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合唱艺术与群众合唱排练

2022-06-07 21:21毛兴
参花(上) 2022年5期
关键词:排练声部音色

一、引言

合唱属于一种集体性的艺术活动,在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合唱活动中,有助于陶冶情操,满足群众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群众参与合唱艺术活动,有助于激发群众情感共鸣,在参与过程中提升群众的团结意识和音乐素养,在我国公共文化事业与和谐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参加合唱活动的多为业余爱好者,且以老年人为主,很少有人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合唱技巧培训,合唱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正确看待合唱艺术积极价值的同时,应适当增加力度组织群众合唱排练,在帮助群众掌握合唱技巧的同时,赋予群众持久参与的热情,对我国合唱艺术的高水平发展意义深远。因此,加强合唱艺术和群众合唱排练相关内容的研究,有助于积累理论研究和排练经验,为后续相关工作落实提供参考。

二、合唱艺术的特点

合唱艺术属于声乐艺术,相较于独唱而言,合唱更加追求声音的共性,通过多种表现手段、多声部实现声音和谐统一,呈现效果更加恢宏、大气。人声作为基础的合唱表现工具,挖掘合唱共性来生动刻画情感思想并细腻地表现出来,更容易诱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就合唱艺术的特点来看,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音色多样,音域广。合唱艺术涵盖多种声部,包括男女高、中、低声部,音色丰富,不同音色的巧妙组合也会呈现不同的效果,因此在表达情感方面优势更为突出。合唱艺术的音域较广,表现在参与合唱的成员众多,所有音域综合下,从低声部到高声部,通常可以实现三个半到四个八度,因此整体呈现音域效果较为宽广。[1]

(二)力度变化显著。合唱艺术相较于独唱艺术而言,力度变化较大,可以满足大范围的表现需要,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如,从ppp到fff,通过调整合唱成员音色搭配均可以完整地呈现。不同情绪、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也可以采用合唱的方式生动呈现。由此看来,通过不同的强音、弱音编排,可以驾驭不同的合唱风格,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情感。[2]

(三)音响层次多。合唱中的成员数量较多,通过调整力度级别、音色变化以及声部组合,可以呈现出不同特色的音响层次。

三、合唱艺术的价值

(一)丰富和陶冶精神世界

合唱艺术是多声部艺术,合唱活动需要一定数量的成员参与其中,在活动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可以拉近成员之间的距离,加深成员之间的情感交互与递进;[3]使一些兴趣爱好相同、有共同话题的成员可以更加密切地进行交流,在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消除内心孤独感。尤其是老年群体,晚年生活闲暇时间较为充裕,内心孤独感尤为强烈,积极引导老年人参加合唱活动,可以起到充实精神生活、促进老年群体彼此交流的积极作用。另外,合唱艺术属于一种高雅的艺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使人们获得积极正向的文化熏陶,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蚀和影响。长此以往,不仅可以陶冶群众的情操,还可以培养群众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满足个体精神需求。[4]

(二)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合唱艺术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日常排练的支持,通过有效的排练来帮助合唱成员掌握合唱技巧和方法,调整呼吸节奏、音色和力度等,避免个体音色过于突出,进而寻求合唱的共性。合唱排练中,发声排练是一项基础内容,排练较为严格,需要成员态度积极、情绪饱满,合唱时气息收放自如。对此,通过有效的发声排练可以帮助成员控制气息收放,缓解内心的焦躁和紧张情绪,从而提升合唱队伍整体水平。另外,合唱活动需要团体成员合作完成,在彼此协调配合下来提升整体合唱效果。日常群体性合唱排练中对成员协作意识的培养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进而为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提升群众文化品位

合唱艺术强调群体合作意识和成员之间的团结意识,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增强身心的愉悦感,获得深层次的艺术熏陶,且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的同时,提升群众的文化品位,满足其精神层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此外,定期组织群众性合唱活动,还可以有效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蚀,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对国民文化水平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四、群眾合唱排练的有效策略

在正确了解合唱艺术内涵的基础上,要积极组织群众合唱排练活动,在排练中逐渐掌握合唱技巧和方法,提升合唱整体呈现效果。

(一)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声训练

发声训练的本质目标是为了帮助合唱成员了解自身音色,掌握科学合理的发声方法,便于更加娴熟地运用发声器官,提升节奏、音色、音准、呼吸等掌控能力,在合唱中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5]发声练习中,多在适中的声区与力度进行,适中声区为f-d2,适中力度为mp-mf,随着练习深度逐渐增加音域、力度,按照大多数成员发声状态为主,调整排练进度。需要注意的是,寻找到最佳发声状态的同时,每个成员也要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积极调整到与他人声部一致,实现声部均衡、协调,提升合唱整体效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排练。

1.呼吸排练。呼吸排练是群众性合唱排练的重难点所在,呼吸节奏的掌控直接影响到合唱效果。呼吸同起音、音量、触音和音色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也是音准和共鸣的基础。[6]就群众合唱队伍而言,多数并未接受过专业的排练,歌唱时呼吸更多的是无意识进行,呼吸停顿不合理,难以满足合唱呈现效果。因此,应优先训练成员的呼吸,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置身于花园中的情境,心态平和,注意力集中,缓慢吸入空气,自上而下,让气流入身体腹部、腰围、肚脐各部位;吸满气后,轻柔、缓慢地呼出,检查气流是否均匀,以及胸肺扩张状态。通过闻花香的练习方式,帮助成员学会深呼吸,调整呼吸节奏,平稳、均匀地吐气,在后续歌唱时更有效地调整呼吸。

2.共鸣排练。加强合唱成员共鸣排练,其目标在于实现合唱声音和谐统一,尝试着用混声发音,实现共鸣位置与气息和谐统一。所以,在群众合唱排练中,很多成员在排练出气时并不需要运用共鸣腔,先口腔共鸣,改善咽喉基本音,然后扩大口腔共鸣腔体。口腔共鸣后,逐渐练习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对于胸腔共鸣,要保持气息处于下沉状态,胸部发声。头腔共鸣是为了取得更加圆润的音色,更好地调整发声力度。所以,练习中可以尝试着采用半音向上方法,或是借助母音进行轻声高位排练,找到自身的头腔共鸣位置,在反复排练中逐渐增加音量。[7]

3.直声排练。在群众合唱排练中结合成员特色进行直声排练,主要是为了找到更加纯净、圆润的音质,在合唱中敏锐把握其他声部的音程、音色变化。通常情况下,不同个体歌唱频率不同,并且会有习惯性的颤音和长音,歌唱速度快慢不同,如果忽视此方面的控制将会影响到整体协调性,弱化合唱效果。所以,排练中可选择“ma”这个母音进行直声排练,促使成员声音和谐统一,再加入正常波音,提升声音流畅、舒展的质感。由于发声排练中涉及诸多技巧,而排练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升排练效果,可以选择延长歌曲片段改编的练习曲,在基础排练中穿插歌唱技巧内容,边唱边学,增强发声技巧实际应用能力,以此来提升排练效果。

(二)选择最佳的合唱曲目

合唱曲目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成员排练热情与合唱效果,对成员个体演唱水平的提升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曲目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量。

1.依据人员构成选曲。合唱曲目应依据人数和男女占比来选择,一支男女生均衡的混声合唱队,男女人数占比是2:3,想要达到这一均衡比例难度较大,主要是群众合唱更多的是群众自发组织而来,人员数量并非是固定的,尤其是很多社区合唱队伍中女性占比较大。如果合唱队的女性数量超出男性,对作品的选择更倾向于女声领唱的作品,这样其他声部男女生尽可能达成平衡。如,《鼓浪屿之波》后半部分需要一段女声领唱,也是整个作品的精彩之处,因此女高声部可以有一部分人来完成,其他声部保持平衡。如果合唱队男声部占比更大,可以选择男声为主的合唱作品,将女声部多应用在小组领唱方面,如《祖国不会忘记》。依据实际情况,调节合唱队伍男女人数不均衡的问题,实现最佳的合唱效果。[8]

2.选择初级难度作品进行排练。由于群众多未接受过专业、正规的排练,因此乐理知识储备相对不足,如果一开始排练直接选择难度较大的曲目,则会挫伤群众排练的积极性,整体排练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所以,可以选择难度较小的作品进行初期排练,各声部音域跨度不大,和声简单,从基础排练着手,循序渐进,如《小路》《红河谷》等合唱作品。

3.依据演出场合选择曲目。不同场合适合演唱的曲目也是不尽相同的,尽管群众合唱活动专业性有所不足,但也并非是简单的自娱自乐,有时需要表演或比赛。在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中,尽可能选择气氛热烈、人们广为熟知、节奏欢快的合唱曲目,在演唱时可以调动群众的情感共鸣。如《青春舞曲》《大地飞歌》等,此类作品成员较为熟知,学习难度较小,呈现效果也将随之提升。

而参加比赛所选择的曲目应结合合唱队伍整体水平综合考量,避免盲目选择难度较大的曲目,尽可能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比赛获胜概率,在协调配合下来增强作品表现力。所以,优先选择与合唱队伍整体水平相近的艺术作品,在提升整体呈现效果同时,也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合唱队整体水平。如,群众合唱比赛可以选择大气磅礴的合唱曲目,适当增加合唱动作造型,或是通过伴舞的方式来增强现场表现效果,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以便于在比赛中占据更大的优势。如《长征组歌》《在灿烂阳光下》以及《黄河大合唱》等曲目。

此外,依据合唱队伍实际情况,也可以对一些合唱曲目进行改编创作,如《南屏晚钟》《外婆的澎湖湾》等作品,从独唱改变为合唱,同样可以呈现理想的效果。

(三)塑造鲜明、有特色的音乐形象

一个完整的作品呈现,离不开统一的指挥支持,通过音乐力度、速度和音色等多种手段呈现。首先,协调处理速度和情感之间的关系,快速多表现欢快的情绪,中速多表现平稳的情绪,慢速则表达悲伤的情绪。所以,在合唱作品处理中,指挥者要综合分析作品内容,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合唱速度。乐曲节奏、和声以及调式变化,也会导致速度发生转变。在作品演唱中,快速要保证吐字清晰、旋律流畅,慢速避免产生拖沓、枯燥之感。因此,在充分掌握作品主题和思想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处理速度和情感之间的关系。其次,调整力度。在选择一首曲目后,应对曲目的创作背景、风格以及乐曲长短等内容调查分析,优化总体布局,实现结构和部分变化对比鲜明呈现,提升作品整体的层次感。不同乐曲的情绪变化和呈现内容不尽相同,通过调整强弱力度變化,实现高潮突出,增强层次感的同时,带给听众更加深刻的真实感受。最后,把握乐曲音色变化。作品音色的把握关系到最终呈现风格,如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核心思想是反映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局面,通过热情、富有朝气的民族调式来呈现,展现祖国大地的勃勃生机。因此,在作品演绎中要更加热情、奔放、明亮,以穿透性音色为主,更加精准地展现作品风格特色。通过音色变化,层层递进展示情感,但也要注意规避过分追求音色影响声音质量的情况,通过深入诠释作品来展现艺术特色与情感思想。

五、结语

总的来说,作为一种多声部艺术,合唱艺术备受群众喜爱,因此,为了推动合唱艺术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普及,应积极组织群众合唱排练活动,使成员加强合唱技巧把握的同时,做好曲目细节性处理,更加生动、完整地呈现合唱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春晖.对社会群众性业余合唱团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艺术评鉴,2019(18):62-64.

[2]普俊兰.开展群众性合唱活动的意义与发展建议——以玉溪市文化馆为例[J].民族音乐,2017(04):51-52.

[3]梁颖.如何提高基层合唱团队的音乐素质和演唱能力[J].音乐大观,2014(10):217-218.

[4]殷雄.关于群众文化建设中群众性合唱的若干问题探析[J].参花(上),2015(02):133-134.

[5]魏勇.对我国群众性合唱发展过程中障碍性因素的分析与思考[J].大舞台,2010(08):166-167.

[6]张洁.合唱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谈学生合唱指挥的几点思考[J].作家天地,2021(12):38-39.

[7]张晓琳.从群众性合唱的普及和发展谈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思路[J].中国文艺家,2020(02):252.

[8]刘慧雅.从河南省合唱节看助推群众合唱发展的几点因素[J].戏剧之家,2017(24):75.

(作者简介:毛兴,女,本科,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声乐>)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排练声部音色
舞动未来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两个大忙人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