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及优化艺术研究

2022-06-08 20:02章耀方黄甫
艺术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就业现状对策建议大学生

章耀方 黄甫

摘要:由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迅速上升,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求职问题日益突出,求职难趋势也日益凸显。在我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逐渐转变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热门话题。国家针对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而大学生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或者从事一些与专业不匹配的工作,对国家而言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文章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3-0-04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不断扩招,我国教育模式开始从最初的精英教育转向现今的大众化教育,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劳动力市场可提供的岗位与大学毕业生所需求的岗位差额日益显现。”[1]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开始出现出国热现象,“海龟”(外出深造后回国的人才)也日益增加。国内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突出,市场中所供应的职位满足不了如此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存在着“僧多粥少”的局面;另外,虽然乡村与城市同时呈现了两个就业现状,为助力中国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的技术人才,但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因素,出现了愿意主动去乡村就业的大学生相对较少、在大城市的大学生自愿失业的现状。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高等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大学生就业保障问题的解决和体系的建设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价值问题,更对社会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1.1 数量剧增

1999年中国开启了高校扩招的纪元,自从高校扩招以来,每年新增加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学生需要就业的机会,扩招导致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总供给不断累计递增,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却日益提高,竞争越发激烈、就业压力变大,高校毕业大学生就业门槛不断提高,市场上能够提供的岗位也越发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1.2 大学生非理性就业选择

大学宽松的教育环境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文化课成绩上相对优异,但同时缺乏足够的实践,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出于对就业环境的对比,大学生毕业后在择业时更倾向于东南沿海一线城市,相对而言对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存在逃离情绪。此外,他们对就业单位的福利待遇和薪资水平要求高,非常重视单位的发展空间,同时对所从事的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由此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对彼此的期望值都比较高。

1.3 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脱离

大众化教育忽视了市场对专业的需求问题,许多高校以教师和人才的发展为专业基础,因此学校的教育模式与专业环境和社会需求脱节,学校苦心培养出的人才,市场却不需要,导致大学生一身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学校盲目追捧办学规模,鼓吹学校特色,却没有真正做过市场调查,导致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1.4 社会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

当前社会保障机制中社会就业保障的缺位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保障机制以养老、职业和医疗保险体系为主,尚没有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2]。除了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对这些政策不关注和不重视,大多数人对大学生已有的就业保障制度是不清楚的。

2 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社会工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夯实基层基础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作为一个尚未专业化的新兴职业,该学科培养的专业人员在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社会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需要专业支撑的特色活动和制度。为了统一社会工作课程,促进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有的国家设立了社会工作训练委员会。但是职业教育培训并不被学校重视,且社会工作学科就业压力大、就业艰难,因此目前这个学科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

2.1 职业岗位不明确、职位少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的200余所高校每年毕业的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有13 000多人,但是每年毕业后选择从事社会工作的学生不超过40%。就国内情况而言,一方面,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需求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几乎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岗位被纳入编制,这一专业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2.2 就业专业不对口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多种多样,比如一些学生会考虑党政机构、事业单位、国企等工作单位,但实际投入一线做本专业工作的学生数量极少,造成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大量流失,也不同程度地耗费了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资源。据某次调研统计,在北京某高校选择了260名学生进行样本调查,被调查的学生中仅有26.5%的学生打算毕业后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就业,而高达53%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将会在非社会工作专业的领域选择就业。

2.3 薪酬体系不完善

社会工作在港澳台及西方国家发展形势较好,但是在内地还没有明确的社会工作岗位,因此也没有明确的薪资标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选择大部分是居委会、救助站、街道办事处等单位,这类单位的弊端就是以合同工的方式聘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没有人事编制,福利待遇、薪资水平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待遇往往低于其他正式的员工。”[3]

社会工作者的供求矛盾也与大学和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工作者人数和学历的不断提高有关,但是用人单位对此专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之前的刻板印象上,也就缺乏相对应的岗位提供给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加上广泛招生,出现供过于求的问题。

3 原因分析

鉴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和城乡差异性,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城市化水平低下、生活条件艰苦、就业环境较差的农村工作,即使现在有个别农村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城市,然而旧的就业观念认为,学生去农村发展,发展和升迁的空间狭小,导致大学生在毕业时主要选择在中大城市就業,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内工作岗位的竞争激烈程度。文章从学校、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困境进行逐步分析和总结。

3.1 学校层面的原因

3.1.1 高校教师的数量问题

在高等教育的教育精英阶段,大学教师的教育课题和教育量比较简单,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很好地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不均衡,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压力的同时,教师们还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这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并间接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降低。

3.1.2 高校的教师管理问题

部分高校的教师无视大学教育本身的目的和意义,把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了追求和实现个人职称晋升和获得科研经费,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科学研究和专业职位的评价上,授课内容千篇一律,专业知识不及时跟随形势发展,课程的设置跟不上时代,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和当今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脱节。高校学生毕业后,在教室里学到的知识不能很好地适应于社会实践。

3.1.3 课程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冲突

中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重理论轻实践。鉴于劳动力市场的自主择业,雇主对学生的素质和实践技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学生不仅要具备优秀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并且要善于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发挥知识的价值,这正是大多数学生所缺乏的技能。刚刚从大学象牙塔出来的高校毕业生由于实践锻炼少,在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上,与将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相结合的社会工作者相比,明显处于竞争劣势。

3.1.4 以营利为目的的高校

当前,一些高校的独立学院也就是三本大学高校也可以自主招生,但是这样的学校的本质是使用公立学校的名字、以营利为目的进行自主招生。这些学校的基本设置、教师、硬件和软件的构成条件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学生学习热情比较小,学校的学习环境差,教育质量低,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2 用人单位

雇主在招收新的员工时有相对严格的专业要求,对于理工类或专业技能性强的专业学生则要求相对宽松,对一些文科和专业性不是很强的专业的学生则要求非常严格。这类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门槛不断提高,理性用人的单位较少,大多注重专业的对口性与实用性。

我国的大学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忽视了对大学生的自省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力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缺乏合理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被市场排斥,被迫失业。

3.3 大学生自身

3.3.1 对自己缺乏清楚的认识

考虑到就业压力和社会期望,大多数学生缺乏对专业的正确认知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没有认真审视自己的需求和能力,盲目地倾向于福利待遇好的工作,追求自己以为的发展空间大、经济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的机关事业单位,不加思索地拒绝自己认为的稳定性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影响小的行业工作,其实有些就业前景较好的工作就产生在这些新兴的行业或产业中,这种忽视自身实际和市场新兴行业机遇利好,盲目追求自认为待遇好、压力小、地位高的工作的认知偏差导致一部分学生毕业即失业。

3.3.2 实践能力的缺乏

很多大学生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己的专业水平、工作能力不过关,达不到用人单位需求门槛。许多在校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好好学习和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个人学历文凭不能与专业能力相匹配,专业的知识无法运用到实践中,导致就业以后难以胜任岗位专业需求,难以继续被用人单位聘任,进而失业。

3.3.3 薪资要求过高

很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费用逐年增加,很多家庭对大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对工资的期待很高,考虑到高昂的教育成本和家人的殷切希望,大学毕业生希望通过找到高薪的工作来偿还家庭对其就读大学的投资。

3.3.4 过分注重工作地域条件

一些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没有从现实出发,盲目追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作为自己求职的意愿城市,对相对偏远的中小城市和地方不感兴趣,但事实上偏远地区和中小城市对大学生的需求同样很强烈。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我国基层农村缺乏大量的大学生村官或基层志愿者,但很少有人选择主动去基层工作。

4 优化艺术

4.1 从社会层面

国家和教育部有必要提高冷门专业认可度,加大宣传力度,调整薪酬与增设岗位,国家和社会需要加大对冷门专业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加强冷门专业的引导和转变,建立完善的职业制度体系。

“国家在大学生就业保障上应充分发挥其自身功能,健全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公正。在现实生活中,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仍然缺乏。要尽快出台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保障措施,使毕业生在就业困难时,能够给予切实的精神和物质帮助,顺利度过就业阶段。”[4]

4.2 从学校层面

4.2.1 优化专业设置

高校必须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学科设置,优化教师培养,完善培养体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不断完善专业设置和教师队伍建设,确保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时代契合,培养专业技能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

4.2.2 强化就业指导

各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纳入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将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作为部门考核,与导师评价相挂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责任清单化,深入推动高校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专业人才。

4.2.3 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要建立评先选优、推优入学、校办企业、鼓励创业等方面的机制,以专业培养、鼓励创业、创业大赛等各种方式激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就业经验和锻炼专业能力,帮助高校毕业生不断提升竞争能力和专业素养。

4.3 从学生层面

4.3.1 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水平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应该广泛掌握有关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并进一步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在实战训练中逐步积累专业知识,在工作实战中逐步提高能力水准,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而协助服务对象获得最大的收益,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4.3.2 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

兴趣是就业最好的老师,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会系统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在工作中做没有实效的事情,有目的性地找工作,踏实地坚守岗位,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5 结语

近年来各项就业创新优惠政策实施,各地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有效地推动了大学生就业,在理论研究与实际运行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多元化的就业背景下,这些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仍然是个未知数,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付永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129-132.

[2] 官杰.大学生失业问题探讨[J].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2005(2):78-80.

[3] 于长永,张丁.关于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7(3):167-168.

[4] 孙琦.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保障大学生高质量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7-9.

作者简介:章耀方(1986—),男,貴州毕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行政与区域发展。

黄甫(1989—),男,贵州毕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行政与区域发展。

猜你喜欢
就业现状对策建议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扬州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方向调查与分析
河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