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棒 大财富

2022-06-09 00:20吕荣臻
农民科技培训 2022年6期
关键词:莱阳市菇农绿野

吕荣臻

走进山东省莱阳市绿野家庭农场的蘑菇大棚,一排排菌棒摆放得整整齐齐,一朵朵平菇从菌棒中破袋而出,有的刚刚冒头,有的已经展开伞柄,油光铮亮,鲜嫩肥美。一边,工人们正忙着对成熟的平菇进行采摘、精选、装框,搬进库冷藏;另一边,高温消毒、发酵、下菌种、浇水,正在加紧新一轮菌棒生产的工人们也忙得不亦乐乎,一派采收、生产两不误的繁忙景象。

只见绿野家庭农场主褚振涛熟练地用手掐住平菇根部,轻輕一扭,平菇就摘了下来,将其放进框里。“我们这边现在这个菌种的生产环节、装袋等这一系列工序,都是我们自己加工完成。每到出菇的时候,农场的平菇会发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再加上菌棒销售,每天的收入很是可观。”褚振涛乐得合不拢嘴。

1971年出生的褚振涛曾经从事冷库果蔬保鲜生意,但随着反季节蔬菜种植的推广,生意越来越难做。2005年,一则国家正大力推广扶持绿色农业的新闻吸引了他,他决定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家乡北汪家疃村建设大棚种植平菇。2010年,褚振涛创办了莱阳市绿野家庭农场,不断探索,不断闯出靠平菇致富的新路。

成长

2006年,褚振涛建了两个平菇种植大棚,和大多数菇农一样,全家人大半年的时间,都给了平菇,种植平菇的所有流程下来,大半年都在忙碌,却总卖不上价。一个偶然的机会,褚振涛参加了莱阳市农广校的培训。褚振涛才知道,过去种菇的老办法,很多都不科学。“都知道平菇营养价值高、收益好,但是栽培平菇对于营养、温度、湿度、空气等方面的生长环境要求很高。”褚振涛和妻子多次参加莱阳市农广校组织的平菇培育技术培训班,逐渐摸清楚了平菇的生长规律。不仅是学习种菇,凡是跟平菇有关的培训,褚振涛都愿意参加。

在褚振涛的两个平菇大棚,每个大棚高约6-8米,占地面积大约在5亩左右,单是大棚的高度,就比普通的蘑菇大棚高出了近3倍。大棚内,一包包白色的菌棒完全脱离了土地,在架子上排放整齐,全自动的滴管设备能全天保证棚内湿度在90%以上。市农广校定期到农场现场解决问题,科学监测平菇的生长数据,判断平菇生长状况,同时根据平菇种植最新技术,及时对农场提供新技术,介绍优质品种。

起初,褚振涛购买别人的菌棒,慢慢地,他发现影响收入有两个难点:一是菌棒的成本较高,每次出菇多的优质菌棒数不固定,好棒多的时候收入不错,废棒多的时候收入低;二是平菇有时量多有时量少,给销售带来困难。

褚振涛决定自己手工制作平菇菌棒。这就涉及到了培养源的选择、发酵、装棒、封装等环节,经过两年的学习与探索,他发现自己手工制作的菌棒质量显著提高。但因为每个环节需要很多人工,效率低,成本并没有降低多少。他逐渐认识到,想要保证质量降低成本,必须要规模化生产,于是引进了两套先进化食用菌设备生产线,进行制棒。通过机械化设备制棒,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降低了菌棒的生产成本。摒弃了人工封装的制棒做法,同时避免了菌棒重量不统一,封装不彻底等问题。农场生产的菌棒销售到全国各地,菇农购买了食用菌棒后,可以免费参加褚振涛举办的“蘑菇课堂”,并在平菇养护的过程中,农场进行技术跟踪服务,随时随地对菇农进行技术指导,大大降低了菇农的投资风险。

长时间奔波在寿光等蔬菜产地,让褚振涛对菌类蔬菜的销售十分了解。褚振涛建设了3间菌类存储保鲜库。在价格便宜或市场饱和时,把平菇放在保鲜库里进行存储,附近的菇农也可以存放在农场,等价格合适的时候,菇农可自行销售或由农场统一联系客户销售。近两年来,由于疫情影响,经常封市、封村、封市场,对于不具规模的散户菇农影响非常大。褚振涛的这一做法,实用高效,食用菌供不应求,销售到全国各地。既解决了散户菇农量少卖菇难的问题,又提高了菇农的收入。

成匠

褚振涛的蘑菇大棚之所以“红火”,原因在于生产的平菇绿色无公害。菇的培养源大部分是植物的秸秆或农产品的下脚料。褚振涛充分利用当地玉米和小麦的秸秆、玉米芯、麦麸等做培养源,既降低了成本,又保护了环境。农作物秸秆的充分利用,杜绝了农户秸秆焚烧破坏环境等问题的同时,还提高了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这一方案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行业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对于利用完的菌棒,褚振涛回收利用其做成有机肥。食用菌栽培后的废弃培养料,包含了食用菌的菌丝残体,及经菌丝酶解后结构发生改变的粗纤维复合物,其有机质和营养价值较高。这些废弃物被随地丢弃,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污染与危害很大。为此,褚振涛新建了菌棒有机肥生产线,有效地解决了食用菌产业培养源二次污染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数十万个菌棒两头出菇,一个菌棒的蘑菇就能长到两公斤以上,而且绿色无公害。这种“温室立体种植”蘑菇模式,虽然前期投资较高,但优点也更加明显,收益是普通大棚的好几倍,每天的出菇量在七八百箱左右。这种立体种植模式,仅第一茬收获,就能回收菌棒的成长周期内的所有成本。

褚振涛逐渐摸索形成从制种—制棒—灭菌—接种—养菌—采收—冷库存储—物流销售—废棒利用九个环节为一体,与众不同的发展模式,得到了业界专家和当地政府的认可, 2021年绿野农场被评为 “烟台市级家庭示范农场”。

成师

农场形成规模后,褚振涛积极投入到平菇种植培训中。在莱阳市农广校的支持下,褚振涛多次在培训班上与学员分享创建农场的经历与经验,探讨食用菌经营模式,给予学员很大启发。并多次邀请学员到绿野家庭农场观摩学习,实地讲解平菇的种植过程,2021年,农场入选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优秀田间学校”。

截至目前,褚振涛带领省内外有条件的菇农建设食用菌基地17处。从菇农基地的选址到食用菌大棚的建设,褚振涛帮助他们联系材料、施工队,谈价格保质量,基地投产后,继续跟踪服务,基地之间互通有无,相互支持,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为治理环境污染,不少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被依法关闭搬迁,许多养殖棚闲置起来,确实有些可惜。养殖户询问能不能进行改造进行食用菌种植,褚振涛经过实地研究,给出了改造方案。养殖棚原来的温控设备可以继续使用,饮水槽加装喷淋头改成加湿和微喷设备,保证了食用菌生长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稍加改造后的养殖棚就变成了食用菌棚。2020年以来,褚振涛帮助养殖户改造食用菌棚6处,盘活了闲置资源,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褚振涛在扩大自己规模的过程中,在菌棒制作、灭菌、接种、养菌、管理、采收和运输等环节,为返乡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创造就业岗位130多个,直接带动了周边农民增加了收入,不断促进农业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每年消化秸秆、玉米芯、麦麸等农业产品下脚料达3000余吨,带动了当地农业增收。

眼看种菇的人数多起来,褚振涛琢磨要让大家提高整体效益,从一人尝鲜到众人参与。下一步,他将带头发起成立合作社,扩大平菇种植规模,逐步走上产业化之路,争做胶东半岛最大的平菇种植基地。

(作者单位:山东省农广校莱阳分校)

猜你喜欢
莱阳市菇农绿野
绿野山乡
踢毽子
菇农装袋忙
资源禀赋、技术认知与农户技术选择偏好
——基于10省700份菇农的调查数据
绿色发展战略视野下菇农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探索*
不同规模菇农经济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绿野》
绿野杀手“熊孩子”
做个内心强大的人
1981—2010年冬季莱阳市低温日的气候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