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成因分析及对策

2022-06-10 00:46周嘉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教育对策心理健康

周嘉欣

摘要:流动儿童即跟随在城市务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来到城市居住和生活,其户籍仍为农村户口,在城市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并达到接受义务教育法定年龄的适龄儿童,他们从进入城市学校开始就处在一个充满矛盾的身心发展变化过程中。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都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产生着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学校教育不足和社会教育缺失都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多方给予流动儿童心理关爱,助推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因;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8-0067-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流动儿童是流动人口的衍生群体,目前对流动儿童的定义较为宽泛,本文采用学者李慧[1]的定义,即跟随在城市务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来到城市居住和生活,其户籍仍为农村户口,在城市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并达到接受义务教育法定年龄的适龄儿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可见,国家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然而,在大部分流动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甚至有的家庭连最基本的陪伴都做不到,导致流动儿童缺乏家庭归属感。此外,有研究表明,和同龄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并且显现出持续恶化的趋势[2]。目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及时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以促进流动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推动其更好地进行社会适应与融合。

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教育形态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种类型[3]。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都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着影响,因此,从这三方面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能萌发出巨大的力量,助推儿童的成长;反之,如若父母的教育理念或方式方法不当,则会破坏家庭教育生态,产生负面影响,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4]。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式两个方面。流动儿童家长因文化水平低,大多持有片面的家庭教育理念,他们更关注儿童生理层面的健康,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这使得流动儿童的情绪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等状态中,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严重的还会诱发各种身心疾病。另外,部分流动儿童家长习惯采取专制命令的教育方式,会在儿童犯错时以严厉的手段加以管教,这种以爱之名的禁锢极易引发儿童的逆反心理,严重者还会出现暴力、欺骗等一些反社会行为。

(二)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不足,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管理不足、教师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同辈群体相互接纳能力不足三个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管理不足。流动儿童来到城市后,对周遭的一切感到十分陌生,身体和心理上都需要有一个调整适应、接纳转变的过程,因此,学校有必要为流动儿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针对其出现的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受到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的系统性培养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积极引导[5]。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普遍滞后,大多数学校没有配备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课程更是形同虚设。长此以往,不利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部分教师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儿童良好品格的塑造者。然而,一些教師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盲目追求分数至上,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缺少心理关怀。个别教师对流动儿童态度冷漠,甚至因其学习成绩落后在言语上对其进行攻击。部分教师教育职能缺位、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等均不利于流动儿童环境适应性的增强和自我认同感的提升。

最后,学生同辈群体相互接纳能力不足。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6]。流动儿童在学校中属于少数,好朋友通常也是流动儿童,因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差异,他们很难与城市儿童走到一起。这种边缘化的地位,易强化他们的被歧视感和被剥夺感。同辈接纳的缺乏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社会适应,引发偏常行为,阻碍社交和应对能力的发展,使他们产生消极负面的自我评价[7]。

(三)社会教育缺失

社会教育从广义上讲,主要是指有意培养人、有益身心健康与发展的社会活动。社会教育以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素养为目标,在配合学校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不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社会教育的缺失有关联。

首先,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存在偏差,阻碍了流动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部分人对流动家庭及流动儿童存在刻板印象,习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认为他们生活习惯差、缺乏教养。这种社会文化与价值观的偏差,容易使流动儿童自尊心受损、人际关系紧张,进而影响其对整个社会的认知与态度。

其次,大众传媒的报道存在偏差。大众传媒对于流动人口及流动儿童的宣传报道总是处于两个极端,要么过分地同情渲染,要么突出报道负面信息。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会影响到社会大众的态度和行为,潜移默化地使社会成员形成认知偏见。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流动儿童自我认同感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最后,流动儿童在户籍和入学等方面依然存在各种困难。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宏观层面已逐步完善流动儿童的教育,但是一些有关农民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研究发现,基层政府、妇联组织、社区等相关部门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关注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支持功能[8]。

三、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优化家庭教育理念,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作为儿童的启蒙教师,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直接影响到流动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因此,流动儿童父母要优化家庭教育理念,倡导儿童健康的身心并重,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树立合理的教育期望,适时给予孩子鼓励;摒弃专制型的教育方式,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尊重、理解、关心孩子;维系和谐的夫妻关系,给孩子营造温馨的成长环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多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

学校管理者要完善校园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爱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建立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档案,监测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动态,增进流动儿童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了解;建设心理辅导室,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关怀,疏导负面情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

教师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真诚接纳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坚持民主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拉近与流动儿童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师生良性互动;班主任定期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创设机会,让城市儿童多了解流动儿童,形成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

(三)社会各界要关注流动儿童及家庭,给予政策倾斜和人文关怀

作为家庭教育影响和学校教育功能在时空方向上的延伸,社会教育在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及政府部门要多关注流动儿童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健康发展动态,在流动儿童入学、生活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保障流动儿童家庭的基本权益;新闻媒体要发挥舆论的正向引导作用,引导大众用客观公正的眼光来看待城市中的流动家庭,消除刻板印象;社区工作人员定期组织流动儿童家庭开展社区活动,增进本地家庭和流动家庭双方的交流互动,减少流动家庭融入城市生活的阻力。

总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这三种教育力量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携起手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如此才能有效提升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助推流动儿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 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普通高中就学政策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2]李龙,宋月萍,胡以松. 初中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队列研究[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9):1046-1050.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李晨.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成因及对策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学, 2017.

[5]黄俊霞.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23):10-12.

[6]陈良正. 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5):61-64.

[7]叶一舵,赵巾慧,丘文福. 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对团体归属感的影响:认同整合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3):143-150.

[8]王红艺. 流动儿童生存质量、社会支持及其关系探析[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9(5):57-64,56.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教育对策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我的关怀德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