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的实践路径

2022-06-09 22:12陈志杰程杰莹
廉政文化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党性修养实践路径

陈志杰 程杰莹

摘   要: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党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局部执政的实践,党建工作获得丰硕成果,其中提高党员党性修养效果显著。主要措施有:加强学习,通过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和各种严格的规定,以增强党员的理论修养;结合实践,通过民主生活会、自我反省、群众监督,以提高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善制度,通过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规章制度和监督体系,以提升党员的组织纪律修养。党员党性修养的提高,保障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延安时期;党性修养;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22)02-0086-05

党员党性修养状况是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决定性要素,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发展的根本依据。探寻中国共产党百年建设的历史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到:党性修养一直都是党的建设工作中一项最主要的内容。对延安时期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的实践进行剖析总结,对于研究党建历史和开展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一、加強学习以提高理论修养

理论修养是党性修养的基石,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精神信仰归根结底都源自理论上的“弄通”。延安时期,由于农民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出生的人员大量进入党组织内,党性不纯的问题比较突出,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思想觉悟的提升成为当务之急。所以,开展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就显得特别急迫。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说:“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1]533从此,便逐渐掀起了全党范围内的“学习竞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主要形式包括:

第一,干部学校学习和在职学习相统一。各大抗日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先后创立了60多所干部学校,如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等。这其中,1938年创立的马列学院就用来承担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任务。干部学校的开设,不仅为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提供了场所和资源,也为学院理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材支撑。延安时期的干部学校采取的教学方式和学制不尽相同,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采用以老师讲授为主,辅以学员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除了正常的教学过程,教员会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挖掘自己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很多党内的高级领导干部也都亲自上讲台授课,例如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创建和教学过程中都亲力亲为,不仅亲自给抗大学员讲《实践论》和《矛盾论》,而且为学校制定教育方针。干部学校除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外,学制也具有多样性。学校学制从半个月到一年不等,总体学习时间不长。如陕北公学,就有普通班和高级研究班,普通班的学习时间一般是2~4个月,高级研究班则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另外,延安时期也对干部的在职学习做了规定。1939年5月毛泽东在干部学习动员大会上提出:在职干部必须充分利用好空闲时间加强理论学习。之后,中共中央便先后出台了《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关于在职干部学习的指示》等文件,要求全党在职干部必须保证平均每天两小时学习。1942年,中共中央又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文件,再次将在职干部的理论教育工作提到了重要地位,同时对在职干部学习的具体内容以及方式均做了明确的规定。这场由党中央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运动,对党员理论修养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整风学习。从1942年2月开始,延安进入整风学习的阶段,整风对象也从高级干部变成了一般干部和普通党员,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学习很快便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状态。在这期间,党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重视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行学习。毛泽东亲自负责并先后编撰了《六大以来》及《六大以前》历史文件集,供延安的党员们去学习和参悟。党中央还要求党员同志要学好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反对自由主义》,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陈云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和列宁、斯大林、季米特洛夫等人的有关著作。整风运动的目的就是让党员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从思想上彻底清除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以此来统一全党思想。

第三,运用丰富多样的学习载体。延安时期,党中央在各大根据地先后恢复和创办了大批报刊,来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政方针政策。如1937年4月创办的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就是向广大党员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党的相关知识的重要阵地。《解放》开辟了“党内教育”专栏,用来发表中央领导人所写的有关党的基本知识和党员教育的文章,如黎平的《中国共产党与道德》、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2]182还有党内的理论刊物《共产党人》以及抗战初在武汉出版的《群众》周刊、八路军政治部出版的《前线》周报等刊物,都对当时身处敌后以及国统区的党员起到了很好的理论宣传和教育作用。此外,当时还辅助以广播、大字报、标语等形式进行理论宣传来加深学习效果,让普通党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理论的熏陶,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

第四,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统一。延安时期,我们党逐渐建立起了完善的学习制度,其中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就是理论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1939年2月17日,党的中央委员会设立干部教育部,来领导以陕甘宁边区为主的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工作,并对党员干部集中学习进行具体管理。与此同时,党还在各大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多所学校,用以党员以及党员干部的集中授课和训练。毛泽东特别鼓励党员们多运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最大程度激发了党员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热情,收获了良好的效果。

除了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外,党员理论修养的提高还有赖于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的掌握。毛泽东认为:“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理论也才有学好的希望。”[3]387为此,他特别要求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全面加强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如学国语、历史、地理、自然等这些方面的常识。另外,掌握党的建设、联共党史知识、时事问题和党的基本政策,更是党员安身立命的基本功。

二、结合实践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是党性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遵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发生的自我剖析的行为过程,也涵盖这些自我反省活动最终所达到的思想境地和道德操守。

第一,召开党内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是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它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制度早就被确立了起来,而且随着党内民主生活的扩大而渐趋完善。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明确要求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生活。通过民主生活会,广大党员之间针对工作中的问题、同志之间的争议,都可以畅所欲言,提出相应的批评,这种惯例形成之后,同志们之间的矛盾自然而然就减少了。1941年7月1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强调:“要用自我批评的武器和加强学习的方法,来改造自己使适于党与革命的需要。”[4]700并且在文件里明确指出,领导干部须定期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会,听取广大党员的意见。在组织的民主生活会上,所有同志之间不论职位高低,都坐下来平等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在听取意见的过程中,较好地认清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对于党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提升有重要帮助。

第二,学习文件与自我反省相结合。遵义会议在军事以及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但是鉴于当时的特殊背景,没有能够在思想上厘清“左”倾错误的实质,党内多数同志也缺乏对这种错误的正确认识,为了帮助党员干部真正地肃清思想层面的错误,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号召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一次学习运动。同时,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延安的党员特别是高级党员干部都纷纷用笔记的形式来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深刻检讨。自1942年6月后,《解放日报》便先后刊登出多篇自我反省的文章,包括中央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室主任王思华的《二十年来我的教条主义》以及留守兵团参谋长曹里怀的检讨等。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都能自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反思、检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利用报刊等平台进行监督。报纸作为一种文字载体,具有受众广泛,宣传效果明显的特质,也因此成为接受人民意见和监督的重要方式。在延安,毛泽东特别重视利用报刊来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他指出:“我们今天来整顿三风,必须要好好地利用报纸。”[5]3181939年1月,他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表示:党报上可以允许作善意的批评。中央宣传部也在之后发声:“党报要成为战斗性的党报,就要有适当的正确的自我批评。”[6]92之后,1945年5月,《解放日报》就发表了一篇关于批评米脂县的干部不重视春耕的文章,从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随后中共西北局专门就此事给各级党委发出《发扬正确的自我批评》的指示并刊印在解放日报上,要求米脂县的干部正确对待外界的批评并改进自己的工作。这一事件后来也引发了《解放日报》更为广泛的相关讨论,让各级党员干部在此过程中都受到了教育。同时,毛泽东还特别提倡利用广播、图画等多样化的手段来开展党内外监督。1943年,他参观了由华君武、蔡若虹、张谔举办的揭露党内错误行为的画展,并勉励他们要继续通过创造好的作品来对不良风气做出大胆批评。

第四,谈心交流。谈心是党内民主生活的有效方式之一。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通过谈话的形式,能寻找出思想和行为中的错误之处并及时对其进行纠正。毛泽东就经常找党内的同志谈心,甚至也会和路边的老百姓谈心聊天,听取他们的意见并虚心学习。1938年11月,毛泽东和来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员的洗星海聊天,询问他艺术家所取得成就的大小是否应当和他建立本民族的艺术学派有关的问题,并在得到洗星海肯定的回答之后对他的回答进行了褒奖。毛泽东给洗星海的创作提供了方向引领,正是在这次交谈后不久,洗星海便创作了在延安流传广泛的《生产大合唱》。

三、完善制度以提高组织纪律修养

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是党员党性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其自觉坚持和执行党的组织原则、决议、制度和其他纪律的观念和行为。延安时期,我们党面临着复杂且艰巨的斗争形势,面对着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双重任务,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必须用铁一般的纪律去锤炼党员队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为进一步加强组织纪律建设,党在延安就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

第一,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政治生活的最高原则,也是强化党的纪律的根本组织原则。中共七大党章的总纲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按民主的集中制组织起来的,是以自觉的、一切党员都要履行的纪律联结起来的统一的战斗组织。”[7]48而这里提到的纪律也正是民主集中制,这也就要求在处理党员同党的关系时,需要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以保证党内的秩序和团结统一。但党内民主绝不是放任自流的民主,而是既有领导又有集中的民主,这又要求我们在处理好民主与集中之间关系的同时,也要将其贯彻落实到各级机构的选举和领導干部权力的分配以及监督决策的全过程。党中央抵达陕北之后,为肃清党内的错误倾向,反思党在贯彻民主集中制过程中的问题,毛泽东于1937年在延安召开的苏区党代表会议和党的白区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深入贯彻民主集中制来唤起全党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全面的民主运动。张闻天和博古还分别在《白区党目前的中心任务》和《苏区党代表会议组织问题报告》中强调党在工作中落实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提倡党内生活的民主化。通过党的七大,党和党的干部对民主集中制中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以及怎么样贯彻这个原则等一系列问题有了相对清晰的思考与认知,在践行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强化了纪律建设,锻炼了党员的组织纪律修养,铸就了团结统一的政党。

第二,完善规章制度。为了严明党的纪律,出台相关法律文件,在制度上来约束党员的违纪行为。1937年12月,中央公布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规则和纪律草案》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规则和纪律草案》,用以规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工作职责及纪律。次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由刘少奇主持制定的《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規则与纪律的决定》《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三项党规。这些规定,对党的纪律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党章作为党组织和党员一切行动的根本原则,在党内的地位十分重要。党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通过了新的党章,新党章中第一次设立“总纲”,并在第一章对党员义务的要求中谈到党员应遵守纪律,这不仅意味着党员要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纪律,更要求他们在人民群众中率先垂范,做好榜样模范作用。中共七大党章第二章重申了“四个服从”的组织纪律,要求严守党纪和无条件执行决议,强调了对党的纪律的严格执行和捍卫。除此之外,延安时期党还发布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等纲领文件,对党员及边区工作也做了严格纪律规定。为了更好地治理党员干部违法乱纪行为,边区政府于1939年和1943年分别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草案)》和《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草案》,对破坏廉洁纪律的罪行进行界定以及对政务人员的工作纪律进行监督,在这些法律条例的发布和实施之下,延安时期党内和边区政府的风气和纪律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第三,构建“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延安时期,实行多方面的监督是严明党的组织纪律、推动党的纪律建设的又一有效措施。早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对党内监督的探索,从1927年党的五大成立的党内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开始,到党的六大对其改名为“中央审查委员会”,党内监督的工作一直在依据革命斗争形势而进行着。在延安时期,由于现实的需要,中央组织部代管了中央层面党内纪检监督工作,对党员的违纪行为进行处分和主管后续教育工作。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指出,设区党委以下的监察委员会,委员由三年以上党籍的党员来担任。后来,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了各级监察委员会的产生形式和职权,为党的纪检监察工作提供了依据。“三三制”民主政权下的党际监督也是重要一环。1940年中央通过《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第一次确定的提出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即让非党进步人士和中间分子参与到政权建设中来,非党人士可以对党起重要的监督作用。林伯渠在1941年11月召开的边区政府第二届参议会上指出,现已基本实现“三三制”原则,各抗日党派、民族、阶层都有权利监督和批评政府工作。[8]169这一讲话彰显了我们党在实际工作中突出“三三制”民主政权的党际监督的气度。为了更好地让非党人士监督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毛泽东亲自起草了《关于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士的关系的决定(草案)》,来鼓励民主人士监督和批评共产党员,充分保障了非党人士对党员的监督权利。党在延安时期通过有效的党外监督,避免了“一家独大”现象的发生,对党员组织纪律修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人民群众对党的监督也同样落到了实处,主要的方式是对违法失职以及贪腐人员进行控告。延安时期,党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障人民群众这种直接行使监督的权利。《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人民群众“有用无论任何方式控告任何公务人员非法行为之权利”[9]104。1943年的《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草案》也指出,各级政府在接到群众以及下级政府的控告时要负责转达给上级政府,不得有阻挠和置之不理的情形。自1941年之后,边区越来越多的人民开始去政府检举,仅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一人就接到137封控告信件。针对人民反映的问题,政府也先后发布了相关文件进行处理。1945年10月,为进一步落实人民的监督权,边区政府发布了《认真处理人民控告干部案件的命令》,严格规定政府对人民控告案件的处理原则和程序。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充分地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为提升党员干部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组织纪律修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欧阳恩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1921-194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1-1942)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 毛泽东思想年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3.

[7] 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 彭勃.中华监察执纪执法大典:第三卷[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9]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Practical Methods of Improving Party Members’ Party Spirits During Yan’an Period

CHEN Zhijie, CHENG Jieying (School of Marxism,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Jiangsu, China)

Abstract: Yan’an period is a special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uring this period, the Party practiced regional governance, Party building efforts achieving fruitful outcomes, Party members’ Party spirit education being among the most remarkable ones. Major measures are as follows: improving Party members’ theoretical qualities by means of learning from multiple carriers, plural forms and strict regulations; improving moral and ideological qualities of Party members combined with practice in democratic meetings, self-reflection and public supervision; improving Party members’ discipline qualities in the perfection of mechanisms through perfected democratic centralism, regulations and disciplines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s. Such improvements safeguard the purity and the advanced qualities of Party members, laying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vic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Key words: Yan’an period; Party spirit cultivation; practical methods

收稿日期: 2021-11-20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8YJA710007)

作者简介: 陈志杰(1964— ),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杰莹(1996— ),女,江苏镇江人,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党性修养实践路径
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历史逻辑
论党性修养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共产党人的党性与党性修养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