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来做万花筒》教学中构建生活化课堂

2022-06-08 13:30孙月
小学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万花筒镜子现象

孙月

注重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化的学习设计是最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要求。小学科学课程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与生活化学习相融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其实科学教学与生活本就息息相关,但一些科学知识比较抽象,部分科学探究活动又只能在实验室进行,如何打造一节走进学生生活的科学课呢?在《我们来做万花筒》一课中,我有了一些感悟。科学源于生活,根据生活与科技的紧密联系,结合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立足真实的生活情境,借助熟悉的生活材料,围绕熟知的生活现象,将科学探究融入日常生活,从而构建一个生活化的科学课堂。

一、立足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身边常见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同时也会消除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与排斥感。围绕学生熟悉的事物展开教学活动,学生感兴趣了,自然会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一个与生活相关的科学课堂必然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喜欢的小玩具、常见的生活现象等活动,立足于生活,引发学生展开探索。

【案例】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教师扮成魔术师,手拿镜子和一枝花问:老师除了是你们的科学老师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魔术师。老师这里有一枝花还有两面镜子,我能把它变成一束,信不信?

学生纷纷表示不信。

教师演示,将花放两块镜子中央,通过调节镜子角度,花越来越多。

师:现在变成了11枝,我还能把它变成无数枝,信不信。变!老师把花变到了1号同学的书桌里,快拿出来看看!

(学生立刻发现是万花筒,并开心地“玩”万花筒,观察里面的图案)

师:关于万花筒,你的了解是什么?你在哪里玩过万花筒呢?万花筒有什么特点?

学生兴奋地说万花筒里有好多图案,旋转之后还会变换等。

师:万花筒里的图案是什么样的?这些错综复杂的万花筒图案,是杂乱无章的呢,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仔细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观察发现:图案是重复、对称的。

师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对称的图案呢?生活中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情况?

生:照镜子的时候。

师:那我们今天就用大家熟悉的镜子来一同研究万花筒的奥秘!

教师用大家熟悉的镜子和花变了一个小魔术,瞬间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再拿出大家喜爱的玩具——万花筒,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那两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教师顺势逐步引导,展开本课的学习活动。有趣又接地气的引入方式,不仅营造出了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更是将科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充分结合,巧妙地带领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生活中熟悉的玩具进行研究,共同探索光学的奥秘。

二、联系生活现象,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正因为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与探索,才促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因此,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进行科学探索,帮助学生将科学探究与生活实践自然地融合,学生在生活中再次看到类似现象后,自然会联想到相关的科学活动,探究活动也就渐渐走出课堂,走入学生的生活中。

【案例】玩镜子,探究万花筒的奥秘

师:大家都照过镜子,可小小的镜子蕴含了哪些科学道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看看我们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领取材料,开始“玩”镜子。

生:照镜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

师:但是你能碰到它吗?(学生摇头说不能),所以我们把它叫作虚像。

师:那你知道镜子能成像的原理是什么吗?

生:是光的反射。

师:一面镜子能看到几个自己的像?

学生都发现一面镜子只能看到一个像。

师:那两面镜子呢?

学生猜测2个甚至更多个。

师:真的是这样吗?怎么样才能知道呢?实验,你们要做做看吗?

学生每组两面镜子,请大家迅速安靜地试一试吧!

有的小组发现只能看到两个或四个像,但有的小组发现了更多。请学生上前演示,发现改变两个镜子的夹角,角度越小,像越多。

师:哇,两面镜子我们发现就能形成这么多像,那你们还想再试试吗?

学生兴奋地想再试试三面或更多镜子。

师:那老师就再提供给你一面镜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将三面镜子围成一个三角形,发现看到的像更多了。

师:那你有没有发现三面镜子里看到的图案有点像什么?

生:万花筒!

师:如果更多面镜子呢?

生:会出现更多花的万花筒。

镜子成像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现象,四年级的学生也都知道这是光的反射原理。但镜子成像有哪些规律、万花筒里出现的众多对称图案又是由几面镜子形成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猜测和判断,但很少进行过科学的探索。因此,教师设计了玩镜子活动,引导学生围绕照镜子这一日常活动展开研究。在教师逐步深入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开始设计实验方案,描述实验现象,归纳整理数据,并能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合理推测,找出万花筒成像的规律。这个活动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将科学探究巧妙地融入学生生活,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打下基础。

三、巧用生活材料,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实验材料是科学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科学课堂中的大多数实验都有配套的实验器材,这就很容易让学生会产生惯性思维,认为科学探究都要在实验室中用专门的材料来进行。但其实生活中很多常见物品都可以用来实验,教师通过合理地应用、适时地引导,将生活材料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形成多思考多尝试的好习惯。

【案例】自主实践活动,尝试制作

师:我们平时玩的万花筒都是买来的,但我们刚刚已经发现了万花筒的奥妙,想不想自己来动手做一个万花筒?

生:想!

师:那现在要请你做个万花筒设计师了,小组合作先来画一画你们的设计图纸。

(学生在设计的时候,教师巡视并设疑,镜子怎么摆,眼睛从哪里看)

学生分享小组设计图并开始尝试制作。

师:你们制作成功了吗?有遇到什么问题吗?

生:镜子的形状各不相同,不容易组成较好的三角形。

师:大家的镜子形状各不相同,可是我们生活中的镜子不易裁剪,怎么办呢?可以用什么材料先来替代镜子实验呢?

生:反光的材料,比如食品包装袋的内部等。

教师展示锡箔亮纸,提供给学生实验。

(学生领取材料,设计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剪刀使用安全)

用镜子来做光的反射实验学生很容易想到,但制作万花筒时就会发现,对于镜子的形状也是有要求的。其实我们在实验室很容易找到三面相同的镜子,但家里的镜子很多形状都是不同的,镜子的形状也不容易改变。所以这时候教师提供不同形状的三面镜子就促使学生开始思考,寻找可以替代镜子的实验材料。这既是在解决实验问题,也是在引导学生思考在真正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哪些材料来替换实验器材。通过交流让学生发散思维,教师总结归纳并提供相应材料,从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思维能力。

四、回归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创造潜力

“生活即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决定教育,但同时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科学课程要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围绕学生熟知的生活物品展开研究,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科技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科学态度,激发创造潜力。

【案例】成果展示,分享交流,优化整理

师:(展示几个小组的作品)这是老师拍的几组同学的制作图,你有没有发现这两个万花筒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等边三角形,一个是不规则的三角形。

教师展示不同万花筒看到的效果图。

师:哪一个更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万花筒图像?

师:三面相同的镜子做出来的万花筒。

师:(展示万花筒拆开后的内部结构)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万花筒里面大多都是三块相同的镜子。

师:那现在我们可以来改进一下我们的方案,标注出三面鏡子要相同。现在的这个像不像万花筒?(展示实物万花筒)

生:不像,万花筒一般是圆柱形的,还少个筒。

生:还有底部一般是可以转动,而且会出现很多不同的花。

生:万花筒外面都很好看,要有装饰才能吸引大家买。

教师提供小珠子、卡纸、彩笔等材料,学生继续制作改进。

五、总结与拓展

师:今天我们一起做了万花筒,万花筒的原理是光的反射,而且我们还发现了三面相同的镜子做出来的万花筒效果更好。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尝试用家里的材料一起来制作个万花筒。

通过动手实践、对比观察,学生已经成功掌握了万花筒的原理。这时教师拿出学生课程初始时观察过的万花筒,将学生的目光拉回到生活中。“我们的作品像不像万花筒?不像在哪里?要如何改进?”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原理是如何逐步应用到生活中的。在不断改进优化的过程中,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猜你喜欢
万花筒镜子现象
神奇的镜子
空镜子
最大万花筒
自制缤纷万花筒
他者的镜子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万花筒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