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超声在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2022-06-06 14:08辜兰玲
保健文汇 2022年1期
关键词:肠系膜主动脉造影

文/辜兰玲

在临床中,肠旋转不良是小儿常见疾病,以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为主要特征,而中肠扭转则是此病的常见合并症状,增加了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现阶段,对于肠道疾病的检查,影像学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常见的X 线造影、超声等,可为治疗方案的制订及调整提供有效参考。本文主要就超声在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我院收治的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50 例),基于检查方法不同的前提下分为对照组(25 例)和观察组(25 例)。其中,对照组的男女例数分别为15 例、10 例,日龄区间为1~25 天;观察组的男女例数分别为16 例、9 例,日龄区间为1~24 天。研究开始前,患儿监护人已知晓有关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通过对患儿日龄等一般资料的对比分析,没有发现明显差异(P >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X 线造影检查,主要内容:造影剂使用II 型硫酸钡,检查前让患儿禁食45 小时,予以腹部平片透视检查,进一步了解、掌握患儿的腹部状况,明确患儿无肠梗阻症状后,将患儿体位调整为右侧卧位实施钡剂灌肠处理,注射管插入肛门注射,并对患儿的体位进行调整,更加全面地对钡剂分布情况进行观察。观察组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具体内容:使用我院提供的彩超诊断仪,将线阵探头频率设定为16MHz,帮助患儿取仰卧位,对于哭闹不止不配合的患儿,可予以镇静处理,之后再进行检查。检查时,在患儿上腹部横切面放高频探头,探测肠系膜上动脉及上静脉根部,之后慢慢向下移动探头,在此过程中注意观察肠系膜上动脉及上静脉所处方位见的关系、走向,基于二维和彩色图像的前提下,对系统等构成的特征进行检查,合理辨识旋转方向、度数,利用脉冲多普勒予以证实。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均由SPSS20.0 软件完成,x、t分别应用于计数、计量资料的检验,P <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折断中应用超声检查后,参照病理结果(100%),漏诊率较低,诊断准确率较高,相比之下行X 线造影检查的对照组情况则较差,组间呈现的差异显著(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对比

3 讨论

在胚胎期肠管发育过程中,如若出现中肠旋转障碍,抑或是肠系膜固定不良,就会导致肠旋转不良。在胚胎期6~10 周内,中肠的生长速度较快,远远高于缓慢发育的腹腔,由于腹腔容积狭小无法容纳中肠,导致一些中肠经脐孔疝进入脐腔,这就会导致生理性中肠疝的出现。同时随着胚胎的发育,腹腔生长速度也会随之提高,容积量有明显增加,但如若中肠从脐腔回纳入腹腔的过程中出现不完全逆时针选择,抑或是反向旋转等,就会造成肠旋转不良。基于中肠还纳选择方式差异的前提下,可将肠旋转不良分为以下几种病理:其一,中肠反向选择,主要是指将肠系膜上动脉作为轴心,中肠呈顺时针方向选择;其二,中肠完全为旋转,即中肠在腹腔内没有旋转,系膜未固定在后腹壁,可在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前面观察到,呈狭窄面悬挂;其三,近、远端中肠旋转未同步,其中前者主要包含了十二指肠、空肠等,后者包含远端回肠、升结肠等,主要表现为一端旋转正常,另一端没有旋转,一端呈反向旋转另一端没有旋转等。一般而言,无异常情况下,小肠系膜主要附着在后腹壁,根部具有宽阔的特点,当出现肠旋转不良后,小肠系膜仅附着于肠系膜上动脉根部附近、后腹壁,附着范围有明显缩小,导致小肠极有可能围绕狭窄的肠系膜根部出现扭转,如若十二指肠、回肠、盲肠等近端二分之三扭转,此时就可称之为中肠扭转,扭转方向主要以顺时针为多见,扭转的度数在90°~720°范围内,情况还会超过此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受扭转度数差异、松紧不一等因素的影响,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常见的症状包含十二指肠梗阻、肠壁缺血坏死等。

在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诊断中,既往大多会采用X 线造影,效果明显,利用造影剂在肠道内流动,可获取肠道位置、结构图像,可为病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但如若患儿出现十二指肠完全梗阻,X 线造影则不能将十二指肠空肠曲位置清晰、准确的显示出来,极有可能导致漏诊或误诊情况的发生,易促使患儿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不仅加剧肠梗阻危险,也增加了钡剂吸入性肺炎发生的可能性。近些年来,在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超声检查被广泛地应用到了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诊断中,主要是基于肠系膜上动静脉位置关系的前提下,落实对病情的诊断。在胚胎期肠管发育期间,中肠主要是将肠系膜上动脉作为轴心,逆时针进行选择,故无异常情况下肠系膜上动脉位置在胰体后方、腹主动脉前方,其与腹主动脉间夹角在40°~60°内。肠系膜上静脉在上动脉的右侧,位于下腔静脉前方,上动脉及上静脉的位置呈并行排列状态,如若出现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情况,两者的位置关系就会发生变化,肠系膜上静脉往往会围绕肠系膜上动脉呈螺旋状扭转,且上静脉还会出现扩张,上动脉和腹主动脉间间距也会有明显增宽。

在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诊断中应用超声检查后,图像主要表现为:在进行中上腹纵切面扫查时,不能将正常位置的肠系膜上动脉扫查出来,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间夹角有发生改变,即增大或缩小,一些患儿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发出后向上、向前、向左上走行并中断;实施中上腹横断扫描检查时,可观察到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间距离有明显增大,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的位置关系也有变化,上静脉在上动脉的左侧,抑或是前方,行脾静脉下方横断扫描检查,能够观察到肠系膜根部以靶环状,抑或是螺旋状呈现,包块低回声,上静脉环绕于上动脉顺时针,抑或是逆时针扭转;超声的实施,可进一步观察到包块内的血流信号,如若呈漩涡状则可诊断为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不用再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有相关研究指出,在肠系膜深静脉位于上动脉左侧时,往往有肠旋转不良情况,而上静脉在上动脉前方时,大概有四分之一存在肠旋转不良情况。另也有研究指出,实施超声检查后,如若观察到十二指肠水平部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间,就可排除肠旋转不良,而十二指出水平在腹腔内,则需及时考虑肠旋转不良。针对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来说,患病后其主要以不同程度肠梗阻为表现,病情的严重程度直接受扭转度数及松紧不同的影响。在实际的诊断中,需与常见的几种小儿消化道梗阻性疾病进行鉴别,包括十二指肠闭锁、新生儿坏死性肠炎、环状胰腺、肠套叠等,以尽可能的规避漏诊、误诊情况的出现,进一步确保诊断准确性,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

通过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在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折断中应用超声检查后,参照病理结果(100%),漏诊率较低,诊断准确率较高,相比之下行X 线造影检查的对照组情况则较差,组间呈现的差异显著(P <0.05)。说明,在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诊断中,超声应用价值较高,可为后续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肠系膜主动脉造影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超声造影和x光造影区别?
如何看待CT冠状动脉造影
主动脉也会长溃疡
腹部MR偶然发现的肠系膜脂膜炎影像表现
“肠系膜淋巴结炎”要治吗
不得不防的“健康杀手” ——主动脉夹层
还原主动脉夹层疾病
关于主动脉夹层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