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文字失语”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2022-06-09 19:33万安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流行语汉语个性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新华每日电讯》发表评论认为,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永远的神)”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文字失语”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

有网友认为,“yyds”“绝绝子”等主要是青少年群体在使用。实际上,近几十年来,每一代青少年都喜欢追求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就像以前“八零后”使用的“886”“顶”“灌水”等网络用语,“九零后”创造的由字母、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等组成的“火星文”一样,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青少年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无可厚非,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纽带,“yyds”“绝绝子”等个性化语言的大量使用,不仅可能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还会伤害汉语的纯洁性。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多材料思辨型作文。材料紧扣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从网络流行语的角度考查学生对语言的“个性”与“传承”之间关系的认识。

材料一描述了当前“yyds”“绝绝子”等流行语风行的现状,认为这是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材料二追溯了语言表达个性化的历史,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对此表示理解;材料三则持辩证观点,认为青少年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无可厚非,但也对其可能造成的问题表示担忧。

从材料一出发,可以谈此类流行语的过度使用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文字失语”、交流障碍、文化代沟、伤害汉语的纯洁性等。从材料二出发,可以着重谈青少年使用此类流行语的合理性: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来看,这体现的正是他们对个性的追求;从语言表达本身来看,一些流行语简洁生动,提高了交流的效率;从语言文字发展的角度来看,优秀的流行语也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从材料三出发,則可以将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起来,辩证看待这一现象。学生写作时,从以上任意一个角度出发都是符合题意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不能孤立地讨论某一则材料而无视其他两则材料的存在,即围绕一种观点展开写作时,也要对其他观点进行简要评论。例如,如果选择材料一的角度,我们不能一味贬低“yyds”“绝绝子”等流行语,也要适当兼顾材料二中“近几十年来,每一代青少年都喜欢追求语言表达的个性化”的事实,还要考虑到材料三提到的“青少年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无可厚非,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思考“个性化语言的大量使用”可能造成的后果。这就体现了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当然,本题的立意是比较开放的,能够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自圆其说即可。

亮点

文渊似海,何惧浮流

湖北一考生

结构圆融,层层说理。

古老的汉语走过悠悠数千载,早已积聚成广阔深沉的大海。而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只是一闪而过的涓涓细流,如何能在大海中掀起狂澜?因此,我认为所谓的“文字失语”不过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不足为虑。(开篇运用比喻、对比引出观点,引发读者的思考。)

青少年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表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难免要承受来自家庭、学校等方面的一些压力,互联网则给了他们一个营造属于自己的舒适圈的机会。在这个圈子里,都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伙伴,他们可以恣意地表达个性、展现自我,得到精神上的自由。而“yyds”等网络流行语便是打开圈子大门的钥匙,它们被使用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其表意多么精准,而是青少年们想要获得集体认同、标明自我身份。当年轻人不再年轻,他们所使用的流行语自然会退出历史舞台,又怎会对汉语的根基造成影响?(从年轻人自我意识的角度分析原因,贴合实际,有说服力。)

在更新换代极为频繁的网络环境中,网络流行语很难长久保持生命力。一些网络流行语短时间内被大量使用,随后又迅速贬值,直到下一个“爆款”出现。例如前一段时间流行的“丧”“佛系”等词语,恐怕已经被“喜新厌旧”的网民们抛诸脑后了。而语言文字的定型是一个长久沉淀的过程,一个新生的字、词或者句子,只有融入了一个时代的血肉中、一代人的魂魄中,才有可能永世流传。中国历史上的诗词歌赋,经历了漫长时光的考验,那些经典之作才流传下来,传唱至今;而网络用语的沉淀时间短则数月,长难跨年,它们大多连成为人们日常用语的资格都没有,又何以伤害汉语的纯洁性?(从网络环境的特点入手进一步展开分析,切合热点,有时代感。)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实用总会代替时尚。一些表意明确、实用性强的网络流行语也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正式的汉语词汇。最经典的便是“内卷”,这一名词十分准确地点出了当今社会过度竞争的现状,可谓针砭时弊。尽管它出身网络,但英雄不问出处。而像“火星文”这种由字母、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混杂而成的网络用语,既没有不可替代的含义,又难以理解,被众人忘却也是理所当然的。(从语言发展规律深入分析,令人信服。)

大浪淘沙,无用者走,有用者留。经历时间的考验之后,能够留下的网络流行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就成了汉语的一部分。(辩证展开分析,让说理更严密、深刻。)

喧嚣的浪花、汹涌的暗流难以抵达深海,待一切消失,风平浪静,海仍是海。(总结全文,升华主旨。语言灵动,富有感染力。)

教师点评

本文深得时评类文章的精髓。首先简明扼要地提出观点———“文字失语”不过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不足为虑。然后寻根溯源,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成因———青年人自我意识的发展、网络环境的特点、语言发展规律等。在论证过程中,作者结合典型的网络流行语加以佐证,丰富了写作的内容。最后辩证分析,呼应标题。(万安)

亮点

厚植文化基因,拒绝“文字失语”

湖北一考生

立意高远,体现了良好的思辨能力。

除了“yyds”不知道该如何赞美,万物皆可“绝绝子”……曾几何时,这类“文字失语”式的评论充斥网络,令我背后发凉———身为中华儿女,坐拥积淀数千年的优秀文化,怎会连赞美之词都如此贫乏?探究本质则不难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文化基因的缺失。(巧用设问,引发读者的思考。)

我们需要看到,这类网络流行语是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下的特定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特征,是新时代青年追求个性发展的证明,也是新时代文化不断创新的见证。但是,这些并不能改变它们“败絮其中”的本质:同质化信息喷涌、跟风现象盛行、蹭热度行为屡见不鲜……凡此种种,均表明“文字失语”现象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反映了社会成员文化基因的缺失。(挖掘“文字失语”的本质,“败絮其中”一词十分贴切。)

而要扼制这种现象,最有效的办法无外乎将失去的文化基因“补”回来。那么如何“补”呢?(逐层深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分析。)

厚植文化基因,需要个人的坚守。

“诗书藏于心,不惧岁月衰。”这句话形容的是我国诗词文化的伟大传播者———叶嘉莹教授。她一生致力于诗词的传播与教学,激发国人的“诗心”。“我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让大家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正是叶嘉莹教授的坚守,让中华诗词的馨香飘得更远。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应该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基因深植于我们的血脉。(引用叶嘉莹教授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且段尾能结合青年的生活实际展开论述,更有针对性。)

厚植文化基因,需要社会的共勉。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繁华街头,《朗读者》节目组设置了朗读亭,人们可以在其中静心诵读,感悟文化的滋养;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纷纷举办“读书日”等活动,在学生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帮助人们脱离浅薄,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心灵的净土……如今,各方力量都在努力将文化的力量注入人们的心扉,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融入整个社会。(运用排比素材,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彰显了文采。)

当今社会,许多青少年传承意识淡薄,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越来越不了解。中华文明绵延千年而不曾斷绝,生长于新时代的我们又怎能屈服于“文字失语”的攻势,让它失去往日的辉煌灿烂?(结合中华文明与中国未来展开分析,使文章观点更加深刻。)

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看到壮美的晚霞时,是否早已忘却“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画意,只能说出一句干瘪的“绝绝子”?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自觉厚植文化基因,冲破“文字失语”的束缚,切莫让“秋水长天”成为绝唱!(结合想象展开分析,彰显文采。再次点题,升华主旨。)

教师点评

文章从“网络流行语”延伸到文化基因、民族精神,视野开阔,构思新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网络流行语?作者从“为什么”“怎么做”的角度论述这一问题,阐述深入,见解独到。本文能够深入到文化基因的层面,展开辩证分析,便已比那些泛泛而谈的作文高出一筹。结构上采用层进式,不断深入,立意高远,发人深思。(万安)

猜你喜欢
流行语汉语个性化
学汉语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排行榜
追剧宅女教汉语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
汉语与拼音
同桌宝贝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