强商业发展能力,激发国内外消费潜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良性竞争。欧洲、美国的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端,从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网监管,再到基层的网络服务竞争与平台运营,掌握这世界顶尖技术人才与知识,给他们提供了强大的沟通交流平台。事实证明,方便快捷的沟通交流体系,安全的知识储存和更新系统对人民、企业、国际经济发展的十分重要。反观北美和拉丁美洲的加勒比地区企业之间的发展鸿沟也可以证明,知识和信息是这个时代经济高发展的关键杠杆,要想缩小企业鸿沟必须加强人才建设,要学着突破“高精尖”技术,而不是一味的压榨员工的体力。

综上所述,以史为鉴。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的决定经济增长的三个直接原因:经济活动、知识增长和资本积累。中国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靠自己慢慢积累资本,扩张经济活动,从过去的“百废待兴”实现物质自由,经济活动和市场制度也在逐步完善,接下来就需要通过知识增长和技术超车,解决国际市场代谢矛盾,这需要国家在教育和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和投入。

参考文献:

[1]刘廷华,寇奉娟,刘潇.市场竞争、商业信用与全要素生产率[J/OL].金融发展研究:1-9[2022-03-06].DOI:10.19647/j.cnki.37-1462/f.2022.02.006.

[2]刘富康,苟震宇,黄文彬,步一.知识的新陈代谢:国内外科学文献老化研究评述[J/OL].图书馆论坛:1-10[2022-03-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 1306.G2.20220217.2103.006.html.

[3]曾凡.理性看待内卷[J].成才与就业,2022(Z1):89.

[4]伍红霞,雷小丽.职业教育行政化内卷对社会资源“倒吸”现象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2(01):31-35.DOI:10.16350/j.cnki.cn12- 1442/g4.2022.01.009.

[5]李杰,周霞.竞争情报视阈下企业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研究——以典型共享单车企业为例[J/OL].情报杂志:1-9[2022-03-06].http://kns.cnki.net/kcms/ detail/61.1167.G3.20220210.1040.016.html.

[6]付茜茜.从“内卷”到“躺平”:现代性焦虑与青年亚文化审思[J/OL].青年探索:1-13[2022-03-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022.D.20220210. 0836.006.html.

[7]戴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域下“内卷化”现象探略[J].长白学刊,2022(02):64-72.DOI:10.19649/j.cnki.cn22-1009/d.2022.02.009.

[8]许方.研发投入、市场竞争与企业绩效[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02):133-135.

[9]杨霞.内卷化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路径[J].现代商业,2022(02):108-110.DOI:10.14097/j.cnki.5392/2022.02.032.

[10]万聪.互联网“996工作制”下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22(01):19-21.

[11]谢宁,龙均云.管理层激励与产品市场竞争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40(12):59-64.DOI:10.16594/j.cnki.41-1302/g4.2021.12.015.

[12]俞静,王运栋.市场竞争地位视角下高管学术背景与创新投资——来自资源型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21(06):56-65.

[13]杨龙志,魏征,郭欣桐.流通创新能否化解我国“996”闲暇福利困境[J].经济论坛,2021(11):138-146.

[14]牛镛.“996”模式可以休矣[J].工友,2021(10):7.

[15]平微.“996工作制”劳动者权益保护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7):186-187.DOI:10.13665/j.cnki.hzjjykj.2021.17.078.

[16]于玲玲.工作場所乐趣对“996”压力的治理逻辑及其优化策略[J].领导科学,2021(14):92-95.DOI:10.19572/j.cnki.ldkx.2021.14.024.

[17]郭晶晶.互联网从业茧房,“996”已成新困局?[J].标准生活,2021(01):16-19.

[18]曹宇平,韦海鸣.加班是时势所趋,但“996”工作制不是[J].人力资源,2021(02):83-85.

[19]张芮昕.应然与实然:996工作制的问题及出路——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1(04):30-35.DOI:10.13803/j.cnki.issn 1009-9743.2020.04.006.

[20]张晓琪.广义论证视角下论证性语篇的表达分析——以马云宣扬996的言论为例[J].逻辑学研究,2020,13(06):131-148.

[21]王贤文,田文灿,胡志刚.基于知识概念的技术新陈代谢分析:以3G到5G的技术升级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9,9(02):4-10.DOI:10.13365/ j.jirm.2019.02.004.

[22]潘安成,李笑男,伏晶.知识代谢与企业战略化并购行为:一个案例的理论探索[J].管理评论,2014,26(06):116-125.DOI:10.14120/j.cnki.cn11-5057/ f.2014.06.046.

作者简介:刘思嘉,女,19980616,汉族,湖南长沙,湘潭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湘潭,数字经济学,4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