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景人物在山水画中的作用和文化内涵

2022-06-10 06:34□石
老年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陶潜图册陆羽

□石 娲

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有点缀装饰之用,有时细小如豆,有时寥寥数笔,却都是画面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丰富、活跃山水画面的同时,点景人物涵盖了画家的主观情思、理想寄托、现实生活、社会状况和文化风俗等多方面要素,对作品意境的营造也具有重要作用。对点景人物题材的热衷,还显示出中国人对待自然“乐山乐水”的态度,是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代表了极高的美学追求。

一、“点”出主题

有点景人物的山水画大多有明确的主题或故事情节,虽以山水树石成画,但画眼却在人物。从人物身份、穿着打扮和人物活动,即可看出整幅画的主题。

《陆羽烹茶图》(局部)元·赵原 纸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赵原的《陆羽烹茶图》,将茶茗活动与山水相结合,描绘了唐代学者陆羽隐居闲适、烹茶著书的生活状态。画中远山起伏,水面辽阔,临溪水处筑有草阁,丛树掩映;阁内,陆羽安坐于榻上,旁边一童子正拥炉烹茶。画中人物的茶事活动,是与茶文化相关的符号象征,与画面悠闲静谧、丛山茂林的隐居气息互为映衬,凸显了画面主题。明代蒋崧的《渔舟读书图》,画中巨石悬岩,山势险峻,岩下溪流水平如镜,一人摇橹行舟,一人坐于船头读书,似乎沉浸于书中世界。两个点景人物的形象明确点出主题,使作品更加雅致,意境悠远。

二、可游可居

丘园、泉石、飞鸟、烟霞仙境等,都是人们所向往的,然而因各种繁杂琐事,常常难以身居其中。山水画使人仿佛亲临泉水沟壑,耳闻猿声鸟语,目睹山光水色。故而,观赏画面、游走于虚拟的山水之间,是一种精神的游历和满足。

点景人物在山水画中的活动十分广泛,如行旅、春游、寻幽、山居、访道、会友等。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衬托出作品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增添画面的意趣和活力,营造“可游可居”的艺术效果。

《渔舟读书图》 明·蒋嵩 绢本设色 171cm×107.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诗意山水

从元代开始,“文人化”的山水画成为画坛主流。由于中国文化中的隐逸思想传统,加之文人士大夫对绘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所以山水画中的“渔樵耕读”题材尤受青睐。山水画因为有山而秀丽多姿,因为有亭榭而工巧精细,因为渔钓而具有隐逸情怀。画家常用作品中的人物自喻,将情感和愿望投射到画中人身上。如元代吴镇喜欢以渔父为题材,“渔父”象征了其孤高的人格及放浪形骸的文人风度,传递了隐逸江湖、摆脱尘世混浊、亲近自然的返璞归真的思想。

《陶潜诗意图册》是清代石涛以诗入画的古典诗意山水作品,充满平淡宁静的田园归隐气息。图册中,石涛把陶渊明作为点景人物融入田园山水之间,表现出其自然朴实、超然世外的人生境界。《陶潜诗意图册之十一》中,描绘了茂密松林中的一间茅屋内,陶渊明与一抚琴操弦的隐士对坐。画中人物着白色长衫,呈盘坐状态,寥寥数笔,便形象地表现出文人隐士的寻常生活,从中流露出画家晚年对陶渊明式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陶潜诗意图册之十一》清·石涛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形式、内容和画法都有相应的变化,与时代特点息息相关。点景人物的形象就是画家的化身和情感的载体,反映了现实生活和画家的审美观念。点景人物与山水景色的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情与景、物与我相互交融的山水画意境,并饶有趣味地记录和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使山水画成为人文精神的一种独特载体。

猜你喜欢
陶潜图册陆羽
陆羽品茶
陶渊明的小脾气
《日本级进模排样图册》简介
不捧场的好朋友
开卷有益
溪南八景图册
陶潜辞官隐情
游乐园智能开发游戏图册
第一次放孔明灯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