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之苏州插花研究

2022-06-10 09:12汤坚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艺术品鉴 2022年14期
关键词:花材插花赏花

汤坚(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明清时期插花艺术的时代背景

明清时期盛行的插花艺术,起先只是文人墨客的艺术,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反映了一个朝代的人文环境。其中不仅受限于政治、文化,还受经济的影响,此外,由于文人墨客的情怀与追求,也使插花艺术受到影响,因此,插花艺术在时代发展中的研究,时代背景只是表面,而真正的原因则是深层次的。

明朝建国初期,皇帝便在政策上对官员的府邸建设有着明确的规定与要求,不得多圈占土地,不得挖掘池塘、不得建造亭台。随之为了让众人信服,便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实施。虽然禁止在宫廷内院大范围的建造园林,但国家一直鼓励农业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民生发展。因此随之出现了一批很著名的农耕著作。受制于国家的农耕鼓励政策,在对园林建造方面一再的打压,导致了明代初期的插花艺术不似从前风光,花木植被的种植已经弃繁从简,渐渐地向使用范围考虑。此类风气的实行,对一部分爱花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冷静期,提供更多的空间使其去思考原有的插花艺术形式,杜绝一切的奢靡与繁华,最后实现精致品味的插花韵味,将此精神运用到极致的便是文人墨客。朝廷颁布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插花形式,完成了以此伟大的变革,除了特殊的时代背景外,还被整个朝代的文化思想所影响着。

明朝的中期,主要的理学思想以王阳明等人为带代表,其主张对人的品格的培养与塑造,将自己的思想置于山水之间,其最大的追求便是闲适的隐居生活。此外,明代文人屠本峻罢官重回田园的典故也十分有名,归隐山林后其以花会友,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插花艺术上,丝毫没有受到罢官的影响,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找寻到了自我价值与乐趣。后来至清朝时期,因统治者为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人对于汉人的文化以及思想是完全不通的,因此统一中国后,首先的动作便是在相关规章制度的启用上,仍然沿用之前,因此此阶段的理论著作发展迅速,进而对插花艺术产生了影响,使其在此时代中具有一定的发展程度。

二、明清时期苏州插花已成专学

任何一门艺术的产生、发展、繁荣,一定是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前提之下。苏州简称“苏”,古称吴、姑苏、平江府,是有着2500 多年历史的名城,是江南文化的发祥地,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苏州得地利之便,气候之宜,自古便是物阜民丰,经济极为发达。

因此明清时期插花流觞于苏州,在明代已经成为专学,代表了当时主流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沈周、文徵明、仇英、张谦德、袁宏道、文震亨、邝璠等苏州插花代表人物建构了明代苏州插花的理论与创作体系。

张谦德的《瓶花谱》与袁宏道的《瓶史》,被誉为是中国明代插花典籍中的双壁,张谦德的《瓶花谱》从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与护瓶等多方面梳理总结了明代苏州插花理论实践。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更是清朝苏州插花论著之代表,记载了现代插花重要器皿“剑山”的雏形,并提出了“起把宜紧,瓶口宜清”的插制原则,“起把宜紧”就是:“自五七花至三四十花,必于瓶口中一丛怒起,以不散漫、不挤轧、不靠瓶口为妙”,可谓是开现代插花之先河。苏州插花代表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插花最主流的审美价值取向,并呈现“清、雅、意、趣”的审美特征。

三、明清时期插花艺术的形式

明清时期的苏州插花形式,主要以瓶花为主亦有篮、盘、碗、缸、筒等诸多类别。对于插花技术的掌握相对精炼,在对花材、瓶器等应用上,比较居于高雅的形态,随之以严格的章法,来实施色彩、比例、线条、布局等方面的选择。根据摆放的空间要求,对于插花类型可分为斋花与堂花,其中堂花是指放置在殿堂、客厅的花,环境相对较大的场所,主要表现明显的是明代初期,使用较为广泛。堂花的摆放中,对于花材与花器的选用,规格都十分大,对于花材的品质与格调都十分的注重,主要选择具有美好寓意的花。插花的成品主要以大气、端庄为主,用大雅之堂来形容并不为过。此类装饰主要寓意着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教化气息较重,却乏了少许的灵动之气,视为理性的行为。而斋花则是指在居住区域中摆放的花,一般摆放于闺房、书房以及庭院中,明朝中期后,便开始向文人群体中流行,体现出了明清插花的特点与形式。在对于花材的选择方面比较丰富,插花的风格不拘于任何形式,因此其艺术价值相对较高。

四、物我归一的天然神韵

山温水软、风物清嘉的苏州,是一座以湖光山色相辉映的自然景色和园林精美名胜众多的人文景观为特色的园林之城。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历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

一直以来,苏州文人对于插花形式的追求,主要以系统性、环境协调性以及整体性为主。追求自我与物融为一体的概念,主要就是将插花者的思想通过插花体现出来,因此插花艺术多体现出了高雅的情趣。在对花材自身形状的选择与塑造上,要求其线条形状与器具的形态能融为一体,对于配饰与基座的选择、欣赏角度方面(诗酒香茶曲)等方面,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对于插花艺术的审美与风格的追求。无论如何,最佳的艺术形态均是来源于自然美,其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共享的主要特征,插花也在其中。创作过程中,会将这一点毫无遗漏地展现出来,随后还要将这一追求与材料相融合,最后融汇至想法构建以及造型中去。对于花材的选择过程中,每一朵花,都应该以最自然的形态出现,对其自身形态的尊重,花枝有高有低、有屈有伸,进行巧妙的配合,其也是对于万物共生状态的一种体现,本从自然来,何不保留其本心,昭示着蓬勃的自然力量,撇去人为的做作与刻画。其中即使有人工校正的存在,也毫无校正的痕迹,在观赏时,毫无痕迹。此类手法并不是单纯的对自然的仿制,而是利用比兴的形式,利用花材来借喻自我的象征含义,随后还存在利用谐音的形式,进而展现出作品的神色与气韵,俨然一番景外之意、弦外之音。在中国古代,除了对插花的形态讲究外,还要求意境美,其注重利用物体自身形态来展现强大的意境与神韵,表达情感中的诗情画意,进而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此类美学理念与艺术手法,是中国风格的精华所在,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插花艺术,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这点有别于西方的插花风格。

五、人格化的精神传达

正如张谦德的《瓶花谱·序》中表述的那样,“所有闲情雅事,只有插花艺术是最难参透的,能够参透其中的,几万人中也难有一个”,基于此,如果想要完全将插花艺术研究透彻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谓的插花,就是人们将自我的主观意识反应在插花艺术中,在此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人们对于生活、理想的看法,将这些想法进行参透才算是真正领悟到了整体瓶花所蕴含的道理,也就理解了这件作品。如果想要实现对拟人性特征的理解,首先就要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于拟人性特征在花方面的注重。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的笔下从不缺乏对于花的描写。其重视程度可以向更久的以前追溯,尤其以唐宋时期为盛,对于花的赞誉达到了高潮。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或者像莲花、山茶、水仙,代表文人不同精神执着。基于此,我们可以清晰地认知,花在文人骚客的心中,意不单单为静物,而被赋予了特有的品格特征,是富有理想与信念的生机勃勃的生物。正是因为此类性格是被人为赋予的,因此我们将之称为拟人性再恰当不过。借此,我们发现诗人是借助花的品格形容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信念,插花艺术与诗歌一样,均是以花为中心。在插花设计中,花处于核心的位置,因此主要担当了艺术家对于人生理念与思想的重任,要想将这一任务进行实现,就要将必要手法应用其中,使插花艺术具有拟人性。

六、茗赏插花的高雅情趣

插花作品的创作过程是创造美、编织美的过程。它是插花技巧与个人审美的完美结合。作品完成后,不仅给观者带来视觉享受,更能深入观者的心灵,与观者产生情感共鸣。在古代文人阶层中,之所以盛行插花,首先是因为有大量的赏识,即“有观众”,其次是因为我们的文人一直对花着迷,即“文化潮流”的发展。观赏者的观赏情绪、形态和姿态是插花艺术延续的基础,研究观赏者的观赏情绪、形态和姿态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插花艺术的欣赏意识发生了很多变化:诗歌欣赏、音乐欣赏、茶艺欣赏等。“花九锡”首次对我国的插花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并详细描述了“美醑赏花”作为一种关于花的活动。晚明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插花艺术开始进入平民化发展阶段。插花艺术为观赏者带来更多的美感,成为插花艺术最重要的目的。赏花的形式也可以从以前的酒赏花、诗赏花、音乐赏花等形式归结为以茶赏花。宋代文人以赏茶赏花为雅,其他赏花方式不再盛行。明清时期,学者们认为环境和形态会影响赏花的意境和效果,在赏花前室内环境应妥善布置。清《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描绘了姑苏城的繁华和姑苏人民日常生活的缩影,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虎丘山下,临水而设的花木市场、傍水而居的花行、人们日常家居生活中的插花、书舍学堂里的插花这些图案很是生动地反映了苏州地区人们生活中对花卉和插花艺术的追求。

七、结语

苏州插花文化是苏州园林文化、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苏州园林文化的代表,插花艺术的创作、欣赏过程,也是一种美的创造过程,是人们的心灵碰撞以及交流对话、情感表达的一种形式。此过程中,将领略到世间万物之美好、天地物理之发展、自然生命之轮回,将不同的个体生命进行品味,与其进行共同成长、陪伴相守。居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文学发展等各个领域实现对插花艺术的鉴赏与解释,能够全面体会到插花艺术自身拥有的净化心灵、自然融合、拓展眼界、诠释生命、增加情趣等特异功能。美就像是一座桥梁,会将人们的技术与生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实现高度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花材插花赏花
赏花
赏花海
插花:母亲的摇篮 生命的启初
天去赏花
纸艺插花技术
讽刺插花欣赏
教你插一束靓丽花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插花四意
插花如何保鲜