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博学工诗画 放浪山水间

2022-06-08 13:48羊砚云
中华瑰宝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徵明沈周

沈周出身名门世家却无意仕进,一生以书画为业。他继承并革新了文人画传统,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因他道德高尚,若隐若侠,被后世尊为名士典范。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有竹居主人,晚号白石翁,著有《石田集》。明代中期,沈周继承并革新了文人画传统,创立“吴门画派”,使其成为江南地区文人雅趣与兴味的典范。他出身名门世家,却无意仕进,一生执着于翰墨,游心于艺苑,为明代文人画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极大贡献。

系出名门  世传书香

明宣德二年(1427年),沈周出生于苏州府内相城里。苏州不仅为江南第一富庶繁华之地,也是有名的文化重镇。这里地灵人杰,文人墨士异常活跃,名家辈出,从而造就了苏州特殊的文化地位。

沈周出生在吴中文化复兴之时,当时的苏州可谓高情远韵、风流蕴藉之地。正如清初钱谦益在谈及沈周的生活环境时所言:“有三吴、西浙新安佳山水以供其游览,有图书子史充栋溢杼以资其诵读,有金石彝鼎、法书名画以博其见闻,有春花秋月、名香佳茗以陶写其性情。”可以说,沈周一出生便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沈氏世籍长洲邑中大户,元末因兵乱迁至相城,崇尚书画传家,就连家中仆隶也悉谙文墨。沈周曾祖沈良精于鉴赏,与王蒙交好。祖父沈澄曾筑“西庄”隐居,高节自持,不乐仕进。沈澄的长子沈贞和次子沈恒曾拜陈继为师学习诗文,又从杜琼学画。沈恒,字恒吉、同斋,沈周是其长子,自七岁起即从学于陈继之子陈宽,又学画于刘珏、赵同鲁等人。

许是受家族氛围的影响,沈周一生无意功名。景泰年间,郡守汪浒以贤良举荐沈周当官,沈周以占卜卦象不吉为由推却。二十九岁至三十四岁时,沈周曾暂充粮长一职,对于这种繁冗且死板的工作,他厌恶至极,一朝得释,自言有“鸿鹄逃网罗”之感。在父亲过世后,沈周又以奉养寡母为由婉拒入仕,有诗明志:“肮脏功名何物忌,畸零天地一夫闲。”

沈周为人温良仁厚,谦恭大度。有人将沈家的失物误认为是自家的,沈周不作辩解,任其取去,直到对方恍然大悟后归还。沈周曾购得他人失窃之书,当得知后无偿奉还失主,且不透露售卖者信息。其画名既高,求画者众,“贩夫牧竖,持纸来索,不见难色”。即使有人拿着赝作来请沈周题字,他也为别人的生计考虑,欣然应允。

成化二年(1466年),沈周建造“有竹居”,自号“有竹居主人”,悠游终日,与宾客燕笑咏歌,抚玩品题古图书器物,乐此不倦,其往来者包括文徵明的父亲文林及刘珏、王鏊、李应祯、徐有贞等。最与沈周心照神交的是官至礼部尚书的吴宽,二人经常信札来往、诗画唱酬。弘治十年(1497年),沈周送吴宽北上,作《京口送别图》,并和诗二首相赠。七年后,吴宽于病中写诗与此图合裱为一卷,不久就逝世了。又三年后,八十一岁的沈周重见此卷,悲不自胜,再作七律二首,“一诉别离死生之迹”。

翰动若飞  意到情适

沈周的书法早年以馆阁体书风为主,学沈度、沈粲兄弟,圆润大方,端正清秀,后改学黄庭坚“长撇大捺”风格,结构跌宕开阖,线条刚健锋利。沈周一生的绘画成就要高于其书法造诣,明代戏曲作家李日华述其画风演变曰:“石田绘事,初得法于父叔,于诸家无不烂漫。中年以子久为宗,晚乃醉心梅道人,酣肆融洽,杂梅老真迹中,有不复能辨者。”弟子文徵明《题沈石田临王叔明小景》则云:“石田先生风神玄朗,识趣甚高。自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模临,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始拓为大幅,粗枝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规矩点染,不复向时精工矣。”此二论大致切中沈周风格转变的轨径。

沈周早期有纪年的代表作是成化三年(1467年)为老师陈宽贺七十岁寿辰所绘制的《庐山高图》,今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描绘庐山五老峰的景致,只见层峦高叠,林木葱茏,一道长瀑自山间倾泻而下,汇入山中溪流,一高士笼袖观瀑,神情静肃。沈周并未亲至庐山,而是凭借想象与他人的叙述完成了这幅作品,以庐山之高比喻老师道德的崇高。这件作品也是沈周现存尺幅最大的一件精心力作,手法取自王蒙,采用干笔淡墨勾染山石轮廓与基底,再用焦墨密密皴擦石块纹理,多为牛毛皴和短披麻皴,变幻无穷,气势宏阔,细秀稠密而不失谨饬。

沈周最为人所熟知的《东庄图册》是其中期作品中的精品,今藏南京博物院。《东庄图册》以吴宽家的庄园景色为描绘对象。册前王文治题“石田先生东庄图”,李应祯小篆书景名,册后有董其昌、王文治、张崟、潘奕隽、顾鹤等人的题跋,全册无沈周款印。原册页共二十四开,万历时已佚其三,现存二十一开分别为振衣冈、麦山、耕息轩、朱樱径、竹田、果林、北港、稻畦、续古堂、知乐亭、全真馆、曲池、东城、桑州、艇子浜、鹤洞、拙修庵、菱豪、西溪、南港、折桂桥。

《东庄图册》用笔圆实,设色明丽朗润,以浅绛为主色,用花青和赭石两种颜色烘染,部分使用了石绿和石青,画面蕴含古雅之气,显示出沈氏画风由繁至简的过渡期面目。如“西溪”一开,一湾清溪蜿蜒错落,几间茅屋隐隐约约,修竹丛篁悠悠轻扬,营造出一派恬静悠远的园林风致。董其昌跋云:“观出其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绝,笔法复纵宕,虽李龙眠山庄图、鸿乙草堂图不多让也。”王文治也盛赞:“此石翁动心骇魄之作,荟萃唐宋元人菁华,而以搏象之全力赴之。”董其昌题跋中提到的李公麟《龙眠山庄图》和卢鸿《草堂十志图》乃前代文人园林画作,沈周《东庄图册》延续了这一题材传统,亦显露出他对诗意栖居、耕读为乐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沈周山水画晚期代表作除了前文提及的《京口送别图》,另有一《京江送别图》,该卷成于弘治四年(1491年),为好友吴惟谦任叙州府太守时所作。图绘一河两岸,岸边几人垂手相送,惜别依依,远行之人已登舟中,水面浩渺,远山峻迈。全卷构图简洁,赋色明净,正是沈周晚年醉心吴镇“苍润”格调的佐证,自我独特的气势业已臻于化境,用墨浑厚,老辣沉雄。

山水画之外,沈周亦工花鸟草虫,画法师自南宋牧溪粗简一路的水墨风格,同时吸纳元人“墨戏”写意法,别出机杼,气韵朴厚,笔力沉着。王穉登(1535—1612年)曰:“宋人写生有气骨而无风姿,元人写生饶有风姿而无气骨,此皆所谓偏长,兼之者为沈启南先生。”沈周花鸟画代表作有《玉楼牡丹图》《枯木鸲鹆图》《写生册》《卧游图》等。《写生册》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绘玉兰、蝴蝶花、萱草、菊花、葡萄、虾蟹、白鸽、猫、驴等,状物生动,意趣横生。

绘事第一  纸上桃源

沈周中年起声名日显,成为明代继戴进之后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位居“明四家”之首。收藏家张丑认为“求其兼综条贯,巨细靡遗,则未有若启南翁之集大成者也”,将沈周视为画史上全能式的人物。苏州某一任地方官曾征召沈周參与府衙的壁画绘制,沈周的朋友对这种轻慢的态度感到十分气愤,沈周自己却完成了这项工作,等到这名官员到了京师,才发现“沈启南”大名无人不晓,大惊之下想要造访沈周,沈周已先行避匿。这件逸闻一方面是沈周为人谦逊的体现,也从侧面体现其画名极盛,非寻常匠者可比。

模仿沈周的赝作极多,往往“片缣朝出,午已见副本”,甚而连文徵明也无法分辨。文徵明曾购得沈周的一幅山水画,悬于家中,以为珍本,詹景凤想买,文徵明不予。詹景凤遂辞别文徵明,行至专诸巷,有人拿着一模一样的画作要卖给他,此人与卖画给文徵明的竟然是同一人。这足见赝作炮制的速度之快,辨认之难。沈周作为吴派开山宗师,不只文徵明,唐寅也曾受业其门下,私淑弟子还有孙艾、李著、陶浚、宋旭、沈颢、孙克弘等人。沈周的文人写意花鸟画风则启发了陈淳、周之冕等人,影响远及清代恽寿平、扬州八怪等。董其昌称其“笔法苍润,布置高古,当为本朝第一”。

因着苏州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以及相对安逸的家庭环境,沈周过着不事生产的乡绅生活,作画多为自娱,“石田”二字即寓“坚瘠不可耕”之意,取自《左传》“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他在《写生册》中自述:“我于蠢动兼生植,弄笔还能窃化机。明日小窗孤坐处,春风满面此心微。戏笔。此册随物赋形,聊自适闲居饱食之兴。若以画求我,我则在丹青之外矣。”绘画创作使得沈周开辟出一个独属于自我的小天地,潜心沉浸笔墨世界,以悦有涯之生。

沈周一生平顺安稳,专注诗文书画而欣然自乐,按照欧阳修“穷而后工”的观点,沈周无疑是个例外。他安然无恙地活到了八十一岁,在去世前三年,有人为其绘耄耋小像,沈周自叙:“人谓眼差小,又说颐太窄。我自不能知,亦不知其失。面目何足较,但恐有失德。苟且八十年,余与死隔壁。”次年又题:“似不似,真不真,纸上影,身外人。死生一梦,天地一尘。浮浮休休,吾怀自春。”沈周一生都追求高尚的道德,若隐若侠,恂恂笃实,堪称名士典范。

羊砚云,供职于无锡市东林书院和名人故居管理中心。

猜你喜欢
文徵明沈周
出入少陵:沈周与杜甫现实主义诗歌手法的离合关系
“笨小孩”文徵明
诗文书画四绝才子文徵明
大器晚成的文徵明
富春山居图
文徵明余生念念不忘的西苑之行
文徵明:清风傲骨写江山
吴门沈周
沈周的气度
文徵明:吃亏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