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S. Lewis《魔法师的外甥》中的情感叙事

2022-06-09 04:29黄新祥
海风 2022年5期
关键词:历险外甥魔法师

儿童文学幻想小说通常采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叙事方式,大量使用表达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本文基于Patrick Colm Hogan提出的情感叙事学理论框架,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和技术,探讨了C.S.Lewis《魔法师的外甥》的情感叙事。整体上,该作品采用了历险式叙事结构,体现了历险式叙事结构的基本特征。追求幸福构成复杂情感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复杂情感系统决定了围绕主体所塑造的故事结构。

三十年来,西方儿童文学跨学科研究在意识形态、民族身份、文化研究、认知研究等方面已有纵深发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是由儿童文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儿童文学是 “模糊暧昧、含混不清的创造物”,其分类和评价需要一个“极其广大的领域和大量的临近学科”[1]。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诉诸于情感,而非推理,来激发读者的情感反应”。Keith Oatley强调,情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在小说中亦如此。Patrick Colm Hogan认为,情感在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儿童文学的情感叙事策略研究,作为国际儿童文学认知研究的有机成分,是目前国际儿童文学跨学科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英国文学家、评论家、基督教神学家C.S.Lewis于1950年至1956年间发表了《纳尼亚传奇》幻想文学系列作品。国内学者较早关注C.S.Lewis及其作品的有张晓梅。自2010年以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才有所拓展,涉及的主题包括神学主义诗学、《圣经》原型与基督教儿童观、Lewis美学观的道德根基、科技理性、纳尼亚系列作品与“内斯比特传统”、Lewis的“中世纪模型”及其现代主观论等。目前鲜有从情感叙事视角开展《纳尼亚传奇》系列作品研究。本文基于情感叙事学理论框架,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和技术,探讨C.S.Lewis《魔法师的外甥》中的情感叙事,为理解和欣赏该作品提供一个可选途径[2]。

一、情感叙事学理论框架

Patrick Colm Hogan通过一系列著作提出情感叙事理论主张,认为故事结构以及故事组构成分的定义与情感不可分割,故事结构从根本上来说由我们的情感系统塑造以及定位[3]。情感系统不仅统制故事里那些定义宏观行动轨迹的目标,还统制故事发展的方式、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及其遭遇、目标追求轨迹的肇始、目标的达成等等。情感系统定义所有故事的标准特征,定义普世体裁(浪漫叙事、英雄叙事等)复现的跨文化特征簇。情感系统对于故事组织的决定性作用既体现在故事的宏观结构上,又见于事件、因果性归因等微观层面[4]。

情感的基本要素主要有诱发条件、情感外在表现、行动反应以及情感体验等。诱发条件指较敏感的情景、事件和特性,起激活情感系统的作用。情感外在表现即标记主体正在经历某种情感的外在表现,包括:发出声音(如抽泣)、脸部表情(如微笑)、坐姿变换、出汗等。行动反应,即主体针对特定情景所采取的行动,旨在维持渴望的情景或改变令人不愉快的情景。情感体验,或唯象论特质,指主体对情景的喜好或反感体验,是维持或改变某一情景的动机。Hogan指出,情感外在表现也可以作为情感诱发条件。依据情感的本质和指向,情感外在表现可能以平行或者互补的方式影响主体[5]。情感系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交互作用:相互增强,或者相互抑制。除了基因指令,情感系统还可能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Hogan认为,文学传统中复现的故事结构具体类型可以通过情感分析框架加以描写和解释。情感(或情感系统)造就了故事,“偶发事件”“事件”“穿插性事件”、一般故事结构、作品乃至体裁均为情感过程的函项[6]。

二、《魔法师的外甥》中的情感叙事

C.S.Lewis的《魔法师的外甥》分为十五章。该作品发表于1955年,其后是《纳尼亚传奇》系列故事的收官之作《最后一战》,由于该作品讲述了纳尼亚王国的诞生,所以习惯上位列《纳尼亚传奇》系列故事之首[7]。作品《魔法师的外甥》的故事梗概如下。

小女孩波莉一天早上在屋后的花园里遇见一个名叫迪戈里的男孩,在交谈中得知迪戈里的妈妈病入膏肓,而爸爸又远在印度,无奈之下只好从伦敦乡下搬来与舅舅、姨妈住在一起。波莉和迪戈里很快成为好朋友。在接下来的室内探险中,迪戈里和波莉闯进安德鲁舅舅的阁楼书斋里。在安德鲁的哄骗和逼迫下,波莉和迪戈里被魔戒带到一片神秘的林子里。这片林子里有许多水池,分别与不同的世界连通。迪戈里和波莉跳进一个水池,抵达一个没有生命、被魔法诅咒的世界——恰恩。在恰恩的王宫里,迪戈里不顾波莉的强烈反对敲响了黄金铃铛,唤醒了女巫贾迪斯。从贾迪斯口中,迪戈里和波莉知道了恰恩发生的一切——贾迪斯如何使用魔法杀死了她的姐姐,毁掉了恰恩。慌乱之中,魔戒将迪戈里、波莉和女巫带到那片神秘林子,继而回到安德鲁舅舅的书斋里。贾迪斯驱使安德鲁以实现她征服伦敦、统治世界的野心,在伦敦引起骚乱。愤怒的市民将贾迪斯围堵在安德鲁的家门口。无奈之下,迪戈里用魔戒将波莉、女巫等一起带到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在狮王阿斯兰的歌声中,他们见证了纳尼亚王国的诞生。为了防止已逃遁的女巫回到纳尼亚王国,同时也为了弥补迪戈里犯下的错误,狮王阿斯兰要求迪戈里去西方一个遥远的山顶果园,从那里带回一个苹果,种植在纳尼亚王国的国土上。在山顶果园,迪戈里识破了贾迪斯的诡计,毅然将苹果带回纳尼亚王国。最后,在狮王阿斯兰的帮助下,迪戈里和波莉回到了伦敦,用苹果治好了妈妈的病。

浦海丰指出,C. S. Lewis 《纳尼亚传奇》系列故事深受“内斯比特传统”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创作主题、连通手法和叙事结构上[8]。作为《纳尼亚传奇》系列中的一部,《魔法師的外甥》同样遵循该传统的时间冒险主题,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被打破,“把现实生活中刻板的机械时间转换为心理时间”。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间的时空转换和联系是通过魔戒,连通不同世界的神秘森林和水塘实现的[9]。基于格雷马斯叙事学理论框架,浦海丰认为《纳尼亚传奇》系列作品的叙事深层结构由以下四个行动位组成:主体、客体、反对者和帮助者。运行AntConc3.5.9,以“BE06_N_fiction_adventure_and_western”为参照语料库,得到的主题词包括:Digory,Polly,uncle,Andrew,Aslan,witch,children,lion,queen,Narnia,Jadis,等等(表1)。显然,在《魔法师的外甥》中,叙事的深层结构有主体(迪戈里、波莉)、客体(纳尼亚)、帮助者(阿斯兰)和反对者(贾迪斯、安德鲁),整个叙事围绕着这些行动位展开[10]。

Patrick Colm Hogan指出,原型意义上的叙事有一个带有某种目的的结构,该结构由主体、目的以及连接主体各种行为与目的是否达成的因果链组成[11]。基于Patrick Colm Hogan的情感叙事理论,《魔法师的外甥》里的故事结构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情感系统塑造及定位的。具体来说,主体情感目标的实现与否对故事结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主体的情感目标是什么呢?对于迪戈里来说,读者自然会认为医治好妈妈的病是他的目的。然而,正如文本分析结果所示,C.S.Lewis在《魔法师的外甥》最后一章使用了340个形容词和副词,约占总词数(2304个)的14.76%,其中包括表达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alive,awake,beautiful,close,deep,extraordinary,extremely,famous,forever,golden,great,happy,happily,pleasant,right,wise。这些形容词、副词的语义指向既有迪戈里,又有波莉、迪戈里的父母,以及基督教等。因此,可以说追求幸福构成复杂情感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目标,连同宗教意义上的目标等,决定了《魔法师的外甥》中围绕着以迪戈里、波莉为代表的主体(即孩子们)所塑造的故事结构[12]。

根据情感叙事学理论,复杂情感系统造就故事,决定故事的宏观结构以及主体的宏观行动轨迹,也体现于故事中的事件、因果性归因当中。《魔法师的外甥》的故事结构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情景、事件以及因果性归因。主体的情感系统决定了其所作所为,决定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以第一章“The Wrong Door”开头为例。《魔法师的外甥》开篇讲述女主人公波莉一天上午在屋后花园里第一次遇见迪戈里。波莉在屋后花园里溜达,这时一个叫迪戈里的男孩正攀爬隔壁园子的围墙,探出头来。波莉见到迪戈里时很是惊讶,十分好奇。波莉知道隔壁住着兄妹俩,一个未娶,一个未嫁。男孩迪戈里突然出现在眼前,着实让波莉深感意外。随后,迪戈里告诉波莉,他原本住在乡下,日子过得挺惬意,因为妈妈病入膏肓,而爸爸又远在印度,别无它法,只好搬来与舅舅、姨妈一起住,以便妈妈得到精心照料。迪戈里说,他压根儿不愿呆在伦敦这个“鬼地方”。从迪戈里口中,波莉得知他的舅舅凯特利先生总是呆在顶楼的书房里,神神秘秘的,似乎正在做着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够刺激”,波莉说“我从没想过你的家人竟是这般有趣!”Patrick Colm Hogan指出,空间和时间的编码是非同质的,物体和事件的选择、切分、内部与层级嵌入的结构化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都是基于情感原则的。在情感地理乃至情感历史的组织结构当中,常态、期望、情感表达的间接体验、依赖关系以及默许的可能性评估都极为重要[13]。对于男孩迪戈里来说,妈妈病重,不得不同舅舅、姨妈住在一起,乡下那种惬意的生活常态被打破。从物理空间来看,迪戈里住在伦敦舅舅、姨妈家里;然而,从情感空间来看,舅舅、姨妈家里不是他该来的地方;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让人难以忍受的鬼地方”。接下来,两个孩子受好奇心驱使开始了室内探险活动,沿着阁楼的通道爬进安德鲁的书房,在安德鲁的哄骗和逼迫下被魔戒带到神秘森林里[14]。C.S.Lewis 在《魔法师的外甥》第一章中使用了508个形容词和副词,约占总词数(3133个)的16.21%,其中包括表达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alarming,attractive,awful,beastly,beautiful,cheerful,desperate,dreadful,exciting,extremely,frightened,interested,miserable,speechless,strange,surprised,terrible,等等。这些表达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在语境中有复杂的语义指向,涉及情感触发条件、情感体验、情感表达等,其中有些情感进一步促使主体做出相应的行动反应[15]。

《魔法师的外甥》的叙事结构由复杂情感系统决定,包括主体、帮助者和反对者的复杂情感系统。准确地说,是复杂情感系统中的目标造就了故事。以迪戈里、波莉为代表的孩子们在情感驱动下进入连通不同世界的神秘森林,闯进恰恩王国,唤醒了女巫,与女巫周旋。后来他们又闯入纳尼亚王国,见证了纳尼亚王国在阿斯兰的歌声中诞生。为了弥补将女巫带到纳尼亚王国的过错,他们前往遥远的西方,带回苹果,完成使命。最后,在阿斯兰的帮助下他们回到现实世界中。迪戈里用苹果医治好了妈妈的病,家人团聚。孩子们长大成人,获得成功和幸福。作为一部儿童文学幻想小说,《魔法师的外甥》中使用了许多表达强烈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表2),充分表达高兴(或幸福)、悲伤、恐惧、厌恶、愤怒、惊奇等情感[16]。

聂爱萍将经典幻想小说的叙事方式规范概括为:(1)故事结构自成一体,相对封闭;(2)悬念的营造;(3)故事常以惊奇结束。她认为,儿童幻想文学的叙事结构可以概括为线性叙事结构(链条式结构、环形结构、套叠式结构、并轨式结构)、远征式结构、历险式结构、童话式结构和渗透式结构。《魔法师的外甥》整体上为历险式叙事结构,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欲望渐露→偶然契机→“混沌”降临→克服/征服→回归。“在‘历险式’幻想故事中,主人公的欲望表露先于历险的开始,因此,这里的历险是主人公内心欲望的产物,‘欲望嶄露’便是情节叙述的首要环节。”迪戈里和波莉的历险正是受好奇心驱动的,复杂情感系统决定了主体是否接受某种情感体验,并做出行动反应。

三、结束语

儿童文学幻想作品通常采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叙事方式,大量使用表达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基于Patrick Colm Hogan提出的情感叙事理论,结合语料库工具的使用,本文探讨了C.S.Lewis《魔法师的外甥》的情感叙事。整体上该作品采用了历险式叙事结构,体现了历险式叙事结构的基本特征。故事中,追求幸福构成复杂情感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目标,连同宗教意义上的目标(如原罪、赎罪、诱惑)等,决定了《魔法师的外甥》中围绕着以迪戈里、波莉为代表的主体所塑造的故事结构。随着情感叙事学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儿童文学作品情感叙事模式研究必将得到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Hogan, Patrick C. Affective Narratology: The Emotional Structure of Stories[J].Lincol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11.

[2]Hogan, Patrick C. Literature and Emotion[J].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8.

[3]Hunt, Peter, editor. Literature for Children: Contemporary Criticism[J].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4]Nikolajeva, M. Reading for Learning: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Children’s Literature[J].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14.

[5]Oatley,Keith. The Passionate Muse: Exploring Emotion in Stories[J].Oxford: Oxford UP, 2012.

[6]Sadeghi,Sahar, et al. Reading through Emotions: An Affective Narratological Approach to Alice Munro’s Short Stories[J].Kata. 2021.

[7]陈影.“渴慕”的辩证法:C.S.路易斯神秘主義诗学探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4 (1): 84-91.

[8]陈影.神学与美学的会通:以C.S.路易斯为例[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2):26-28.

[9]李利芳.儿童文学跨学科研究:现状、趋势与方法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 (3): 167-174.

[10]聂爱萍.儿童幻想小说叙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11]潘一禾,郑旭颖.后人类叙事与文明的未来:对C.S.路易斯科幻小说《黑暗之劫》的一种阐述[J].浙江社会科学,2018 (6): 141-148,160.

[12]蒲海丰.C.S.刘易斯纳尼亚系列故事与“内斯比特传统”[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8,30(3):126-130,6.

[13]苏欲晓.恒常的他者:论C.S.路易斯美学观的道德根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6):61-68.

[14]苏欲晓.中世纪宇宙模型中的“道”:C.S.路易斯“中世纪模型”及其现代主观论批判[J].国外文学, 2020 (2): 10-21,156.

[15]张葹.《纳尼亚传奇》中的《圣经》原型再现与C.S.路易斯的基督教儿童观[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 (4): 97-101.

[16]张晓梅.现世中可否窥见天堂:读C.S.Lewis《天渊之别》(The Great Divorce)[J].基督宗教研究,2003 (8): 424-436.

作者简介:黄新祥,湖南怀化人,讲师,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语篇分析,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历险外甥魔法师
唱歌催眠
小小魔法师
假装
磕头
穿越时空的魔法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