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的实施效果与发展对策

2022-06-06 23:36何小玲
湖南农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蚕农桑园蚕桑

何小玲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7)

中国是种桑养蚕的发源地,蚕桑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湖南从西周开始栽桑养蚕[1]。20 世纪90年代,湖南的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居全国第9 位[2]。传统的养蚕模式基本上由50 岁以上的老农作为副业打理,一对夫妻一年最多管理1/3 hm2桑园,养10 张蚕,总收入1~2 万元,而且季节矛盾突出,农闲时间长,影响农民外出打工[3]。蚕桑产业要应对劳动力紧缺、土地成本上升、病虫害风险增加和茧价波动等因素带来的挑战,必须采取新的现代高效蚕业发展模式。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在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18 年创新提出并连续多年示范推广了“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取得较好成效。下面就这一模式的实施效果及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发展建议,以促进湖南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1 “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

“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是指一个家庭2 个主要劳动力,管理桑园“20 亩”(1.333 hm2),年收入20万元[3]。其收入构成如下:全年养蚕60 张,年收入达12 万元;桑枝培育食用菌收入4 万元;桑园套养家禽和套种蔬菜收入4 万元,共计20 万元,人均10万元(见图1)。

图1 “222”模式框架

湖南省从2018 年开始,连续4 a 在道县、花垣县、凤凰县、湘潭县等地示范推广“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该模式被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列为2021 年18 项农业主推技术之一。该项目由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与相关蚕桑企业(合作社)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免费赠送桑蚕新品种,并为重点示范基地派出1~2 名养蚕技术人员驻点开展技术指导,指导引进新成果、新技术、新设备,帮助企业联系产品销路,创立蚕桑品牌。政府和科研机构还对蚕桑企业和蚕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共同推进蚕桑产业的创新发展。

2 “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的主要做法

2.1 政府扶持与引导

为了扶持蚕桑产业的发展,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2017 年,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开展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建设推进茧丝绸产业提质增效的通知》(商运函〔2017〕944 号)指出,到2020 年,规模化集约化基地蚕茧产量占全国蚕茧产量的10%以上,基地种桑养蚕机械普及率和茧丝等级显著优于其他产地。湖南省在2018 年制定的《湖南省“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示范推广实施方案(2019—2021 年)》中明确指出,因地制宜制订送桑苗、蚕种、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等措施支持蚕桑产业,重点支持在花垣县、凤凰县、道县、桑植县、湘潭县建立“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示范基地,同时辅射带动祁阳市、宁远县、攸县、泸溪县等地500 个养蚕户、667 hm2以上桑园高效发展。2020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六部门出台了《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 年)》(工信部联消费〔2020〕151 号)指出,到2025 年,要实现种桑养蚕规模化、丝绸生产智能化、综合利用产业化。根据此规划,凤凰县、花垣县等地出台扶持蚕桑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花垣县近三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 000万元支持蚕农建设桑园,对种植完成、桑树培管良好的桑园给予3 000 元/ hm2肥料补助,对发展蚕桑的村(社区)修建300~500 m2的养蚕大棚纳入村集体资产范畴,以此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2.2 企业全程主导

湖南省积极培育和扶持不同层次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发展“企业+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组织,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订单生产、保底收购、二次分红等收益共享方式,为蚕桑家庭农场、蚕农提供统一蚕种等物质供应、统一小蚕共育、统一大蚕省力化饲养、消毒防病及自动上簇、统一蚕茧与套种套养产品收购等专业化服务,吸纳农户加入,充分调动蚕桑企业和蚕农、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性,实现“基地共建、生产共赢、利益共享、风险共御”的蚕桑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2.3 专家全程指导

由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与重点示范地的蚕桑种养加工企业签订协议,并派1~2 名专业人员驻点,从产业规划、技术创新、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指导,重点推广优质蚕品种、省力化养蚕设备、桑园套种套养、资源开发利用等4 项关键技术。优质蚕品种主要推广菁松×皓月、锦· 绣×潇· 湘、韶· 辉×旭· 东、华康系列等蚕品种,省力化养蚕设备包括桑园轻简化栽培、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自动上簇等先进技术,桑园套种按照安全、无公害的生态要求,选择抗病、喜荫、经济价值较高的魔芋、榨菜、大头盖菇等品种,并合理安排批次与控制规模,避免“喧宾夺主”;资源利用主要围绕开发生态蚕丝被开展,并结合区域生活及饮食习惯开发桑叶面条、桑叶豆腐等地方特色桑叶系列健康产品。同时,城郊地区还探索了桑葚采摘、亲子体验养蚕等乡村休闲旅游业和科普研学,推动其成长为蚕桑产业新的增长点。近几年,湖南省利用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万名工程、“农广助农”工程以及中国农技推广APP 和湘农科教云APP 等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专业技术员、种养大户、农场主和企业管理骨干等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人群进行了全方位深入培训和现场指导,效果明显。

2.4 农户自主承包

农户始终是“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示范推广的主体,研究机构和蚕桑企业都只是提供平台和技术服务的配角,不能越殂代疱。农户自愿与公司签订桑园技术服务、蚕桑产品生产与回收协议,确保蚕农根据协议与年度生产计划进行大蚕省力化饲养、桑园套种套养,最后按标准与议定价格由服务公司统一收购优质蚕茧和其他产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蚕农和科研单位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共同抵御各种风险。

3 “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3.1 经济效益可观

由于“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和采取适度规模经营,实行全年多批次养蚕,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据统计,“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先后在10 个县市、14 个企业(合作社)、300 多个蚕桑大户示范推广,2021 年建成标准桑园共844.67 hm2,建设养蚕大棚130 栋共51 870 m2,示范基地累计养蚕10 500 张,每张种产茧40 kg,按50 元/kg 计算,产值2 100 万元;开展蚕桑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生产蚕丝被7 000 床,销售收入约5 000 万元;生产桑枝食用菌收入200 万元,桑园套种套养及蚕桑科普研学收入300 万元,合计总产值达7 600 万元,桑园收入约9 万元/hm2,140 户重点示范户养蚕收入户平约12 万元,其中约有一半农户(63 户)平均收入在20万元左右,实现了“222”目标。收入最高的养蚕户有道县仙子脚镇蒋家岭村何姓夫妇等,2018 年即承包管理桑园3.67 hm2,为周边蚕农共育小蚕1 500 张以上,饲养大蚕150 张(共10 批),蚕种平均产茧42 kg/张,年收入达32.4 万元。

3.2 社会效益显著

“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创造了极大的社会效益,体现在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恢复了生态等。由于蚕桑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2021 年共解决劳动力创业就业500 个以上,带动或为辅助劳力提供蚕桑种养岗位2 000 个以上。如湘潭县利用重金属超标耕地种桑养蚕开发蚕丝被等健康产品,建设蚕桑文化展示体验馆,发展生态休闲产业,接待游客进行蚕桑产品销售、全蚕桑宴体验消费,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通过多批次养蚕、间作套种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桑叶喂蚕、桑枝粉碎培育食用菌、食用菌废渣和蚕沙肥田等),既实现了增收,又解决了废弃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实现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如花垣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典型的尾矿区,县政府把栽桑养蚕作为精准脱贫产业和尾矿区生态治理产业,全面开展“桑树矿山生态修复及高效利用工程”,从2016 年开始引导农民栽植桑树,到2021 年已达1 333 hm2以上,共有建档贫困户2 036 户、8 968 人参与栽桑养蚕,为脱贫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3]。

4 “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4.1 蚕农文化偏低,机械化水平较低

大部分蚕农年龄在50 岁以上,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能力较差,加上多功能养蚕设备和蚕房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对蚕农而言成本较高,目前蚕桑种养的机械化水平较低,桑叶采摘也主要依靠人工劳动力。

4.2 产业规模较小,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

目前湖南桑园面积仅 1 万 hm2,全年养蚕约 8 万张,生产蚕茧 2 800 t,在全国处于第三梯队[4]。湖南产业规模较小,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未能建立标准化技术体系。

4.3 龙头企业实力较差,品牌影响力不大

湖南有蚕桑种养企业 10 余家,除雅士林外,大多实力较差,只能为四川、广西、江浙等蚕桑主产区提供蚕茧原料[4]。蚕桑产业除了蚕茧之外,还有蚕丝被、桑叶黑茶、桑叶黑猪、桑叶鸡蛋、桑葚干、桑葚酒、桑枝食用菌等多种综合利用产品,但大多是小作坊出品,未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5 “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发展的对策

5.1 推进自动化,发展高科技蚕业

蚕桑产业是较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种桑和养蚕环节的自动化程度,是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桑蚕产业比较收益保持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大规模的桑园生产,离不开自动化技术。一是培育职业蚕农,解决蚕桑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问题。可通过相关的政策红利引导高学历人才、乡贤等返乡开拓蚕桑产业发展新路。二是引入社会资本助推蚕桑产业现代化,以加速在桑园除草、施肥、打药、桑叶采摘、桑枝伐条、养蚕消毒、大蚕饲养、采茧等劳动繁重环节推广机械化、自动化或智能化作业。三是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把蚕桑产业纳入优势特色产业规划,从资金、设备等方面对蚕桑家庭农场予以支持,促进桑树种植良种化、桑叶采收机械化和养蚕采茧技术规范化。

5.2 推进标准化,发展高质量蚕业

种桑养蚕的过程涉及到小蚕共育、大蚕饲养、上簇结茧、蚕茧收采、桑园管理等多个环节,要实现高质量蚕桑产业发展,必须建立标准化种养模式,推动蚕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从品种选育到共同催青、小蚕共育、大蚕饲养,从桑苗栽种到桑园管理,从简易设施操作技术到机械化设备,逐步建立以省力化、规模化、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的标准化养蚕技术体系,做到基地建设园区化、桑园管理轻简化、桑蚕品种良种化、蚕种催青智能化、小蚕共育电气化、大蚕饲育省力化、上蔟自动化,达到设施装备专业化、技术规范化、产品标准化[5];另一方面,培育蚕桑企业、养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蚕业经营主体,加强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家庭农场与养蚕专业大户为基础、蚕业合作社为纽带的产业化联合体,使分散的产业环节连接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全产业链提升、全价值链增值。

5.3 推进品牌化,发展高效益蚕业

蚕桑产业涵盖了蚕桑繁育、种桑养蚕、鲜茧收烘、干茧流通、茧丝加工、织绸印染、成品加工及资源多元化利用等多个紧密环节,涉及农、工、商多部门,覆盖一二三产业[6]。其产业化和品牌化建设是高效发展的关键。一是引导蚕农与龙头企业紧密联合,并按标准化、规范化、生态化组织生产管理,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塑造本土品牌,推动蚕桑产品产业链的构筑,延伸蚕桑产品价值链的提高;二是打造全省蚕桑产业联盟,形成资源聚集优势,努力打造“蚕博士”区域公共品牌和“雅士林”等企业品牌,抱团发展;三是利用抖音、小红书、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运用乡贤、网红等个人影响力,向消费大众普及蚕丝被的真假辨识、蚕桑资源的药食价值、桑叶黑茶与普通黑茶的区别等内容,加强品牌宣传。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湖南省“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可以成为蚕业现代化的一种推广模式,需要从资源统筹、家庭农场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与推广。

猜你喜欢
蚕农桑园蚕桑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七里坝桑园
关于对丙麻乡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蚕桑小镇规划设计作品
对现代农业形势下蚕桑产业发展的探讨
躲雨
家乡的桑园
简析新时期机械化蚕桑养殖技术的应用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