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采纳会促进农户创业吗?
——基于土地流转的调节效应分析

2022-06-09 13:34戴志强郭如良
新疆农垦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促进作用农户土地

○ 戴志强 郭如良

(1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45)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经营体系,而农户创业就是实现小农户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也是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有效措施,更是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关键举措。农民作为乡村发展最为重要的本土人才,促进农户创业,一方面可以实现农民的稳定增收,促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可以补齐农村短板,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顺畅流转,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因此,如何在全球经济下行和新冠疫情冲击的双重压力下更加有效地促进农户创业,实现农民的稳定增收、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顺畅流转、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数字技术是随着互联网的迭代,在市场需求中应运而生出来的一门技术,是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以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为生产要素的现代化科学技术[1],正在引导着新的创业浪潮发展,且强化了创业活动的灵敏性、互联性、开放性以及不确定性,提高了创业活动的创造力和颠覆性,对创业机会、创业资源以及创业者或团队均有着重要影响[2-3]。与此同时,随着数字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数字技术已渗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业与数字技术创新融合越来越深入,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数字技术发展打破了地理限制的本地市场束缚、拓展了农民的创业机会范围和创业速度[4],同时也增强了农户信息获取能力、拓宽了资金获取渠道、提升了资源整合能力以及生计创新能力,使得生计抗逆力以及可持续生计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5]。在数字经济和数字乡村持续深入发展背景下,数字技术可及性背后隐含的数字技术使用能力可能是“数字革命”时期下影响创业的关键所在[6]。然而,现有文献关于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影响的关注尚显不足。因此,本文将以数字技术采纳为切入点,探究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数字技术采纳是否会促进农户创业?如果是,数字技术采纳对不同农户创业类型(农业创业和非农创业)的影响又是否存在差异呢?如果有促进作用,其作用的机制又是怎样的呢?本文试图回答以上问题,以期为农户创业的研究提供参考,为切实促进农户创业、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参考。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一)农户创业的文献综述

农户选择理论认为,农户作为理性选择人,其行为选择也是追求经济人利润最大化[7]。由此可知,农户创业是农户综合考虑众多因素之后权衡利弊的选择,其影响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学者们已对农户创业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大量有益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十分丰富且宝贵的研究资源,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户个体特征[8-9]、家庭禀赋[10-11]、资本融资[12-14]、土地政策[15-17]等方面。但是关于数字化对农户创业的影响,现有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数字金融方面[18-21],较少从数字技术采纳的角度探究对创业的影响[22-23]。因此,本文以农户创业为研究对象,探究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二)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影响的研究假说

2021 年9 月,中央网信办联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联合编制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发布,提出了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支撑平台、数字应用场景、建设运营管理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在内的数字乡村建设总体参考架构,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以及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等)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数字底座,数字技术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依托。如果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底座,那么宽带建设就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也是数字技术采纳使用的根本。首先,随着网络宽带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互联网在农村使用得到普及,互联网使用会显著促进家庭创业决策和创业绩效,但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对城镇家庭的创业决策影响更加显著,对农村家庭的创业绩效更加显著[24-26]。其次,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智能手机使用也会显著促进农户家庭创业,且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和留守农户的创业促进作用更大[27]。由此可知,作为数字技术采纳使用基础条件的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的使用均会显著促进农户家庭创业,且数字技术的采纳和使用在农村地区仍然是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重要载体,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数字技术采纳会显著促进农户创业。

(三)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假说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土地小规模经营增加了农业技术投入的相对成本,使得部分农民缺乏技术更新的动力[28]。而伴随着土地流转的自由化和规范化,拥有不同要素禀赋和生产能力的农户会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做出土地流转的选择[29]。土地流转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技术信息充分流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增强农户采纳新技术的动力[30],并促进农户借助新技术识别创业机会开展创业活动。就土地转入而言,土地转入会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增强农户农业生产依赖度,使其更有动力去改变传统生产和管理方式[31],激发农户对新型农业技术的采纳动力[32];土地转入还可以满足农户的创业用地需求,加强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同时降低农民筹资风险及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促进农业创业发展[33],且这一促进作用在农户采纳数字技术条件下会更加显著。就土地转出而言,土地转出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户摆脱非农就业的农地牵连,拓展非农就业的空间[34],且土地转出租金收入亦能为农户新技术学习和开展非农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支持。而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农户摆脱农地束缚后想要获取更高质量的非农就业创业机会,必然会加强对数字技术的学习和采纳,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发展机会进行就业创业。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2:土地流转在数字技术采纳与农户创业之间存在调节作用;

假说3:土地转出在数字技术采纳与非农创业之间存在调节作用;

假说4:土地转入在数字技术采纳与农业创业之间存在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是中国社会状况调查(CSS)2019 的年度数据,该数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起,覆盖了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了151个区市县,604个村、居委会,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调查访问7 000 到10 000 余个家庭,涵盖了劳动就业、家庭及社会生活、社会态度等方面的调查内容,拥有本文研究所需要的数字技术采纳、农户创业、土地流转等关键数据,适合本文的实证研究。CSS2019共获取数据有10 283条,根据本文的研究需求,剔除掉城镇样本、无效样本及缺失值,最终选取了和农户创业相关的有效样本数量是4 131条。

(二)变量设置及描述性统计

1.因变量:农户创业行为。农户创业行为是指农户家庭从事非农经营或者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升级生产方式的行为[19]。农户创业行为又可以分为农业创业和非农创业,对于农业创业,本文参考郑淋议等[15]的做法,将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且实际经营面积至少为地区户均承包耕地面积的3倍视为农业创业;而对于非农创业,则直接来源于问卷题项“您家是否从事工商业生产经营项目,包括个体户、租赁、运输、网店、经营企业等?”,并且将农业创业和非农创业至少满足其一的赋值为“1”,表示农户家庭有创业行为;将同时不存在农业创业和非农创业的赋值为“0”,表示农户家庭未进行创业活动。

2.自变量:数字技术采纳。数字技术是指改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或者系统[35],是多种数字化技术的集称。在农村地区,当前阶段手机和电脑是农村家庭接触数字技术的主要工具,互联网是农户最容易接触到的数字技术,农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运用以互联网及其媒介为主[36-37]。因此,本文采纳田红宇等[38]的做法,选取互联网使用情况来表征农户数字技术采纳情况,采用农户是否使用互联网进行刻画,根据问卷中“现在互联网比较普及,大家可以用手机和电脑上网,您平时上网(比如:用电脑或者手机看新闻、用微信等活动)吗?”的回答来度量,其中回答“上”则视为采纳数字技术,赋值为“1”;否则视为不采纳数字技术,赋值为“0”。

3.调节变量:土地流转。为进一步分析数字技术采纳促进农户创业的作用机制,本文根据题项“土地转出面积”“土地转入面积”引入“土地转出”“土地转入”以及“土地流转”三个调节变量,用以探究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作用机制。

4.控制变量。农户的创业行为是农户家庭的重大决策,会受到农户家庭决策者和家庭特征的制约,因此,本文参考孙小宇等[39]地做法选取户主个体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作为控制变量组,其中,户主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政治面貌、技能培训情况,家庭特征包括家庭人口规模、赡养支出、人情礼送支出。具体变量描述性统计情况见表1。

为进一步对比未创业群体和创业群体的差异,文中以农户是否创业为依据进行了分群组的变量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在创业群体中,农户数字技术采纳的均值为0.644,远高于样本总体的0.504和未创业群体的0.476;数字技术使用频率变量中,创业群体的均值为1.349,也远高于样本总体的1.052 和未创业群体的0.992。由此,本文预估数字技术采纳会促进农户创业,后文会对此做出验证;在控制变量中,创业群体的相关个体特征也在不同程度上优于未创业群体和样本总体情况,这充分说明,当前农户创业正在引领农村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三)模型构建

农户是否采纳数字技术受到农户家庭决策者户主的个体特征以及农户家庭特征的影响,同时,农户家庭决策者的个体特征以及农户家庭特征也会影响农户是否进行创业活动,因此也就会导致在模型构建中出现自选择问题,导致出现内生性问题。因此,为规避自选择偏误导致模型结果出现有偏估计,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构建模型。其中,将采纳数字技术的农户视为“处理组”,未采纳数字技术的视为“控制组”,通过两者之间的差值获得采纳数字技术农户的平均处理效应(ATT),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是估计倾向得分值,由于农户是否采纳数字技术是一个典型的二分类变量,所以通过构建Logit 模型来估计农户采纳数字技术的概率,模型如下:

其次是进行倾向得分匹配,对采纳数字技术和不采纳数字技术的农户特征进行平衡性检验,保证处理组和控制组具有可比性。

最后是根据匹配后样本计算平均处理效应(ATT),通过计算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差异,从而得到农户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平均处理效应,即ATT值:

其中,Di=(0,1)表示农户是否采纳数字技术,1为处理组,0 为控制组;yi表示农户是否进行创业,并将y1i表示采纳数字技术的农户是否进行了创业活动,y0i表示未采纳数字技术的农户是否进行了创业活动。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倾向得分匹配法估计

1.农户数字技术采纳的决策方程估计。首先,通过Logit模型对数字技术采纳的决策方程进行回归分析,估计数字技术采纳的倾向得分值,具体如表2 所示。由表2 可知,除性别和技能培训两个变量外,其他变量均显著影响农户数字技术采纳。其中,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赡养支出、人情礼送支出均对数字技术采纳有着正向显著的影响,这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数字技术就越容易理解和掌握,更会倾向采纳数字技术;婚姻状况越好,家庭支持也会促进其采纳数字技术;而赡养支出越大,也就意味着家庭压力越大,农户为了缓解家庭压力,就会尝试新的创收方式或者更加高效的生产工具,进而也就促进了其对数字技术的采纳;而人情礼送支出越大,意味着农户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较为丰富,在“朋辈效应”和生活圈的影响下,其对数字技术的认知会受到社会网络关系中其他人的影响,进而也会促进其采纳数字技术。而年龄和家庭人口数两个变量则对数字技术采纳有着负向显著的影响,这是因为年龄越大,其对风险的规避就会更加谨慎,对数字技术的掌握也会更加困难,因而就会阻碍其家庭对数字技术的采纳;而家庭人口越多,家庭生活压力也就更大,其对风险也同样会更加谨慎,也就不会冒然地采纳数字技术。

表2 数字技术采纳的决策方程结果

2.平衡性检验。为确保倾向得分匹配结果的可靠性,首先对各控制变量进行平衡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匹配后各变量(除家庭人口数外)的标准化偏差率均低于10%,且t检验的结果除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家庭人口数外均不拒绝处理组和控制组无系统差异的原假设,同时结合图1各变量标准化偏差图示可知,大多数变量的标准化偏差在匹配后大幅缩小了,图2倾向得分的共同取值范围也显示绝大多数观测值均在共同取值范围内。综上所示,模型匹配效果较好,仅会损失少量样本。最后,通过图3 和图4 倾向得分匹配前后核密度函数分布图可知,在匹配前,控制组和处理组存在显著的大差异(如图3所示),但是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后,差异明显缩小(如图4 所示),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匹配效果较好。同时,本文还检验了农业创业和非农创业的匹配结果平衡性,检验结果显示均满足平衡性检验①受篇幅限制,本文关于农业创业和非农创业的倾向得分平衡性检验未在文章中列出,如有需要,可联系索取。。

图1 各控制变量标准化偏差图示

图2 倾向得分的共同取值范围

表3 平衡性检验结果

图3 倾向得分匹配前核密度函数分布

图4 倾向得分匹配后核密度函数分布

3.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影响分析——倾向得分匹配。为探究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农业创业以及非农创业影响,本文通过近邻匹配、卡尺匹配以及核匹配三种方式对平均处理效应进行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结果可知,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农业创业以及非农创业均是在1%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的,这表明,农户家庭采纳数字技术可以直接促进农户创业行为,包括农业创业和非农创业行为。其中,在农户创业上,三种匹配方式下的ATT 均值为0.094,也就是说数字技术的采纳,可以促进农户创业行为变化9.4%;在农业创业上,三种匹配方式下的ATT均值为0.046,也就是随着采纳数字技术,农户农业创业行为提高了4.6%;同样在非农创业上,三种匹配方式下的ATT均值为0.047,也就意味着,随着数字技术的采纳,会促进4.7%的农户进行非农创业。这是因为,随着农户采纳数字技术,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可以解放有效劳动力开展除了基本生产之外的创业活动;另外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采纳,带来了众多的创业机会,如电子商务、农村淘宝、大规模种植、个性化生产、“订单农业”“智慧农业”等。

表4 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影响的倾向得分匹配结果

(二)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作用机制分析

学者已经验证了土地流转对农户、农民创业的促进作用,上文也已验证数字技术采纳可以促进农户创业。那么,随着土地确权制度逐渐完善,在农村土地流转越来越普遍的背景下,土地流转在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影响效应中是否会发挥作用呢?本文基于此,在拟合回归中加入交互项来探究土地流转是否在数字技术采纳和农户创业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具体结果如表5 所示。由表5 可知,土地转出对农户创业以及农业创业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非农创业则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土地转入对农户创业以及农业创业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非农创业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土地流转对农户创业以及农业创业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对非农创业的正向作用不显著。通过数字技术采纳分别与土地转出、土地转入以及土地流转的交互项可知,土地流转在数字技术采纳与农户创业和农业创业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且均强化了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促进作用,在数字技术采纳与农户创业中,数字技术采纳每增加1个单位,农户创业会增加6%,而土地流转与数字技术采纳这个交互项的边际效用系数为0.077,也就表明在其他变量为均值时,农户采纳数字技术的同时进行土地流转行为,会使得农户创业的边际效应增加至7.7%;同理,农户采纳数字技术的同时进行土地流转行为,会使得农户创业的边际效应由1.8%增加至6.3%;土地转出的调节作用仅存在于数字技术采纳与非农创业中间,同样也是强化了数字技术采纳对非农创业的促进作用,会使得非农创业的边际效应由3.7%增加至4.7%;土地转入在数字技术采纳与农户创业、农业创业以及非农创业之间的调节效应均存在,且存在异质性,其强化了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以及农业创业的促进作用,但弱化了数字技术采纳对非农创业的促进作用。农户在采纳数字技术的同时进行土地转入,会使得农户创业的边际效应由7.2%增加至9.7%,农业创业的边际效应由1.9%增加至14.4%。由此可知,不同土地流转方式在数字技术采纳与不同农户创业类型中,虽然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显著调节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其中土地转入在数字技术采纳与农户创业、农业创业之间的调节作用最为明显,土地转出在数字技术采纳与非农创业之间的调节作用最大,土地转入则会显著抑制数字技术采纳对非农创业的促进作用。

表5 土地流转的调节效应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1.更换方法。由于农户创业是一个典型的二分类变量,因此,本文通过更换模型,利用Logit 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稳健性结果如表6 前两列所示。通过稳健性检验结果可知,更换模型后,数字技术采纳在1%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促进农户创业,这与上文的PSM结果一致,所以认为模型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2.更换核心自变量。由于是否接纳数字技术只能体现农户有没有采纳数字技术,而无法展现农户数字技术采纳的强度,而数字技术使用频率不仅可以表示农户是否采纳了数字技术,也能反馈农户使用数字技术的强度,使用频率越高也就表示使用强大越大,所以本文为进一步验证模型结果的稳定性,用数字技术使用频率来代替数字技术采纳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6后两列所示。通过结果可知,更换自变量为数字技术使用频率之后,同时更换方法为Logit,数字技术使用频率仍然在1%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促进农户创业,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结果的稳健性。

表6 稳健性检验结果

(四)异质性分析

1.分代际。从稳健性检验中可知,户主年龄对农户创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通过数字技术采纳的决策方程可知,户主年龄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抑制农户家庭采纳数字技术。那么,在不同年龄代际的群体中,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呢?本文根据联合国世卫组织提出的年龄分段方法,按照样本数据中户主年龄将其分为青年(18~44 岁)、中年(45~59 岁)、老年(60~74岁)三组不同的代际,通过分组回归检验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影响,具体情况见表7。由表7可知,不论在青年群体,还是在中年群体,或是老年群体,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从边际效应可知,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促进作用的边际系数在中年群体中最大、青年群体其次、老年群体最小,即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促进效果在代际群体中存在“中年>青年>老年”的异质性。可能的原因是,在青年群体中,农户家庭尚未积累足够的创业资本,创业前期准备仍不充分,虽然数字技术采纳程度较高,但仍然以外出务工为首要选择,导致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促进作用不强;在中年群体中,其大部分是第一批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创业资本和社会经验以及相关技术,随着数字技术的掌握,在数字技术的助推下,其可以借助自身的积累和数字技术的加成,加速其进行创业活动;而在老年群体中,虽然其和中年群体一样,前期创业准备已经积累,但是由于其年龄偏大,对数字技术的掌握比较困难,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较弱,也就导致数字技术对其创业的促进作用不及中青年群体。

表7 分人群Logit回归结果

2.分教育层次。通过数字技术采纳的决策方程可知,受教育程度在1%的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促进农户数字技术采纳。那么,在不同教育层次中,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呢?通过样本描述性统计可知,样本数据的受教育层次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这两个阶段,因此本文将样本分为小学及以下和初中及以上两个样本进行分组回归,以检验数字技术采纳在不同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创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具体结果如表8所示。由表8可知,在不同教育层次下,数字技术采纳均在1%统计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户创业,这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稳健性。但根据边际效应可知,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促进作用在低教育层次群体中更为显著。

表8 分教育层次Logit回归结果

3.分地区。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为进一步探究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地区差异,本文通过样本的东中西部地区划分,分组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9 所示。由表9 可知,数字技术采纳在东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均在1%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促进农户创业,而在中部地区,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数字技术对农户创业的影响是存在地区性差异。可能的原因在于,首先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数字化技术比较成熟,数字技术也相对中西部地区更加先进,这为农户创业奠定了比较好的创业环境,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采纳,农户也就更愿意更有机会进行创业活动;其次在西部地区,由于地广人稀,数字技术的使用,为他们解决了人力资本紧缺的困境,也提高了生产效益,同时,由于西部地区相对于东中部地区发展稍微滞后,农户采纳数字技术后,数字技术释放的红利助推其在区域内处于一个相对领先的位置,加速其创业的进程;而在中部地区,大多数省份都是劳务输出大省,农民工外出务工现象较为普遍,使得农村发展人才匮乏,对数字技术的采纳程度也比较低,且即使采纳了数字技术,也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本支撑其进行创业活动,所以,在中部地区,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表9 分东中西部地区Logit回归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在助推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技术的使用可以打破资源约束、能力约束、市场约束、机会约束以及时空约束,有利于推动乡村创业的发展。本文基于CSS2019 年的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深入探究了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影响,同时引入土地流转这个关键变量,分析了土地流转在数字技术采纳和农户创业之间的调节作用,主要得到以下三点结论:

1.数字技术采纳会显著促进农户创业。通过PSM 倾向得分匹配可知,数字技术采纳均在1%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促进了农户创业、农业创业以及非农创业。这表明,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村创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数字技术的推广,农村必将迎来一段创业热潮。

2.土地流转在数字技术采纳和农户创业之间存在调节作用,但不同的土地流转方式在数字技术采纳和不同创业类型之间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其中,土地流转在数字技术采纳和农户创业、农业创业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且强化了数字技术采纳的促进作用;土地转出的调节作用仅存在于数字技术采纳与非农创业之间,也是强化了数字技术采纳的促进作用;而土地转入在数字技术采纳和农户创业、农业创业以及非农创业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且存在异质性,土地转入强化了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和农业创业的促进作用,但弱化了数字技术采纳对非农创业的促进作用。

3.数字技术采纳在不同代际、不同教育层次以及不同地区对农户创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通过异质性分析可知,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促进作用在不同代际之间存在“中年>青年>老年”的异质性;在不同教育层次上,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促进作用在低教育层次中更加显著;而在不同地区,由于本身发展的差异,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影响也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技术采纳均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促进了农户创业,而在中部地区,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促进作用不显著。

(二)政策建议

数字技术和农户创业都关乎新时代乡村发展、关乎乡村的全面振兴,如何利用好数字技术促进农户创业,以增强乡村发展的活力和内生动力,是乡村发展的关键一环,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要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可知,数字技术的采纳可以显著促进农户创业,那么如何将数字技术的这种促进作用发挥最大化呢?首先要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数字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数字基础设施,如互联网设施、数字平台、智慧农业平台等,要不断完善农村的数字基础设施,为农村数字技术发展提供夯实基础。其次要加强数字技术人才培训。由于农村地区人才匮乏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难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效应,故要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挖掘,加大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最后要强化数字技术的推广宣传。由于农村环境的相对闭塞,农民对数字技术的了解渠道较为单一,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强化对数字技术的推广宣传,更要进行有甄别性地推广宣传,因地制宜地推广相关农业数字技术,助推乡村振兴。

2.要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随着土地确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也在逐渐地完善。通过上文实证分析可知,土地流转会强化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创业的促进作用,所以,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让农村土地合理、有效地高效流动。首先要完善土地流转的制度保障。虽然随着土地确权制度的落实,农村土地流转正在逐步完善,但相关的制度保障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流转权益。其次要引导土地合理有序流转。政府部门要强化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土地进行有序合理的流转,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让数字技术对农户创业的促进作用实现最大化、最优化。

猜你喜欢
促进作用农户土地
环境监测对环境工程建设的促进作用研究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我爱这土地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小议良好师生关系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工程财务管理中会计审计的促进作用探讨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