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5G时代的媒体边界、内容和场景

2022-06-08 16:06朱红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融合内容用户

朱红

摘要:伴随5G时代的到来,一幅互联网、物联网乃至万物互联的现实场景日益清晰。5G技术的大规模商用,意味著以“物”为智能数据节点的超级平台,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再造全新的媒介生态体系。其高速率、低延时、广连接的应用特征,也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与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5G媒体边界;内容生产;场景分发

伴随5G时代的到来,一个互联网、人联网、物联网乃至万物互联的现实场景日益清晰。5G技术的大规模商用,意味着以“物”为智能数据节点的超级平台,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再造全新的生态体系,重构我们与世界交流的方式。

5G应用推动媒体行业深度变革,是以新技术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发展动能为具体体现的,在“万物互联”情境下,其高速率、低延时、广连接的特征,正在重新定义终端、重新定义媒体、重新定义内容和重新定义用户关系,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也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5G赋能媒体转型升级进入“深水区”;二是媒体深度融合进入“下半场”;三是内容为王“再中心化”趋势开始显现;四是后流量时代产品分发场景更讲求精准触达。

5G赋能媒体转型升级进入“深水区”

5G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所带来的新特性、新能力为各项技术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规模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将不断催生出更多的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同时,这一系列颠覆互联网的创新应用,也对媒体的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卢迪将“5G”定义为“下一个最大的'新媒体”、互联网“最大变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增量'”,正在改变着社会的信息传播机制,打破原有信息流动规律,建立新的联系和创建新的规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5G与媒体的深度融合,既是媒体战略定位的内在要求,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

5G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时代媒体融合的本质,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5G技术的超级连接能力和高度开放共享程度,打开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想象力和新空间,能够更好地支撑信息传播的全环节、全平台、全样态、全终端,以用户为中心,“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媒体特征也将得到进一步展现。其中,基于5G技术的媒体创新,将成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任务、新目标和新引擎。5G技术的媒体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5G场景催生出传媒新业务、新平台和新蓝海。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就是基于“5G+4K+AI+VR”技术架构打造的综合性视听新媒体,它在技术构架、定位、形态和内容上都实现多方面的创新突破。像“5G消息推送”等这些都是5G技术在传媒业务领域的创新探索和应用。

第二,5G应用带来新“入口”、新渠道,“跨界”将成为新常态。无论是媒体还是最终用户,都需要一个安全、易用、轻量、必达、互交的新入口。如果说,“追求流量”是4G时代移动互联网入口构建的核心诉求,那么在“万物互联”的5G时代下,媒体信息传播的入口构建更多依靠的是“场景”,融合超高清视频、VR/AR、MR和互动视频等多种内容形态和多元技术手段的媒体,将成为主流的媒体传播内容。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从广电行业试水“云录制”破冰综艺困境,到诸多行业比如应急、安防、教育、交通、旅游、体育、医疗卫生等加速布局远程办公,5G正在改变拓展着传媒的内涵和界限。

第三,5G技术重构媒体传播流程,传播效率大幅提升。5G技术与4K、AI、VR、AR等高新技术的联动融合,将极大地简化素材发掘、内容生产、播出、发布、展现、互动的流程,以及产品化、服务化等环节,让新闻内容的生产、分发、呈现等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随着5G应用探索的日益活跃,媒体终端平台的移动化、视频化、智能化也将越来越鲜明。比如5G传输技术将重新定义现场直播新闻的真实性,它从技术层面解决了4K成像制作与传输的问题,降低了信息传播的延迟,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带来的各类应用场景也让新闻的采集、制作与传输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四,内容生产重在创新表达,视听交互界面体验提升。在既有媒介优化、激活,未来媒介不断创新的5G时代,必将催生出新的新闻生产方式,这主要体现在设备参与内容生产,比如同VR、AR、MR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新闻生产新路径。5G技术的出现,VR/AR信息的传输和所需的数据计算、宽带等问题迎刃而解,VR/AR新闻的应用场景将逐渐普及,为受众带去视觉、听觉、触觉等“超真实”的沉浸式体验。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格局正在加速解构与重构。传统媒体融合已经从最初的报网、视听融合和内容、渠道、产品融合,走向平台、生态、技术、系统的深度融合阶段。“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立体互联集成产业矩阵,正在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新趋势、新方向。

边界消融媒体深度融合进入“下半场”

在“万物皆媒,万物皆为渠道”的业态环境下,政务新媒体、自媒体、商业媒体等平台的出现,传媒从内容、渠道到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媒体行业边界加速消融,这种消融主要体现在专业与业余边界的消融、内容与技术边界的消融、人与机器边界的消融和行业边界的消融。因此,媒体“去中心化”整合传播,已经成为当下最为主流的传播理论。

“融合”是媒体“去中心化”整合传播的关键内核。2010年11月25日,首届“中国媒体融合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发布了《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蓝皮书(2010)》,明确界定了“媒体融合”定义,即在数字化技术的驱动下,一切传播信息的载体相互之间在技术、产业、组织、规制等方面的融合。

其实早在40多年前,“媒体融合”的概念被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葛洛庞帝所提出,他认为技术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關键性推动力。也就是说,它不是单纯媒体形态的融合,而是一种全方位、更深层次的融合,不同媒介形态经过“融合”和“质变”,最终表现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就我们所处的时代来说,媒体融合是资源、要素与IT、互联网企业的“破圈”交叉整合、重新配置,通过重塑采编流程、创新内容、传播介质和整合营销,输出带有媒体属性和服务属性的新产品,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

伴随着5G技术的应用,媒体与电商、财经、娱乐、体育、政务、交通等行业的跨界融合将越来越紧密。可以看到,主流媒体在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应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新华社发布的我国首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具有新闻分发、用户画像等八大功能,覆盖报道线索、策划、采访、生产、分发、反馈等新闻全流程。再比如浙江报业集团与阿里云在媒体行业及媒体融合发展、社会治理数字化、智慧化相关项目上的合作、探索与实践,在华为云计算、网络、数据存储、5G、机器视觉、智能协作、物联网、高新视频、信息创新等业务领域深化合作等。

如果说以传媒的内容主体和特征为出发点建立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采用图片、音频、视频、H5等形式传播内容,是媒体融合的上半场。那么,在5G、大数据、云计算、特联网、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下的跨界融合,就是媒体融合的下半场。毋庸置疑,跨界、跨地域的媒体与技术、媒体与用户、媒体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将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这也是未来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浙江在线移动端打造的浙江舆情APP,包括智库咨询、形象服务、舆论引导、挂号平台等模块,年收入目前达到3000多万元。还另外推出了一个挂号平台,目前用户上千万,浙江省内医院都可以上这个平台挂号。这些是服务、生活方面变现的体现,如果让新闻咨询也能够实现变现的话,服务的方式将更为多元化。

内容为王从“去中心化”传播到“再中心化”

谈到“去中心化”,首先我们要对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去中心化”是与“中心化”相对的一个概念,“中心化”即中心决定各个分节点,也就是说,节点必须依赖中心,节点离开了中心就无法生存。而“去中心化”恰好相反,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小中心”。随着网络服务形态的多元化,内容已经不仅仅由专业媒体、特定人员产生,而是由UGC(用户原创内容)即用户生产的结果。这就是“去中心化”,它具有赋予用户平权的天然属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移动端媒体井喷式发展和“流量驱逐责任、低端胜过高端”的信息膨胀、野蛮生长过后,新媒体正在进入深度调整和再探索的阶段,用户层面特别是高学历人群已经不满足轻资讯和算法分发,他们对深度、优质内容的消费需要日益凸显,他们迫切想要看到的是信息茧房之外更权威、更完整、更有深度的信息。也就是说,“内容为王”的用户新需要,为主流媒体从“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的内容生产再造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打造独立的内容IP,正在成为经历了“去中心化”信息大潮之后,各大媒体、资讯平台再造权威形象、差异化品牌价值和打造口碑效应的必由之路。

以传统纸媒《三联生活周刊》为例,其基于移动端打造的“中读”产品,就是内容生产“再中心化”的前瞻布局。面对海量信息,受众消费内容的方式有快读和慢读之分,《三联生活周刊》依托互联网思维,瞄准中高端人群,以“生产知识”为内核,在快读与慢读之间创新打造“内容为王”的“中读”应用场景,即3000字以上,7万字以下的阅读体量。同时,依托自身独具优势的资深内容生产队伍,以内部创业的形式独立IP化运作,原创深度内容,探索知识服务的输出新模式。当头部内容IP的话语权、KOL的影响力确立后,再以此为载体无缝对接多平台产品生产,进而实现知识付费到知识变现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信息传播作为媒体的重要功能,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优质内容始终是媒体行业的“硬通货”。

事实上,媒体传播的“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本身并不矛盾,而是基于内容价值回归的共生与互融,是内容生态的重塑,其内在逻辑就是“影响力变现”+“服务力变现”,即利用新技术颠覆传统媒体的生态,创新生产带着媒体特性的新产品,在影响力变现的同时,做大做强“服务力变现”。

场景分发后流量时代媒体产品更注重精准触达

移动互联技术的更新,重新定义了传播理论,重构了社会运行的形态,也重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移动互联时代的场景传播,是基于特定时空下,即具体场景下的个性化传播和服务。

传统的分发模式是依托大数据、社交平台、线下体验店形成的新兴分发模式,它通过精准分发来提高用户使用粘性,抢占高质量用户。而第三方应用的分发模式,以多元、轻量为典型特征。比如微信推出的“小程序”功能,采用的就是直达APP内容和服务本身的分发方式。在5G时代,顺应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趋势,基于工作和生活场景的媒体内容精准化分发将成为常态,媒体产品的接收终端将会更加多元化、多场景化。

根据QuestMobile2021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报告数据,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全网用户11.74亿,综合电商、网上银行、本地生活的月活跃用户净增长均过亿。通过手机上网的流量达到811亿GB,同比增长37.4%。抖音APP日活跃破6亿的巨大点击量,也从侧面展示了移动端短视频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北京冬奥会为例,在互联网用户中,62.26%的用户通过短视频类APP、网站关注过冬奥会开幕式的相关信息,57.66%的用户通过社区、社交类APP、网站关注过冬奥会开幕式的相关信息。这些都意味着如何创新场景应用,利用精神价值、情感价值和生活主张的用户心理锁定手机小屏“C位”,成为精准锁定用户、助推内容精准触达的关键点。

当然,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助攻下,视频化内容已经占据着用户绝对的流量消费与使用时间,催生出一系列融合5G技术的新产品、新模式和新应用的场景。比如疫情之下催生的“云直播”“云录制”就是其中典型的应用场景。以湖南卫视综艺节目《歌手》为例,依托湖南有线5G芒果超视平台,实现了500位在线大众听审团同音效、同视效地收看来自全球五地的歌手竞演。再比如腾讯联合敦煌研究院开发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利用了移动数字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推出“点亮莫高窟”功能,首次在线上再现1000年前莫高窟的点灯夜景,复原莫高窟燃灯民俗,与用户共同打造出莫高窟“一川星悬”的盛大场景。这些产品在目标客群的精准触达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5G技术的发展,是改变媒体赛道的新一轮角逐,也赋予了媒体融合发展更多的想象力。在这场信息革命中,只有站在5G的土壤上,去跨界布局、相互渗透、深度拥抱,才是媒体融合发展的王道。®

[作者单位: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台)]

猜你喜欢
融合内容用户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2021少儿出版用户触达能力指数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信用卡资深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