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培育

2022-06-06 22:23王轩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8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王轩

【摘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应该形成和具备的重要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从民族认同、民族自豪、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与理解,真正体现出高中历史课程在培养人、发展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民族复兴;民族自豪

家国情怀的概念,最初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一体”思想。所谓家国情怀,是指人们对家国命运共同体的一种强烈的认同情感,表现为社会成员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的执着坚守和奋力维护。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育现状

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相比,学业压力剧增,时刻在为高考做准备,许多教师都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开展情感教育。教师常常会以考纲为主进行教学,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相配合,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升,但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即便有一些教师已经对家国情怀教育引起了重视,并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只是停留在表层知识点的总结上,未开展针对性的家国情怀培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效果不佳。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育的必要性

1.国家对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视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教学上厚植家国情怀,这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此,学校应该抓好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用真理的力量和高尚的人格感召力引领学生坚守远大的理想抱负、践行报国之情。

2.历史学科对家国情怀培育的责任

历史教学有其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和学科特点,是最适合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科目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新考纲特别注重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并将“家国情怀”作为其基本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应自觉主动地将家国情怀培育融入教学,助力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素养。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育的策略

1.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家国情怀培育

依据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应开发历史课本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结合学情,为学生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在史实中感受到家国情怀。

(1)运用史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层任务就是结合历史知识对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中历史教材传承了中华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涌现出了无数为民族鞠躬尽瘁的仁人志士,他们为了民族荣辱抛头颅、洒热血,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强烈的家国情怀。例如,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其背景就是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林则徐不顾个人的成败得失,也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中历史教师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提炼出明确的观点,结合历史教材和家国情怀的有效契合点,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激起了国内青年学生的不满。他们不惜流血牺牲也要唤醒沉睡的中国人,最终得到了各界爱国人士的支持,赢得了初步的胜利。

家国情怀的培育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时,抓住史论结合的有效契合点,让学生萌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使学生自动自觉的做到爱国奉献。

(2)放眼世界,建立全球共同体意识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家国情怀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家国情怀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家国”的范畴,要有“世界内涵”。高中生不仅要有本国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还要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

第一,立足全球史观:尊重多元文化,虚心向他国学习,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我们学习世界历史,是为了拓展国际视野,绝不允许轻视他国文化。世界史中的家国情怀培育必须要学会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理性客观的认识世界与中国,摒弃狭隘与自大之心。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前两个单元主要讲述了世界各地的文明起源与发展,最终总结出“世界文明成多样性的特征”,虽然自然环境不同,但每个地区都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成就。无论后续发展如何,我们都应给与包容与尊重。学习世界历史,认识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能够更科学的认识中国的发展态势,深刻的洞察世界格局变化。通过对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学习、比较,既能增强对本国的文化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也能认识到中国与世界在个别领域的差距,产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之中的内动力。例如,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清时期落后于世界的原因及影响;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和启蒙思想的对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航的对比等。

第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家国情怀的至高要求。我们绝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了解认识国际形势和国际秩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小我为世界发展添砖加瓦。例如,通过学习西方各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认识到改革创新可以推动国家发展,这也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通过学习两次世界大战,认识到和平交流、团结合作对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通过学习日本在中国的影响下进行的大化改新,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通过学习明治维新,对比中日两国,同样是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不同的道路选择造就了不同的国家命运。这些历史不仅为中国走向复兴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2.家国情怀源于且服务于现实生活

家国情怀培育,需要我们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例如,借助传统节日提升民族认同感。采用丰富多元的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度,更好地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家国情怀的精神力量根植人心。

同时要利用好生活中的历史学习资源,如历史纪念馆、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历史资料等,这些历史素材能够准确的反应史实信息,帮助学生形成客观事实与家国情怀内化的有效衔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笔者认为,最直接有效的内化家国情怀的方式,仍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亲身去探寻历史的足迹。高中历史教学虽然重在理论分析、史料解读,但最终的落脚点要回归现实,帮助学生达成理论指导实践的目标。例如,在讲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就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多样化的素材,将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与当今的社会生活相对比,亲自感受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感知中共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至此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依序开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是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教育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最佳方式。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传统历史教学形式进行优化,科学、有效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从国家发展角度而言,家国情怀教育就是一种国家发展观的教育,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总之,无论是教学需要,还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需要,都应融入家国情怀的培育。

参考文獻:

[1]施允华.高中历史课程中家国情怀教育的运用研究[J].高考·德育教育,2021.

[2]韩磊.世界史教学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略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22).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