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水府龙宫想象

2022-06-08 13:48熊明
中华瑰宝 2022年6期
关键词:龙宫人形洞庭

中华民族是一个浪漫而富于玄想的民族。现实世界之外,先民们以想象营构出了各式各样的虚幻世界—仙境冥界,龙宫异域,道教的七十二洞天和三十六福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等,无不瑰丽动人,令人异想翩翩。龙与龙宫,就是其中最奇幻的想象之一。

在蛮荒的上古时代,先民们无法解释自然万物的变化和自身的生老病死,就用想象构织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超现实时空,设想某处存在着人类无法轻易抵达的神境仙乡、鬼域冥界或异域秘境,那里居住、生活着神仙鬼魅、魂灵精怪和异族他类。

这些想象形成了中华民族最初的神话传说和观念信仰,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累积和丰富,然后通过宗教、文学等形式保存、流播、传承,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龙和水府龙宫就是其中最为奇幻的想象之一。龙宫是蛟龙与其他水中灵怪的世界,是中华民族龙崇拜的衍生想象之地。学者朱学良认为,中华民族的龙崇拜源远流长,自上古至秦漢经历了“图腾崇拜、灵物崇拜、神灵崇拜、王权崇拜”四个阶段后,汉末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经典中龙的种种传说故事与中国传统的龙崇拜相结合,并在隋唐之际形成了龙王信仰,龙宫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的物形、人形与神格

龙作为虚拟的崇拜图腾,被先民认为是鳞虫之长,能虚能实,能大能小,可在深泉与九天间自由潜跃。《说文解字·龙部》云:“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随着封建皇权的神秘化,龙逐渐成为人间帝王的象征。

龙能随意变化为鳞虫或人形,唐代传奇小说中对此记载最为丰富。在鳞虫形态时,以蛇形最为普遍,帝王宫室如故宫柱廊宫墙等处刻绘的各种龙饰就是这一形态。在谷神子的《博异志·赵齐嵩》中,赵齐嵩于石窟中见龙:“俄而随云有巨赤斑蛇,粗合拱,鳞甲焕然。摆头而双角出,蜿身而四足生,奋迅鬐鬣,摇动首尾,乃知龙也。”

蛇形之外,龙也可呈鱼形,如《纪闻·卢翰》中卢翰得一圆石,“中有白鱼约长寸余,随石宛转落涧中,渐盈尺,俄长丈余,鼓鬐掉尾”;也有为龟鳖形者,如薛用弱《集异记》中所载刘禹锡贞元中寓居荥泽,大雨之后,于杏树下所见之龙,即是龟鳖形;或有如叶形者,《酉阳杂俎》中史秀才游华山时,看到溪流中一片树叶“叶大如掌,红润可爱”,便放入怀中,渐觉怀中沉重,拿出一看,“觉叶上鳞起,栗栗而动”,惊惧地扔掉红叶,对众人说“此必龙也,可速去矣”,众人惊恐,奔逃下山,“史下山未半,风雷大至”;如犬形者,《宣室志》中卢君一日独自郊游时,见二只白犬“腰甚长而其臆丰,飘然若坠”,颇感奇异,立马观望,看见“俄而其犬俱跳入于一湫中,已而湫浪泛腾,旋有二白龙自湫中起”,卢恐惧,快马加鞭返回,路上衣尽沾湿,“方悟二犬乃龙也”。

《管子》云:“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龙虽为神,但也常常以人形出现;或时而物形,时而人形,随意变化。如唐代小说《洞庭灵姻传》中的龙女、洞庭君和钱塘君为人形。柳毅于道畔初见龙女时,龙女是一牧羊妇人。洞庭君亦人形,如人间君王,“披紫衣,执青玉”。钱塘君人形时,“披紫裳,执青玉,貌耸神溢”,当他听闻龙女被辱,奋出搏杀泾川小龙时,则是以物形而往:“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项掣金锁,锁牵玉柱,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乃擘青天而飞去。”

在中国的龙神崇拜中,龙主要是以物形存在,人形龙的形象是随着佛教中龙形象的传入而出现的。《洞庭灵姻传》中龙的帝王形象奠定了后世人格化龙王的基本形象,影响巨大,并因此衍生出庞大的家族,龙王之外,又出现了龙女、龙子、龙母等形象。哪吒闹海传说以及《西游记》中的龙王家族就支系分明,十分庞大。唐玄宗时,诏祠龙池,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至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此后逐渐形成了凡有水处皆有龙王的观念,四海龙王之说也逐渐形成,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敕封四海龙王之神。

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从史前时期就已开始,且很早就已将龙与雷电云雨相联系。施云致雨也就自然成为龙王家族的重要职责和神力。故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云:“《史记·西门豹传》说河伯,而《楚辞》亦有《河伯》词,则知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

龙宫及其位置

龙王及其家族所居处为龙宫。龙宫源自佛教,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云:“龙王之宫殿,在大海之底,为龙王之神力所化作。”龙宫亦多处江海湖泊等水中,《洞庭灵姻传》中,柳毅所见的洞庭龙宫位于洞庭湖底,“台阁相向,门户千万”,是一座巨大无比的建筑群:

始见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夫乃止毅,停于大室之隅,曰:“客当居此以伺焉。”毅曰:“此何所也?”夫曰:“此灵虚殿也。”谛视之,则人间珍宝,毕尽于此。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饰琥珀于虹栋。奇秀深杳,不可殚言。

不难看出,龙宫类似人间帝王宫阙与王侯豪贵之朱门甲第,同时又有水府洞天的特点,如其宫殿名“凝光殿”“凝碧宫”“清光阁”“潜景殿”等,龙宫也总是笼罩在一层晶莹剔透的盈盈波光中。

龙宫也有藏于山中者。唐代小说《续玄怪录·李卫公靖》中李靖所遇的龙宫即在霍山中。李靖逐鹿迷路,见灯火光,驰赴,“既至,乃朱门大第,墙宇甚峻”。在《梁四公记》中龙女所居龙宫,则在洞穴之中,“震泽中,洞庭山南有洞穴深百余尺”,“至一龙宫。周围四五里,下有青泥至膝,有宫室门阙。龙以气辟水,霏如轻雾,昼夜光明”。此外还有藏于闹市者,几乎无处不能有龙宫。

龙宫中的珍宝

据佛教经典,海龙王化建龙宫时,就有无限珠宝,《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五《忍校量品第十》云:“是大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其下乃有诸龙宫殿住所及阿修罗迦楼罗等宫殿住处,所有众宝及大海中种种宝珠。”故在佛教中,龙宫不仅为龙王居住的宫殿,还是现世佛法隐没时龙王护持财宝、经卷之所在,所以龙宫中往往宝货堆积。如唐代张读《宣室志·消面虫》故事中,陆颙随胡人入龙宫,即云:

乃游龙宫,入蛟室,奇珍怪宝,惟意所择。才一夕,而获甚多。胡人谓颙曰:“此可以致亿万之货矣。”已而又以珍贝数品遗于颙。货与南越,获金千镒,由是益富。其后竟不仕,老于闽越中也。

《洞庭灵姻传》中柳毅入龙宫,所见“则人间珍宝,毕尽于此”。后洞庭君、钱塘君等于宴席上馈赠柳毅各种宝货,不仅有人间所无的开水犀(可以把水分开的犀牛角)和照夜玑(夜明珠),还有人间的各种金银珠玉、绫罗绡绮等奇珍异宝。

在龙宫宝货中,最具特色的当数珠玑了,佛教故事云龙颔下有珠,故在唐人小说中,多有龙酬人以珠的故事。如《梁四公记》中,罗子春入龙宫,龙女即赠其宝珠:“龙女知帝礼之,以大珠三,小珠七,杂珠一石,以报帝。”

龙宫意象中的宝货,与佛教经典中的龙宫为龙王护持财宝、经卷之所在的传说相关。唐以后,龙宫意象中的宝货不断充实,几乎成为一切宝藏之源,如《西游记》中的龙宫即是如此。

在中华民族的超现实想象中,如果说冥界地狱、极乐净土的构设目的在于安放灵魂,并与人生终极评判相联系,寄托着对人性良善的道德劝导,那么对水府龙宫的推想则与人们心中无法遏制的探索世界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有关。究其本质,这一切想象都是为了弥补现实世界和人生的种种缺陷与不足,寄托人们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超越现实的企盼。总之,传统文化中的超现实想象可谓多姿多彩、绚烂缤纷,但无论如何异想翩翩,无不依托深厚的民族心理积淀,在瑰奇丰富的表象之下,更有着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精神内涵。

熊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龙宫人形洞庭
海底有没有美丽的龙宫?
人形
“隼鸟二号”的龙宫寻宝之旅
洞庭临眺
虾兵蟹将请集合
游岳阳洞庭
人形蔬菜
春风染绿洞庭波
搏击者的最佳陪练——人形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