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适能视角下对学校体育课的思考

2022-06-07 08:01南京体育学院蒯立法
内江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育课运动体育

◇南京体育学院 蒯立法

盐城技师学院 惠恒鑫

采用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等对学校体育课和体适能训练课程进行探究,发现目前的学校体育在还存在着形式化、功利性和单一化的局限性的问题。依托分析体适能课程理念对学校体育课进行思考,认为学校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应和“三生教育”相融合,提高体育课教学组织和实施的目的性和实用性,注重学生运动智能的培养,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学习以及科学评价的作用。

随着体育中考改革以及家长教育理念的改变,使得体育培训市场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体适能训练课程是现阶段体育培训机构重要开展的课程,它深受我们儿童的喜欢和家长的认可。那么,相比学校体育课,它到底有什么魅力?我们何不把体适能训练“搬”到学校的体育课中,当然也不是完全“照抄”,而是去适当改变一下,吸收它的优点,将它“整形”,使得它更适应学校体育课的形式和环境,符合新课改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课程的理念和学校体育教育的宗旨。

1 体适能课程与学校体育课对比

学校体育课和体适能课程都属于体育课程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它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变式,在教师(教练)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情况下,按照特定的教学计划,把体育为媒介进行的教育活动。通过对比体育课和体适能课程,发现它们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也存在着区别,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体适能课程和学校体育课

2 体适能课程的教学理念的特征

时序性和阶段性: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程序性和不均衡的特点。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抓住运动素质发展的灵敏期。体适能课程训练在针对不同年阶段的儿童,有各阶段不同的训练方针和训练重心,具体见表2。体适能训练是长期的过程,其相邻的两个阶段训练活动是不能分开的,后续的训练活动总是在前期的训练活动产生的效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就好像搭积木一样从低到高,不可跨越。并且他们相邻的两个阶段之间的训练活既应该有所区别,又须相链接。科学合理的体适能训练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可以帮助儿童一步一步踏稳每一级台阶,从而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表2 不同阶段儿童的训练思想和重点

全面性和综合性:体适能训练旨在全面均衡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协调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体适能训练可以促进儿童体格健康成长;通过运动干预解决体重、身高、BMI、纠正体态等问题。②体适能发展基本运动素质:心肺耐力、身体成分、柔韧、协调、肌力肌耐力等。③可以促进神经系统、思维逻辑能力以及情商、智商、动商的发育。儿童发育时期的运动方式不能违背个体自然生长的规律,同时也不能过早的进行某个运动项目的专项训练,否则会将会影响身体均衡性发展。体适能训练课程有利于在孩子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进行优化和干预,在保证正常发育的情况下,运用多种合理高效的练习内容、方法和手段,使身心各方面都得到更进一步的锻炼,使其能得到全面综合、科学合理的发展。

3 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和问题

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学校体育课程的学术理论研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成果累累。实现了体育课程目标从侧重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从社会中心到学科中心再到学生中心,体育课程评价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转变[2]。但是就其体育课程具体实施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形式化、功利性、单一化的问题。

(1)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迷失。随着多年体育课程理论的研究,已明确了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但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健康”和“技能”的学习开展,缺少对学生的人本精神个体和持续性教育的关注,出现了学生学习后却不能学以致用的尴尬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虽然体质增加了,但运动技能却一项都没有掌握好,大大降低了它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新一轮的新课背景下,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迎合”这种趋势,或许是为了彰显当地学校的课程的“特色”或许是校领导完成课改的任务,体现自己的政绩,除了包括基本篮球足球排球田径等各种内容,还大量囊括了比如“纪律课”“安全课”等。其次,学校和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受伤,害怕承担责任,学校的管理部门和教师在更倾向于减少开设甚至不开相对危险性和枯燥的室外活动课程,使得本该激情四射的体育课变成了“三无七不温柔体育课”以及“重知识、轻能力”“重体验、轻结果”“重健康、轻技术”[3]。教学的形式化和功利性的教学内容使得我们的体育课迷失方向,严重阻碍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

(2)教学评价的局限。现阶段的体育教学考核中普遍出现“唯分数论”现象,普遍存在用分数衡量一个学生技能掌握程度的情况,这种现象在我国已司空见惯,导致了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考核而教学,学生为了拿分而学习。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呈现机械化和敷衍化的特征。对于“走过场式”的教学过程来说,教师只要掌握了“提分速成”的方法,学生考核过关了,教师课程质量评判考核也就过关。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就会持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心态,造成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不到提高,兴趣不浓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从而使得学生难以养成运动的习惯以及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体育课,探究其存在的本质意义,明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盲从不功利化,坚持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深度融合,构建良性的逻辑体系,科学综合评价,做到因生制宜,鼓励与引导。

4 体适能视角下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思考

(1)结合“三生教育”,强化教学目标的实用性。所谓的“三生”教育具体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从宏观层面讲:其基本属性是指以学校教育为媒介,教会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学会生存的技能、认知生活的本质,倡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是渗透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的通识性教育,是学校德育的范畴的概念,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从中观层面来讲:三生教育是对学科体育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炼,是对学校教育的目的最根本性的阐述,提高生存、生活、生命。从微观层面来讲:明确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目标,从而教会学生生活生存技能。因此,三生教育把教育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已经体现和遵循了体育与健康教育本质的精髓[4]。所以,学校体育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三生教育”,在整个的体育教学环节中,应该更加人本化、人性化以及生命化。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也应该从根本入手,除了健康和技能,更应该关注的是提高他们生存能力、改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健康水平的技能,通过体育课训练、游戏、比赛等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形地给学生注入人本的思维,赋予其生命的内涵,注重培养他们个体的个性成长。这样可以明确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2)重视学生运动类智能的培养。运动智能是运动能力的组成部分,是指运动方面的特殊智能,它是某些智能要素和某些技能要素的有机结合[5],将运动活动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与对运动行为的观察、记忆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运动方面的特有的智能。智力是运动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运动智可以很好的学生可以更好更快地认识和掌握技能,并加以应用。一个拥有良好运动智能的学生可以更好更快的认识并且掌握以及运用技能。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往往不是体育老师教的不够好,教学方法不够高效,而是学生不具有相应的运动智能,存在“有心无力”的窘迫局面。特别是在学生在幼儿和小学阶段的时候,学生的心智、智力、运动思维等能力发展刚在起步的时候,他们的感观统合神经系统刚开始发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他们不具备任何能力去接收并转换成自己思维里所认知的信息。体适能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全面均衡的提高孩子的素质,优化动作模式,完善感觉统合,提升运动机能。所以,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也要从根本出发,首先,前期要建立良好的感觉统化系统(专注力和记忆力)为学习其他知识做好准备。其次,全面均衡提高体育运功能力(跑、跳、滚、爬等)、基本运动素质(灵敏、协调、平衡)和健康水平(心肺能力、身体成分),处理好体态矫正问题(身高、体重、体格、体态)。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抓住学生运动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敏感时期,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学生脑功能、整体运动机能、社交情感等“内在”方面智能的发展,以达到多方位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的目的[6]。

(3)强化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个体实践能力和创造的能力[7],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师所有的教育活动和策略都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进行设计和组织实施的,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的过程具有运动学习的重复性、身心负荷的双重性的基本特点,所以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样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学效果更高效以及教学目标更容易实现。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双边性的特点,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行为,面对的是复杂不可变的教学环境以及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生个体。所以除了学生个体,教师这个“导演”的角色也尤为重要。这个“导演”不仅要有“写剧本”的能力,还要有把控整节课的节奏的能力。其次,要把握学生阶段性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师可控的情况下尝试将课堂归还学生,坚持扮演好引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根据所传授知识的不同特点,不同类别的教学对象(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知识储备和经验,课堂上要有效地掌控学生学习兴趣、借用各种教学手段(语言、行为、表情),灵活运用各种各样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和探究式自主学习,敢于独立解决问题。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体育课程评价指根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等相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它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环节,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评价以及课程建设的评价。其中,学生的学习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部分。现阶段的学校体育课的学生学习评价存在问题。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学习的过程的特点,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体育考核分数等级和技能学习情况),忽略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及运动参与过程等。总结来说就是:①评价的内容不全面体;②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以及训练前的状态诊断。体育课程评价应该有标准但不局限于考核标准(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氛围、学习程度等),我们需要学会放宽课程结果的重要性,旨在提高学生竞争意识,激发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动机达到终身体育和可持续教育的目的。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要彻底从根本上树立先进的体育的评价思想理念,要清楚客观的认识到评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诊断、导向、激励、反馈调节、教育总结的作用,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和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彻底杜绝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功利性现象,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8]。

5 结束语

体适能教学理念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时序性和阶段性的特点,相比较学校体育课的有着值得借鉴的优势和经验。在体育课的实施课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究解剖体育课的本质,拒绝形式化、单一化和功利性的体育课,赋予体育课实用性和实践性的意义。

猜你喜欢
体育课运动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体育课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