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视角下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2-06-09 10:32张钰佳
英语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语篇可视化科学家

张钰佳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关注主题意义,制订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教育部 2020)。单元整体教学能够改变长期存在的、孤立的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的碎片化教学现象,也能够改变情感态度、价值观贴标签的问题,使英语课程成为整合、关联和发展的课程,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张莹 2020)。然而,因缺乏有效的设计策略,许多教师不会或者无法进行有效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旨在打破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分离的教学,在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同时培养其思维意识,通过不同的思维过程挖掘语篇的深层含义,从而有效整合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郑鸿颖2019)。在思维可视化视角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能够对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帮助教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改善教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缺失的问题,发挥单元整体教学与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双重优势,实现更加有效的教学设计,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发展。

二、思维可视化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可以通过语言、写作、绘画、建造等多种方式把思维的内容和过程呈现出来,让思维的内容和过程可观察、可反思、可改进(郑鸿颖 2019)。因此,在思维可视化视角下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将单元的主题语境、教学目标、语篇结构、评价标准等内容通过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既帮助教师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又为学生提供新的思维路径,促进其知识的建构和迁移。

下面以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4Scientists Who Changed the World为例,探讨思维可视化视角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主题路径可视化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语言学习最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其语篇的理解程度、思维的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教育部 2020)。主题意义能够串联起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使单元教学设计更加统整、连贯、有序。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避免碎片化教学的重要一步。

在提取单元主题意义时,教师应首先深入理解语篇,分析每个语篇的意义;其次,探究各个语篇之间的关联,并站在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角度确立单元主题意义。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意义探究,教师可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单元和具体语篇主题意义的发展路径(黄正翠 2021)。

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4 Scientists Who Changed the World的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具体的语境内容包括“科学家”“科学发现”“科学精神”,强调改变世界的科学家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宝贵的科学精神及科学的价值。整个单元围绕科学成就展开。第一个语篇通过视频的形式呈现,简要介绍了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和霍金在广义相对论领域的成就,帮助学生体会这些改变世界的科学家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为后面的学习内容作铺垫。第二个语篇是Chinese Scientist Wins 2015 Nobel Prize,该阅读文本主要讲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发现青蒿素的过程。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青蒿素发现的大致过程及这一发现对人类的贡献并能够体会到科学家勇于尝试、永不言弃、团队合作、跨领域学习等宝贵的科学探索精神。第三个语篇通过对话的形式呈现,主要内容为学校科学节的计划。通过听对话,学生能够提取学校科学节计划包含的各种要素。第四个语篇为一篇校报文章,介绍了学校科学节的举办情况。第三个语篇和第四个语篇旨在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帮助其完成一篇关于校园活动的写作任务。第三个语篇为学生提供了“写什么”的指导,第四个语篇主要教给学生“如何写”,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将这两篇文章进行整合教学。第五个语篇为阅读文本The Value of Science,主要讲述了科学的三方面价值及科学家的责任,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价值。第六、七、八个语篇均来自课后的练习部分。第六个语篇为阅读语篇,介绍了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Maria Sibylla Merian)在雨林中克服种种身体和生活条件上的困难进行活的生物绘画的故事。第七个语篇为听力文本,主要讲述了诺贝尔(Nobel)的生平经历。第八个语篇是关于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阅读文摘,该文章为这一单元内容的升华,主要告诉学生应以怎样的态度进行科学研究。

通过对以上文本的分析,教师可以将这一单元的主题整合并提炼为 Phenomenon—Features—Reflection路径(见图1)。第一个视频语篇介绍改变世界的科学家,是单元的导入内容,后续单元内容介绍了更多、更具体的科学家示例,因此可以将第一个语篇概括为Phenomenon。Features部分整合了介绍屠呦呦、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诺贝尔的语篇,旨在帮助学生感受这些科学家身上所体现的宝贵的科学精神。最后,关于如何进行科学学习,教师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进行设计。校园科学节是行动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科学节等活动拓展科学视野,而思想方面,教师通过语篇The Value of Science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价值和科学家的责任。文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及应树立怎样的科学研究态度,所以可以将这三个语篇整合至Reflection板块下。除此之外,根据单元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还可以使用DEs路径、PCESE路径、DFSO路径等(黄正翠 2021)。

图1:Unit 4主题路径图

(二)教学目标可视化

单元教学目标为单元整体教学提供指导,确保教学的方向性、系统性。教师应立足《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确立可测量、可达成的教学目标。黄正翠(2021)认为,教师在显性化表达教学目标时可采用主体聚焦、目标拆解、整合表述、具化动词、明确对象、设定标准等方式将教学目标的内容清晰地呈现出来。

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要考虑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还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并使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钱学森、袁隆平、爱迪生(Edison)、玛丽·居里(Marie Curie)等科学家的贡献和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在本单元中,学生学习几位新的科学家及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科学精神,从而横向拓展知识面。从了解科学家的科学贡献到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再到理解科学的价值及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是对以往学习的纵向深化。

根据对单元主题意义的提炼和文本的整合,在完成本单元的学习后,学生能够:

1.了解并简单描述几位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及其重要意义。

2.阐述科学家身上所体现的宝贵的科学精神。

3.学习并谈论科学的价值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

4.完成学校科学节计划。

5.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位科学家的生平介绍。

在确立单元教学目标后,教师要根据单元目标及课程整合方案设计好每个课时的目标,确保课时目标不偏离单元目标并促进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为了完成目标2,教师可以将阐述科学精神这一目标分配到具体的语篇和课时中(见图2)。在讲授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语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并阐述其敢于尝试、不放弃、团队合作的精神;在讲授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在雨林里进行活的生物绘画的语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其吃苦耐劳、不放弃的精神;通过诺贝尔生平经历的听力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其善良、刻苦学习的品质;通过费曼(Feynman)对科学价值探讨的语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其身上特有的责任感和人性关怀。又如,为了完成教学目标3,教师可以将这一目标分配到第五个语篇和第八个语篇中进行。通过学习第五个语篇,学生首先能够提取作者所认为的科学的三点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理解的科学价值是怎样的,从而达到对科学价值的深入理解。通过学习第八个语篇,学生能够阐述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认真求索、摒弃偏见等。

图2:Unit 4目标结构图

(三)语篇结构可视化

语篇是构成单元整体教学内容的单位,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通过每个语篇的教学进行落实。因此,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将单元内容进行整体化设计,还要注重语篇教学的结构性和有序性。在英语作为外语的课堂中,学生既学习语言,又学习语言背后的思维模式(郑鸿颖 2019)。语篇结构可视化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背后的思维模式,实现思维品质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和理解语篇,探析语篇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设计小问题序列,从而促成学生对语篇的深入理解(郑鸿颖、钟小艳 2020)。

以语篇The Value of Science为例。这一语篇的主题路径为Question—Answer。在语篇的前两段,作者阐述了自己年轻时思想上的矛盾——自己一直以为科学能够造福人类,却在战争时看到自己从事研究的自动化炸弹对人类造成了伤害,由此引出问题“What is the value of the science I had long devoted myself to—the thing I had loved—when I saw what terrible things it could do?”。语篇接下来的内容回答了这一问题。作者从科学能够让我们制造各种东西、带给我们智力上的享受、让我们有怀疑的自由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地阐述了科学的价值。语篇的最后,作者对科学家的责任进行了阐述。文本结构图如图3所示。在这一语篇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关于科学的价值和科学家的责任是什么,可以首先让他们提取作者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从而实现思维的发展。

图3:The Value of Science文本结构图

在分析语篇主题意义的达成路径时,教师既可参考《课程标准》,从 what、why、how 三个方面解读文本,又可借鉴语篇模式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语篇的路径(黄正翠 2021)。常见的语篇模式有提问—回答型、一般—特殊型、问题—反应型、机会—获取型等(胡曙中 2012)。

(四)评价标准可视化

单元整体教学的效果如何不仅需要教师从课堂中学生的问题回答和任务完成情况中进行总结,还需要有一定的输出性任务和评价标准。教师可以将最后的单元综合性输出活动作为单元评价任务,评价学生的单元学习效果(胡润、陈新忠 2020)。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将制作科学家生平介绍手册作为输出性任务。本单元提到了袁隆平、霍金、屠呦呦、诺贝尔、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多位科学家,学生制作科学家生平介绍手册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其他信息的查找,拓展知识面。教材中提供了科学家生平介绍的范例,学生可以根据范例从科学家个人信息、成就、影响、趣事等方面进行介绍,教师可以引导其从更多的方面,如科研故事、科学精神等进行介绍。除此之外,教材中的范例图文结合,为多模态语篇。现代技术的发展使语言表达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模态形式的语篇在当今实属常见,需要观察和理解后,才能有效理解多模态形式的语篇(梅德明、王蔷2020)。因此,教师要就范例中呈现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他们在进行生平介绍手册制作中将图片、音频、视频等通过创新的形式融入自己的作品。

确立单元评价任务后,教师应制订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单元学习效果。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单元整体评价任务:制作科学家生平介绍手册

结语

从主题路径可视化、学习目标可视化、语篇结构可视化、评价标准可视化等四个方面阐述思维可视化视角下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促进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有序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思维可视化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解决教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缺失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背后的思维,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语篇可视化科学家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假如我是科学家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