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盛开在民间的戏曲之花

2022-06-08 16:02包海英
中华瑰宝 2022年6期
关键词:冀东评剧市井

从田间地头的村歌土调,到唱遍大江南北乃至辽远边疆的『大戏』,甚至发展为蜚声海内外、影响广泛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评剧鲜明的艺术特色无疑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

评剧起源于冀东等地的莲花落,历史上曾有“落子戏”“蹦蹦戏”“平腔梆子戏”和“评戏”等诸多称谓。它诞生于唐山滦州(今滦南县),在晚清时期正式形成,至今百余年,是我国诸多戏曲剧种中较为年轻的剧种。

植根于民间—生活气息浓厚

评剧起源于冀东莲花落已经成为学界共识。莲花落由唐代一种法事曲调演变而来,曾作为乞丐的乞食唱曲长期流传,大约在18世纪初传到冀东,后逐渐与冀东的民间艺术如秧歌、十不闲、滦州皮影、乐亭大鼓等相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冀东莲花落,也就是评剧雏形。

到了1908年,适逢光绪、慈禧去世的“双国丧”,清政府明令禁止一切娱乐演出活动。被誉为评剧“鼻祖”的成兆才和任连会、孙凤鸣等莲花落艺人聚在一起,悉心总结仍处于“三小戏”阶段的彩扮莲花落艺术的优劣,借鉴吸收梆子等大剧种的表演、唱腔和伴奏,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把叙述体改为代言体,创作角色行当,创制新的板式结构,创编《花为媒》《开店》《占花魁》等剧本,采用全套河北梆子乐器伴奏,等等。通过这些改革,彩扮莲花落脱胎换骨,实现了质的转变。

1909年演出恢复后,改编后的莲花落得到了观众的肯定。然而,这些艺人并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他们在演出实践中不断用汗水和智慧浇灌这株新生的幼苗,终于使评剧这一新兴剧种正式定型,并很快从冀东一隅传播到通都大邑。因此,1909年也被看作评剧诞生的元年。

从评剧的产生不难看出,它植根于乡土民间,演出的是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最初的小戏如《老妈开嗙》《傻柱子接媳妇》,虽然玩笑成分居多,但也反映了清末百姓生活的部分实相。家庭伦理戏是早期评剧的主流,这些戏曲多表现家长里短以及普通人家成员间的各种关系,如表现婆媳关系的《劝爱宝》《偏心眼》,表现夫妻关系的《冯奎卖妻》《黄爱玉上坟》,表现兄弟关系的《打狗劝夫》,表现姑嫂关系的《小姑贤》《小姑不贤》,等等。其他如表现继母与前房子女关系、母子关系、妯娌关系、主仆关系等的剧作不乏其例。可以说,举凡乡村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评剧中都有所体现。

这些剧目对母慈子孝、夫妻和顺、兄友弟恭、婆媳融洽等传统和谐的家庭关系给予大力的肯定和赞美,而对虐待媳妇、不敬公婆、残害继子女等恶劣行为给予强烈的谴责与抨击,且结局一般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尽管今天看来,这些剧目在思想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它生动而鲜明地反映了彼时广大农民朴素的道德观念和审美需求,因此深受他们的喜爱。

有人说评剧“土里土气”,这话用来形容今天的评剧似乎失之偏颇,但诞生在破产农民手中的评剧早期确实如此。“土里土气”恰恰说明了评剧植根于村野乡间,演绎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它最初的特征和动力。

繁盛于都市—市井文化特色鲜明

评剧虽然诞生于田间地头,但很快便从乡村进入城镇,并逐渐向天津、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发展。在城市,评剧在保留乡土气息的同时,从村野小调逐渐转变为具有鲜明市井文化特色的戏曲艺术。

所谓市井文化,也就是“在市井民间形成的文化”,它反映的是以城市中的市井小民为主体的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另外,市井文化还具有联结乡土文化与文人士大夫和贵族文化的作用(参见焦振文《评剧与乡土市井文化》)。评剧与市井文化的互渗,为评剧被广大市民甚至中上层文人所接受奠定了基础。

评剧向城市发展,多始于码头城市,这也是诸多戏曲班社的选择。因为这些城市五方杂处、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且文化包容性较强。众生百态,有庸俗的一面,更不乏世俗的烟火气息。通俗性可以说是市井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从流行于各大城市的评剧剧目中也不难看出。评剧在各大城市演出的流行剧目主要有《马寡妇开店》《桃花庵》《花为媒》《双婚配》《贫女泪》《枪毙小老妈》《败子回头》《杨三姐告状》《王少安赶船》《杜十娘》《占花魁》等數十出,只看剧目的名字,便可窥其主要内容。

清代戏曲家李渔说“十部传奇九相思”,评剧中关于爱情题材的剧目亦不乏佳作,但其与古代精致典雅的爱情戏却大异其趣。古代的佳人崔莺莺、杜丽娘等多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张生和柳梦梅也是文质彬彬、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之间的爱情往往通过和诗弹琴、传书递简传达,表现的是含蓄之美。评剧却并非如此。评剧剧目《王少安赶船》中的书生王少安,在河边偶遇一美丽女子便丢银试探,继而又投之以玉镯进行挑逗。这名叫张翠娥的女子不是大家闺秀,更非官宦之女,而是个渔家女。王少安对她一见倾心,不惜乘船追赶,二人最终在茅舍相见。且看这两人的唱白:

张翠娥(唱):纵叫你有爱我们的意,

难道我们就有爱你的心?

自觉甚美你的人品生得好,

俊貌就是你一个人?

世界上的人比你出众的男子多多有,

你比那猪八戒能强几分?

王少安(旁白):别听,包涵,包涵,是买主!

书生王少安慕色而追求张翠娥,渔家女张翠娥没有丝毫扭捏之态,一副我的婚姻我做主的豪爽做派,这里充分展现的正是市井文化中的婚恋观。

总之,评剧的主题多是世俗的,反映的是市井民间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和愿望。从评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大民众的需要,听到他们的呼吸”,加之其做功表演都很自然,“很少有规律的动作,因此演员们很能自由地发挥其天才,不致受了规律的拘缚而使动作颇显呆板,所以表演大部分都是接近写实的”(阿英《蹦蹦戏杂说》);又评剧的“音调词句是很容易听出来的,因此极受到一般人士之欢迎”(刘汉卿《谈蹦蹦戏》)。当然评剧迅速发展还与演员的表演技艺、城市的演剧环境、报刊媒介的宣传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但在这些因素当中,表现普通市民的愿望、满足他们的审美趣味,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E559006C-9D3C-4CC1-87BE-092703D3943B

兼收并蓄—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评剧的诞生、形成与发展,本就是一个吸纳多种姊妹艺术经验为其所用的过程。评剧艺术在莲花落基础上,吸收了冀东地区的戏曲和曲艺的诸多元素,不断丰富,吸收百家之长,才得以发扬光大。

早期的评剧没有女伶,女性角色都由男性扮演,名震华北的月明珠、金菊花等人都是著名的男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审美趣味的改变,评剧女伶应运而生。第一代女伶为了吸引观众,认真研习唱腔,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并形成了早期以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和爱莲君为代表的四大流派。这些女演员无一不是向其他艺术借鉴学习,转益多师。白玉霜早期曾学京韵大鼓,后改学评剧,到上海后,她为了争取观众,有意改变评剧的一些土音,根据自身嗓音特点琢磨唱腔,还向话剧甚至电影学习表演技巧,其风靡上海与她对评剧艺术的苦心钻研是分不开的。

评剧给人的印象基本是以旦角为主,但生行艺术也在一代代演員的努力中不断发展。张派小生创始人张德福创造的评剧第一腔“大甩腔”艺术效果极强,被沿用至今。他还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中创造了男生反调,增强了男生唱腔的表现力。评剧艺术家新凤霞可谓评剧艺术改革的先锋,她改革旧的演唱技巧,借鉴京剧、湖南花鼓戏等戏曲的唱腔,创造出“凡字调”“格登调”“降香调”等多种新曲调,最终因其鲜明独特的风格,而形成了唱腔甜润、清脆又明丽的“新派”艺术。当年的一曲“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唱遍大江南北的街头巷尾,新凤霞的改革使评剧不仅风靡全国,还成为红遍东南亚的大剧种。

评剧历史上艺术名家灿若星辰,朱宝霞、白玉霜、刘翠霞、爱莲君、小白玉霜、新凤霞、鲜灵霞、魏荣元、马泰、张德福等,每一个名字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他们对评剧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创新。

当下,戏曲环境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不断改善。2006年,评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此同时,致力于弘扬评剧艺术的评剧人继承评剧前辈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勇于尝试、大胆实践,为评剧的复兴开启了新的大门。

天津评剧院北戏南唱,几年间走遍南方的各个省份,为评剧的发展走出了新路;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精心打磨传统剧目,老戏新唱,把评剧唱到了长安大戏院和梅兰芳大剧院;中国评剧院致力于打造现代戏,近期将曾经热播的谍战剧《伪装者》搬上评剧舞台并收获了广泛好评,还打造出青春版的《花为媒》和《无双传》,青春靓丽的演员阵容和精彩的演绎赢得了赞誉和掌声;一些郊县评剧团则把目光聚焦在基层,坚持为广大基层群众送戏下乡,如河北滦南县成兆才评剧团编演的《冤家·亲家》《大棚缘》,北京凌空评剧团编演的《潮白人家》等关注现实、反映百姓生活的剧目深受欢迎。

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所有艺术形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评剧才历经坎坷,长成戏曲百花园中一株茁壮清丽的奇葩。

包海英,山东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559006C-9D3C-4CC1-87BE-092703D3943B

猜你喜欢
冀东评剧市井
评剧产业的特色文化版块发展模式探析
市井生活是一首诗
新形势下唐山评剧如何焕发生机
市井有趣
圩角老街印象
金隅股份并购冀东水泥动因及效果探析
在广藏市场,看首尔市井生活
评剧《良宵》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