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视角下的景区旅游公厕创作研究

2022-06-07 07:44郑胡杰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厕如厕景区

洪 涛,郑胡杰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继续稳中求进,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选择。《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顺利落实,使得我国景区旅游公厕的综合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1]。但是,当前景区公厕仍然存在忽视游客使用体验的问题,游客卫生意识与隐私需求的明显提高,也对旅游公厕的人性化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是以一种层次的和发展的方式,以一种强度和先后的次序,彼此关联起来的”[2]。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前四个层次通常称为缺陷需求,后一个被称为增长需求[3]。同时,他认为“如果所有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并且机体因此而受生理需要的主宰,那么,其他需要可能会全然消失,或者退居幕后”[4]。因此,需求层次等级越低,其对于人的行为影响力就会越大,必要性也越强。

人性化的景区公厕设计实践,要以解决游客的缺失需要为设计目标,具体表现为满足游客的排泄与清洁、隐私便捷、等候休憩等需求,并使游客体验到作为消费者应得的尊重。而对于设计者本身,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创造合理高效的使用空间,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分析游客如厕过程的切实需求,完善存在的短板与不足,是目前景区公厕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1 现状问题

笔者对安徽省境内部分景区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部分旅游公厕受制于建设年代、经济发展水平、设计理念、运营管理等因素,并未从游客的使用角度出发进行人性化设计(表1)。

表1 安徽省内部分景区公厕现状调查

黄山风景区作为我国著名的5A 级自然景区,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景点众多,是安徽省旅游界的标杆,也是国内自然景区建设的典范。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景区内公厕可以满足游客的基本使用需求,但是设施老化、服务细节缺失等问题也同样存在。

天堂寨风景区同样是5A 级自然景区,地处皖西大别山核心区,景区风光别具韵味。天堂寨作为皖西地区的代表性旅游景区,近年来借助相关政策发展迅速。目前景区内的公厕普遍较新,但统筹规划的缺失和实际游客容量的限制,导致这些公厕的建设标准普遍不高,类似母婴室的人性化功能尚未在设计过程中得到充分落实。

八里河景区地处皖北,诞生于八里河与颍河水利改造工程时期,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景区具有典型的湿地特征,生态环境十分优良。调研发现,景区内的建筑风格杂糅,部分公厕外观堆砌欧式构件,并未回应当地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公厕内部存在清洁设施设计不合理问题,加之管理缺失,导致使用环境较差,使用感受较为负面。

合肥市天鹅湖景区是安徽省城市公园的代表,硬件建设水平较高,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但庞大的游览人数导致硬件服务设施经常超出设计承载力,从而使服务质量大打折扣。景区内的公厕为配合整体规划设计要求,结合地下停车场采用下沉式布局,然而却并未配套相应的无障碍设施,体验过程较为不便。公厕内缺乏机械排风,整体卫生状况堪忧。

结合需求层次理论对以上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目前安徽省内的旅游公厕在人性化服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1 生理需求层次现状问题

公厕是一类功能性特别强的建筑,其功能应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由于忽视特定使用人群行为特点,当前许多景区公厕存在相关功能缺失的问题。例如,忽视哺乳期妇女和残障人士的需求,缺少母婴室及无障碍卫生间;忽视女性如厕时间较长的生理特点,不能结合景区游客人流数据特征,按照合理比例对男女厕位数量进行配置,导致游客高峰期男厕厕位利用率低下,女厕厕位紧张而出现排队现象;忽视管理人员的工作需要,管理配套用房缺失,致使清洁工具无处摆放,严重影响公厕的整洁度;缺少入口导引标识或指向混乱,增加了游客的寻找难度等。同时,不合理的排水设计使得地面积水无法及时排空,游人的频繁走动又会产生出大量污渍;不合理的通风设计、机械排风的缺失等问题使得室内恶臭气体难以迅速排出;自然采光、人工照明设计考虑不当导致光线昏暗,使用空间压抑等。这些因素综合之后,使得厕所空间的使用环境十分脏乱,使游客产生了非常负面的使用体验。

1.2 安全需求层次现状问题

安全需求层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上。对于生理方面,存在相关设施设计不合理甚至不满足规范要求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无障碍坡道的坡度过陡,影响残障人士的使用安全;场地内高差处理不当,游客容易踩空或被绊倒;地面缺少防滑处理,易产生摔跌等。这些问题会潜在地影响游客的人身安全,需引起景区管理者和设计者的重视。

在心理方面,主要是对于游客如厕时的隐私考虑不充分。包括视线遮挡设计缺失,例如男厕小便斗设置在临近入口处,游客在小便时容易被直接“现场直播”;女厕厕位与门之间视线直接贯通,存在被偷窥的风险。另外,男女厕缺少独立的洗手池和厕位占用提示,男厕小便池之间未布置隔板等。这些问题会使游客在如厕过程中感到尴尬与紧张,从而影响整体的出行体验(表2)。

表2 现状问题汇总

1.3 社交需求层次现状问题

该层次的问题集中表现为没有设置合适的等候休息空间。在如厕之前,游客缺少足够的缓冲区域,在等候同伴如厕的过程中无落脚之地,在如厕之后也缺少能短暂停留的场所,导致游客在整个如厕过程都处于紧张状态。

1.4 认知及审美需求层次现状问题

认知与审美需求是马斯洛八阶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补充部分,主要是对知识及美感的需要。厕所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也间接地反映出所在地的历史人文与艺术沉淀。该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设计者缺乏将公厕设计上升到文化载体的意识,仅局限于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未能将地域文化与公厕设计相结合,创造有特色、有品质的公共空间。呆板的建筑形象和乏味的空间感受,使游客很难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感[5]。

1.5 被尊重需求层次现状问题

公厕作为景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游客感受景区整体环境的重要场所,能反映景区的整体风貌和服务水平。前三个需求层次存在的问题会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到游客在景区内的游览体验。游客作为消费者,无法享受到功能合理、干净卫生的如厕环境,以及舒适便捷的如厕体验,是景区旅游公厕无法满足游客被尊重需求的具体体现。

2 设计策略研究

景区公厕设计归根结底是要满足游客的基础需求。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公厕进行相对应的分析,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被尊重需求从低到高都有着不同的着重点,不同的人群也有着不一样的使用特征和需求。因此,景区公共厕所的设计应该关注和满足不同人群的特点,体现人性化的关怀,进而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以需求层次理论指导实践,由低到高逐步完善景区旅游公厕的服务水平。

2.1 完善基础功能,整洁环境

生理需求作为最低层次的需求,设计工作首先要解决配套功能房间缺失的问题。例如,合理地配置母婴室、无障碍卫生间、管理用房、工具间、设备间等。母婴室是当下社会急需配备的设施,许多家长极少带婴幼儿出游,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照料设施缺失,无法满足喂奶、食物加热和换尿不湿等儿童需求[6]。对于女厕厕位在高峰时使用紧张的问题,既有男女厕位相对比例失调的因素,又包括女性厕位绝对数量不足的因素。应在满足相关设计规范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统计景区内的实际游客量,统筹制定男女厕位比例。对于缺乏等候空间的问题,应在设计中重视过渡空间的作用,为如厕的游客提供缓冲等候空间,建立整齐有序的如厕秩序。

旅游公厕在设计时应考虑为游客创造干净整洁且舒适的空间,例如通过合理的建筑外形设计,利用风压原理促进公厕室内空气快速流动,从而排除异味,保持厕所内空气质量的洁净。通过合理的构造设计,解决建筑使用中的保温隔热等问题,例如,设计时应注意避免围护结构上出现冷桥,一方面可降低建筑的运营能耗,同时也会直接提升建筑在冬季的保温效果,保证游客在冬季如厕时的室内温度。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合理搭配,保证建筑在各种天气下都能获得温馨舒适的光环境等。

2.2 保障如厕隐私,消除安全隐患

游客对于安全的需求贯穿整个如厕过程。根据不同的行为特征,设计者要在公厕设计之初对其考虑充分,以满足游客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安全需求。厕所入口应易于辨认,避免难以找寻使得游客产生焦虑感;视线遮挡设计应足够合理,避免厕位直接暴露于外部视线中;立面开窗应符合实际使用情况,不可片面追求立面效果而设计错误的外窗形式,保证游客如厕时的隐私安全;无障碍设施应严格遵循规范要求,切实保障残障人士人身安全。此外,地面防滑处理、危险提示标识、良好的通风采光都是不能忽视的设计要点。

2.3 丰富配套种类,提升服务质量

在满足游客生理层次与安全层次这两项基础需求之后,设计者应当对更高层次的使用需求加以考虑。景区公厕除了要为游客解决如厕需求外,也应作为游客的休憩与补给场所。通过将公厕的功能进行复合处理,打造类似节点性的服务驿站,可有效地提升整个景区的服务水平与维护效率。公共厕所的配套使用功能,可根据现实需求额外提供如无线网络、便利店、废品回收和售卖功能等;从卫生环境维护角度来看,公厕还有必要为维护景区环境的环卫工人提供歇脚点;从文化传播角度,针对景区公厕粗放建设的现象,景区公共厕所的设计构思应当与环境有机结合,以恰到好处地反映地域的文化特色。

3 创作实践

3.1 项目概况

该方案应六安市旅游局举办的旅游公厕设计竞赛而创作,为大赛的一等奖作品。项目选址于4A 级景区梅山水库的核心位置,基地毗邻滨水步道,四周群山连绵、植被茂密,景观资源十分出色。近年来,随着六安市对旅游业的大力支持,大量省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梅山水库风景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对景区的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次旅游公厕的设计将助力景区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2 设计理念

任何建筑都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和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环境的好坏对于建筑的影响甚大[7]。笔者秉持“顺应环境,隐于山林,融于风景”的建筑立意,通过对起伏的群山、传统居民聚落等皖西地区地域特色要素进行提取,创作出大屋顶下“聚落空间”这一建筑意象(图1、图2)。山丘般的建筑轮廓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建筑本体隐于群山之中。出挑的屋盖设计灵感源于皖西传统民居的挑檐,使用青砖、块石等材料,使得建筑本身更加具有地域特色。

图1 屋顶下的“聚落”

图2 建筑隐于山林

3.3 设计策略

满足与游客如厕体验最密切的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需要从游客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心理感觉等多个维度考虑设计对人产生的影响,切实回应调研时发现的问题与隐患。在基础需求之上,要进一步优化设计细节,以获得更加人性化的使用体验,使游客的如厕感到轻松愉悦。

3.3.1 生理需求层次设计细节

建筑平面布局以优化游客的使用体验作为出发点,通过功能体块的错动,产生出多条路线,为游客提供更加多样的路径选择。此举可增强建筑空间的趣味性与可达性,同时促进空气流动,改善空气质量。根据最新版的《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并结合梅山水库景区内的日常游客量,将男女厕位按照1:2 的比例设置,增加女性厕位的绝对数量,保障女性游客的使用需求;家庭卫生间与母婴室合并设置,布置于建筑整体左部,设置独立的出入口,以保障特殊需求旅客的使用便捷性与隐私;无障碍卫生间临近无障碍坡道布置,使残障人士能以最短的路径抵达该房间;商店的上方利用层高布置夹层,并作为其库房,使一层平面获得更多的服务空间;利用山体设置负一层,作为管理人员的使用房间,确保游览流线与管理流线分离,以减少二者相互干扰的可能;工具间邻近男女厕所布置,方便管理人员进行操作(图3)。

图3 建筑平面图(1F、1F 夹层、-1F)

为给游客创造干净舒适的使用环境,设计时应充分结合建筑热工的特点,运用传统材料设计相关构造。例如,建筑主体开口面向夏季风主导风向,通过“口袋状”形体构造,使气流流经后形成自然风压,促进空气流动,以保持厕所区域内的空气洁净;屋顶做局部开口处理,实现类似天井的功能,促进建筑内部热量的有效散发;厕所墙体设置横向通风孔,开孔外大内小,通过风压原理实现被动式对流通风,改善室内环境的同时降低运营能耗;大屋顶所产生的檐下灰空间,可在夏季为游客提供良好的遮阳效果,降低建筑空间的整体温度,提供清凉的休憩区域(图4、图5)。

图4 建筑通风分析

图5 建筑遮阳、采光分析

3.3.2 安全需求层次设计细节

在心理安全性方面,为保证游客如厕时的私密性,空间布局逻辑遵循“开放—半开放—私密”的顺序,将如厕空间布置于最内侧,同时入口进行视线遮挡处理。厕所前部墙体不做开窗处理,仅设置促进空气流通的通风孔,进一步减少视线干扰。入口景观墙设置可发光的公共卫生间的标志,确保游客能及时发现。

生理安全方面,从人流活动与清洁需求出发,入口台阶增设木质扶手,台阶踏步增设防滑条,地面铺装选用防滑易维护的釉面瓷砖,减少老幼人群发生摔跌的安全隐患;洗手池区域的墙体内设置送风管井,利用机械送风及时干燥地面,避免地面湿滑,排除不安全因素;无障碍卫生间内根据国家规范,以高标准设置轮椅活动空间,一改大多数厕所无障碍卫生间拥挤狭窄的情况,为残障人士提供舒适便捷的使用体验;方案整体照明均采用高色温暖光源,在保证足够照度的同时为游客营造温馨舒适的感觉。

3.3.3 更高需求层次设计细节

该层次的设计细节更加注重为游客创造便捷愉悦的体验。设计在厕所室内预装智能气体感应设施,提供气体质量自动检测、自动循环、辅助管理等功能,进一步保障厕所整体环境的整洁(图6)。建筑主入口处设置景观墙体,强化入口阶梯的方向引导作用,为游客提供明确的前进路线;景观墙体一侧结合地势设置悬挑休息平台,临向湖面优质景观,为游客创造出一处较为静谧的休憩场所(图7)。

图6 智能管理技术分析

图7 景观平台欣赏湖岸风景

优秀的建筑形象往往承担着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通过地域文脉的传承、建筑符号的转译和空间意境的营造,才能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8]。皖西地区气候潮湿多雨,设计应充分尊重当地环境,选用地域特色材料,兼顾功能与美观,在控制造价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环境协调性。设计中,景观墙体采用当地出产的山石,根据所需尺寸加工后砌筑而成,保留石材原本的粗犷特性,使得游客对于自然景观的体验触手可及;建筑外墙采用传统青砖,结合保温防水材料砌筑夹心组合墙,以实现良好的防潮、保温性能。

4 结语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公共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再是公厕建筑、设施设备方面,而主要是人性化设计、生态化设计、设计美学体现等问题[9]。旅游公厕对于游客不仅是一处排泄场地,而是变成了承载游客更多使用需求的综合性场所。笔者通过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合理分析,总结出公厕在各需求层次存在的问题,结合项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设计对于干净卫生、便捷隐私、社交乃至美学的多层次需求的回应。本次景区公厕的设计实践,将游客生理需求作为出发点,通过设计手段逐层回应现状问题,以期满足更高层次的人性化需求,创造更加人性化的使用空间,以期为今后的景区公厕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猜你喜欢
公厕如厕景区
纽约公厕不足,增设遥遥无期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新型马桶防员工“带薪如厕”
某景区留念
且谈如厕
澳三成人患有“公厕焦虑症”
“酒鬼公厕”
着急如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