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东、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就业实证研究

2022-06-07 06:06单樱子王文霞鲁玉秀
中国市场 2022年13期
关键词:西部地区就业结构技术创新

单樱子 王文霞 鲁玉秀

摘 要:文章基于1978—2017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就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运用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实证分析我国不同区域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充分就业的区域化战略,为我国不同地区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就业增长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就业结构;技术创新;东、中、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13-0058-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3.058

1 引言

就业问题是关系民生的根本问题。创新驱动战略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实现经济增长新业态和新源泉的基础动力,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替代和挤出作用客观存在,深入研究新一轮技术创新革命对就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技术创新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而基于我国不同区域比较的层面,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开展研究的较少。文章基于1978—2017年东、中、西部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东、中、西部地区就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运用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实证分析新时期我国不同区域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梳理分析结论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充分就业的区域化战略,为我国不同地区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就业增长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2 东、中、西部地区就业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得出1998—2017年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和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如图1所示,发现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就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1]2008年,东部地区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28.2%、35.4%、36.4%,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成功转型为“三、二、一”次就业结构。中部地区则是从2016年开始,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转型为“三、一、二”次结构。西部地区至今仍停留在“一、三、二”次就业结构。可见伴随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三大区域就业结构调整协同性不足。

3 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实证分析

下面进一步实证研究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

3.1 实证分析模型设定

首先运用Hamermesh(1993)推导的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来建立模型,分析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技术创新对东、中、西部地区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假定总量生产函数如下:

其中,Y为实际总产出,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α为资本的产出弹性,ρ和ν分别为要素替代弹性参数和规模报酬参数,A为全要素生产率。厂商获得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其中,w/p表示实际工资水平,根据式(3)求L,可得:

对式(4)两边取自然对数,得文章的就业回归方程如下:

文章借鉴胡雪萍、李丹青(2015)的研究,主要从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两个层面研究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2]其中,用研发经费投入额作为衡量自主创新的指标,用外商直接投资作为衡量模仿创新的指标。构建实证分析模型如下:

其中,L为就业人员总数,gdp表示实际总产出水平,wage表示实际工资水平,rd表示真实的研发经费投入额,fdi表示真实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下标i代表东、中、西部观测地区,t表示观测年份,ε为随机误差项。

3.2 数据处理与变量定义

根据中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数据及运算结果,设计各变量含义如下:Le、Lm、Lw分别表示东、中、西部地区的就业人员总量,L1e、L2e、L3e分别表示东部地区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总量,L1m、L2m、L3m分别表示中部地区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总量,L1w、L2w、L3w分别表示西部地区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总量。gdp表示实际总产出。构造以2008年为基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并对2008—2017年间东、中、西部地区的名义gdp进行平减处理。用gdpe、gdpm、gdpw分别表示东、中、西部地区实际产出水平。wage表示实际工资。经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平减后,分别用wagee、wagem、wagew表示统计年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职工实际平均工资水平。rd表示实际研发经费投入。用研发经费投入额这一指标来衡量自主创新的投入程度,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用rde、rdm、rdw分别表示统计年间东、中、西部地区实际研发经费投入额。fdi表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用外商直接投资这一指标来衡量模仿创新和技术引进,用当年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名义汇率换算成人民币,并用gdp平减指数消除价格因素影响,用fdie、fdim、fdiw分别表示统计年间东、中、西部地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以2008—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包括时间序列数据和分地区截面数据,共计240个样本数据,为消除经济数据异方差的影响,对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

3.3 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实证分析

运用EViews 9.0计量经济软件进行分析,上述各统计变量数据经过H(Hausman)检验,均在10%的水平上显著,所以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3]表1、表2、表3分别为统计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相应数据的模型回归结果。

由上述东、中、西部地区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存在差异。其中,东部地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同我国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相同,均为“三、二、一”次结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均有一定滞后性。技术创新对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整体而言具有就业扩大正效应。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研发经费实际投入,相较于提升企业模仿创新能力而言,更有利于促進我国东、中部地区的就业增长,主要是刺激东部地区第一、第二产业就业增长,以及中部地区第一、第三产业就业增长。C29C2C18-4881-4D99-90F3-FC5F092FDE19

4 结语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基于创新驱动的视角,从促进我国不同区域就业增长、实现不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4.1 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技术创新的区域化战略

发挥自主创新对我国东、中部地区的就业扩张作用,增加东、中部地区研发经费投入,提高东、中部地区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市场主体。有效提高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術产业的同时,促进新经济、新业态的出现,推动我国东、中部地区就业增长。

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有选择的采用技术创新的路线,尽可能防止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对西部地区就业的排挤作用,不断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吸引西部地区的外出打工人员在本土就业。

4.2 促进东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

发挥东部地区自主创新对就业的扩张效应,尤其是对第二产业产生的就业正效应,加强传统工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依赖东部地区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便利的交通通信条件和产业配套环境,培育东部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东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3]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的政策环境,通过改造传统制造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快工业部门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生产出高价格、高质量的产品,实现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升级的同时,促进东部地区就业质量的提升。

4.3 促进中部地区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

发挥技术创新对中部地区第一、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带动作用,促进中部地区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吸引中部地区人才回乡就业、创业。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应利用当地的资源和能源优势,依靠技术创新使农业转向高效率、低能耗的集约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推动乡村振兴。同时建立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各项配套措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城镇工资水平,吸引本地农转非人员在第三产业有效就业,促进中部地区就业结构优化升级。

4.4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双创带动就业新增长

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坚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引导高新科技产业发展,以创新创业驱动生产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进而推动产业升级,[4]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才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李付俊.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2]胡雪萍,李丹青.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5(8):3-10.

[3]涂文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区域实现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8.

[4]吴刚.全面创新战略导向下产业升级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0).

[5]姜磊,王昭凤.中国现代部门劳动分配比例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贸研究,2009(1).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1B790006);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21-ZDJH-0207);2020年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专题研究培育项目(项目编号:2020ZJ-09);2020年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编号:2020HYGG08)。

[作者简介]单樱子(1986—),女,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与会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通讯作者:王文霞(1978—),女,河南郑州人,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C29C2C18-4881-4D99-90F3-FC5F092FDE19

猜你喜欢
西部地区就业结构技术创新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