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精神活态传承研究

2022-06-08 03:47范唯唯蔺宝钢韩禹锋
艺术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家国情怀

范唯唯 蔺宝钢 韩禹锋

摘要:工业遗址是承载着人类文明记忆的空间,其文化遗址的保护价值不断被重申。陕西省宝鸡市长乐塬工业遗址标志着旧历史的结束和新阶段的启程,具有联系新旧之间的时代意义,是宝鸡城市的文化名片。因此在进行城市遗址保护的过程中,不仅要在物理层面,更要在精神层面注重遗址的活态传承,在活态保护方式上也要重视两者之间的平衡。作为宝鸡工业文明的展示窗口,遗址蕴含了宝鸡作为工业重镇如何支援抗战的珍贵历史,蕴含着中国工人伟大的革命抗战精神。文章以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为例,探讨遗址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阐释工业遗址的当代价值,旨在让更多承载城市记忆的遗址展现其历史、社会文化、艺术价值。

关键词: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活态传承;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3-00-03

1 长乐塬抗戰工业遗址概况

1.1 长乐塬工业遗址的内迁发展历史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保存中国民族工业资源,上海等地的工业企业被迫向后方迁徙,这就是抗战历史上著名的“迁厂运动”。中国共和运动由此展开,其中申新的内迁便是“迁厂运动”的缩影。迁往西南、西北的中国民族企业,为支持持久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坐落于陕西省宝鸡市,是抗战时期西北第一个工业园区,也是我国现在保留最完整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群,是“工合运动”主要发起地之一。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下,多家企业迁出武汉,迁往宝鸡建厂生产。宝鸡长乐塬在战争期间共成立了557家工业合作社,涵盖了全国约20%的工厂,共向全国提供了近30%的军需物资,成为当时继邵阳之后我国的第二大工业新区。

1.2 长乐塬遗址构成

1.2.1 窑洞工厂

1938年,为保护民族工业,避开日军轰炸,持续生产物资以支援抗战,路易·艾黎(Rewi Alley,1897年12月2日—1987年12月27日)建议借助陕北地区特有的地理优势修建窑洞工厂,减少企业员工和机器设备受到的损失。窑洞工厂被申新称之为“纺纱第二工场”。窑洞工厂的建造使得工人得以继续为抗战前线生产军需物资。

1.2.2 乐农别墅

乐农别墅建于1943年,由我国著名建筑师王秉忱主持设计施工。房屋总面积为573平方米,采用砖混结构。屋内有上下两层,主要功能设施涵盖卧室、会客厅、客厅、客房、阳光房、浴室、餐厅、衣帽间等。室内带有地下室用于防空,北侧设一层裙房为辅助用房。

1.2.3 申新福新大楼

1938年,西北区办事处作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第一个区域性办事机构在宝鸡成立。工合组织的诞生为刚落户的申新等其他西迁企业提供了重要帮助,不仅向工合组织出售大量棉纱,还与当地新建的工业合作社积极合作。

1.2.4 薄壳车间

薄壳车间修建于1954年,它运用双曲拱结构抵消外力的原理设计,建筑结构具有用料少、跨度大、坚固耐用等特点,历经70年之久,仍坚固如初。现今薄壳车间已进行保护性修缮,改造为宝鸡“一五”“三线”时期优秀工业产品展览馆。

2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价值挖掘

2.1 传承革命抗战精神

长乐塬抗战遗址蕴含伟大的革命抗战精神。窑洞工厂里呐喊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奋勇向前、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以及团结奉献、勤劳勇敢的工合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纽带,是民族在漫长发展史中孕育成的精神样态。抗战期间,地处后方申新工厂的工人仍在为抗战贡献力量。工厂是“无形的战场”,工人是“没有枪支的战士”。抗战精神体现了长乐塬工业遗址的精神内涵,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抗战精神:“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体现在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热忱之上,体现在克服困难、坚定信念的决心之上。长乐塬工人用热血谱写了民族统一战线新篇章,奠定了抗战胜利基础。

工合精神的内涵在于团结、奉献。工合以组织难民生产自救、发展教育宣传民主政治思想、争取世界对中国的同情心、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统一战线为自身发展使命,倡导“努力干,一起干”。长乐塬工人克服艰难,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利用简单工具生产半手工工业产品支援军需。西北地区工业也基于提升自身产值得以快速发展。

2.2 坚定红色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诞生的先进文化,拥有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内涵。

时至今日,宝鸡长乐塬抗战遗址已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它的存在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工业遗址保护、利用、发展的意义。红色文化生生不息,红色精神代代传承。长乐塬抗战遗址蕴含了宝鸡工业重镇支援抗战的珍贵历史,蕴含中国工人伟大的红色民族精神。这段民族壮举所体现的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伟大光辉,提醒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3 巩固、发展特色文化

1943年,林语堂先生在其《枕戈待旦》一书中称赞宝鸡申新纱厂的窑洞车间是中国抗战期间最伟大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宝鸡已发展为西部地区的工业重镇,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的特色文化内涵渐渐成为宝鸡文化旅游的新形象和城市新地标,带动宝鸡由工业向旅游业转型升级。加之周边多产业的融合发展,有效发挥了遗址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为宝鸡创造了大量社会和经济效益,推动宝鸡市的城市复兴、功能再生[1]。

3 活态保护的传承思路

3.1 转换传承观念,推陈出新

遗产的活态传承离不开人,遗址保护需要借助人的思想、人的参与才可实现。所谓活态的传承保护手段,就是要让遗址遗产“活”起来。从具备特定的历史背景、独特价值的文化遗迹及文化产物出发,以生动创新的思维手段及改造思路重新认识过去的社会制度、思想文明、意识形态等,不断打破固有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推进遗址保护的创新性发展,转换遗址保护的被动局面,让遗址充满生机地“活”下去。

3.2 丰富传承手段,与时俱进

遗址的研究与保护应是将静态与活态相结合,通过创新性手段,让遗址适应当代社会的经济文化需求。科技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需要用大胆、创新的手段传承文物,传播历史。新的传承手段如网络直播、互联网平台、AR技术等,能够让观者感受新体验渠道,激发其了解遗址文化价值的热情。传统文化的“旧”与时代的“新”的碰撞及融合,能让遗址文化与时代并行[2]。

3.3 创新传承策略,特色营销

打破遗址传承困境,还要为其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让其在承载文化价值的同时,集经济、审美、实用价值等于一体。活态遗址经过时间沉淀,积累下来的文化资产及清晰勾勒出的匠心传承精神,为遗址周边区域赋予了更大的商业价值和市场价值。例如,打造文创IP,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将长乐塬的工合特色融入文化特色,通过展销手段丰富营销模式,重焕老旧工业园区活力,探索遗址发展新思路。

4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传承的活态手段

4.1 发挥区域优势,开发旅游项目

前期要做好遗址开发规划,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串联宝鸡市内其余文化景点,整合市内优秀文化资源,发挥该地的区域优势,推出特色历史线路,打造宝鸡特色旅游名片。

后期针对开发项目的特殊性,将景观与周边生态产业相结合。例如,将陕北文化融入景观设计,建造主题民宿、特色商业小镇等活态产业,红色文化联合工业文化,打造文化创新、景观创新的双创街区[3]。

4.2 建立活态展示,确保循环发展

文化遗址要保护,更要传承。如今,生产方式的转变、生存环境引发的挑战以及文化需求的提升加快了生态文化产业的转变。因此众多遗址项目的存活需要得到更深层次的考虑。

文化发展离不开活态传承方式的更新。如今,关于遗址的文化输出更应多考虑青年人的接受特点。用更先进的传播渠道,打造更丰富的宣传方式。如引入现代活态展示技术VR、AI、裸眼3D等,丰富其展陈方式;通过虚拟复原物品展示、立体模拟工人生产、3D文字介绍等,向人们多维度讲述遗址的工业史;利用视觉加强人与历史的互动,增强体验感。

文化历史属于“非遗”范畴,延续文化要使文化载体符合市场需求,开发长乐塬独有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品牌,从而打造新的发展模式。可以借助线上线下两种宣传渠道,在各大公众平台、各类新闻媒体、各种宣传稿件中进行报道,向当代青年传递熔铸于遗址中的红色信念,实现活态传承。

4.3 打造研学机构,挖掘红色内涵

当前,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已完成主题为“工合之光”的一期保护项目的开发建设。以迁厂历史和工合运动为背景,创建了一个有关工业文化的特色研学基地,将整个长乐塬遗址打造成饱含工业特色的红色研学机构。

打造研学基地、机构的价值有两点。一是保存收集。将遗址内生态环境良好、可供展示的空间用来建造博物馆等,保存抗战工业纪念品及珍贵遗件。二是科普教习。随着科普渠道的多样化发展,一些企业、学校会组织体验当地“非遗”的团建项目,从而对学生或员工进行文化普及,参与性强、通俗易懂的教学形式可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观众了解遗址文化的兴趣。另外政府层面也能够成立遗址区域的转向研究机构,深层度挖掘遗址背后的文化价值。

4.4 现存文化整合,发展周边文创

可以整合现存的文化背景元素,适当将宝鸡市红色抗战文化和工业文化进行融合。文创产品的开发既可以增强人们对场地的历史认同感,还有助于推动遗址周边商业项目的開发,提升周边商业价值。设计可以以抗战文化概念为主题,展出革命主题的周边工艺产品,制作休闲挂件、特色服饰、日常用具、纪念印章、明信片等文创实物作品,丰富遗址内存的深厚文化底蕴,让遗址文化“活”起来[4]。

5 活态传承对遗址自身发展的意义

5.1 提取活态基因,重构本土记忆

倾注活力与重构记忆可将当代公共景观场所精神与景观功能相交织。例如,北京的首钢工业园区,将工业遗产和生态绿地、运动精神相结合,有效助力场地可持续发展。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作为宝鸡城市工业文明的展示窗口,铸就了宝鸡工业文明的金字招牌,使宝鸡成为陕西省重要工业示范区。提取其活态遗址精神,能扩大工人精神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宝鸡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2 依靠主体参与,弘扬爱国情怀

深入开展针对长乐塬工业遗址的历史性研究,把长乐塬工业遗址精神融入教育事业、思政领域、科研范畴,将学、思、实践进行有效结合,拓宽红色教育的途径,弘扬争做时代新人,传承红色精神的正确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具有坚定爱国信念的接班人、建设者。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依托各类红色故事向社会传递革命信仰,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宝鸡长乐塬工业遗址因其融入抗战革命精神价值的长效研究机制成为培养青年正确三观的营地,依靠主体的科学研究和参与,青年能深刻了解长乐塬工业遗址精神的发展历程和精神价值。

5.3 丰富动态变化,打造商业价值

任何一座遗址都是独特的,有其不可替代性,因此转型方向和力度也应不断发展变化。针对不同的场所特征发挥不同的品牌效应是关键。悠久的抗战岁月是长乐塬的永久精神文明财富,在经过“统一规划、分步推进、整体把控、分期建设”的遗址项目合理规划改造后,遗址能够适应多样的产业形态,为宝鸡人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进而实现专业化和商业化之间的协调共融以及精神层面及市场效应之间的平衡,让宝鸡文明“活”起来,火起来。

6 结语

工业遗址见证了国家和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城市里留下的“时代足迹”,对其进行保护改造尤为重要。然而当下对遗址活态保护方式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仍然面临社区、群体文化习俗难以平衡的挑战。因此国家应尽可能为遗址保护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提供更多的平台促进本民族文化的普及、共荣,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遗址保护的重要性,了解遗产遗址活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忠强.山西抗战文化旅游资源的“智慧”之路[N].山西日报,2018-11-27(16).

[2] 朱峰,吕镇.应该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进行“旅游与网络”研究[J].旅游学刊,2007(6):8-9.

[3] 黄细嘉,龚志强.红色旅游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构想及其意义:以江西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58-64.

[4] 李江敏,王青,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验价值体系、测量与检验[J].旅游学刊,2020(11):78-89.

作者简介:范唯唯(1997—),女,山东滨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

蔺宝钢(1962—),男,河南郑州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设计。

韩禹锋(1981—),男,黑龙江绥化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现代设计史与方法论。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陕西省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计划项目“陕西省文化景观展示与国际传播重点研究基地”成果,项目编号:2021PSL131;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文化景观展示与国际传播重点研究基地”成果,项目编号:2021J022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